人物生平
羅德里格對音樂的激情源於他早年的經歷,這包括幼年聽過的蘭多夫斯卡羽管鍵琴音樂會和威爾弟的歌劇《弄臣》。他十分投入地學習鋼琴,在家鄉學習了一段時間後開始發表作品。
1927年,躊躇滿志的羅德里格來到巴黎,師從杜卡斯,並結識了拉威爾、斯特拉文斯基、普朗克、法拉等作曲家,當然還有他未來的妻子及合作夥伴——土耳其鋼琴家維多利亞·卡米。
卡米與羅德里格在音樂會上相識,兩人1933年結婚,隨之而來的卻是一段黑暗的日子。由於全球經濟危機,他們的生活日益窘迫。為了生計,羅德里格回到西班牙,在馬德里一所盲人學校當起了教書匠。
羅德里格回到巴黎時,杜卡斯已經去世,他與卡米開始在奧地利、瑞士和德國巡迴演出。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羅德里格夫婦逃到薩爾斯堡。
羅德里格的女兒西西莉亞回憶說:“1938年我的母親身染重病,臥床不起。此時他們告貸無門,父親承受著巨大壓力。母親出院,父親賣掉鋼琴才付清住院費。”
後來,羅德里格夫婦決定定居西班牙,此時此刻,他們隨身的手提箱裡正放著改變他們命運的作品——《阿蘭胡埃斯協奏曲》。
儘管《阿蘭胡埃斯》首演時反響不太強烈.但它所獲得的版稅卻超過了有史以來任何一部西班牙樂曲。其第二樂章是一段長達11分鐘的慢板,它由節拍緩慢的弦樂和木管樂起頭,然後加入吉他,最後整個樂隊把全曲推向高潮。《阿蘭胡埃斯》為吉他在古典樂器中贏得了合理的地位,顯示了吉他完美的表現力。整個作品把樂觀向上的情緒與低緩憂鬱德格調結合在一起,讓人們不由聯想起它所誕生的那個年代。
當然,竭力貶低羅德里格作品的也大有人在。一些人聲稱《阿蘭胡埃斯》只能算是“簡單音樂”。羅德里格這樣回擊他的敵人:“我的杯子很小,但我喝的是自己的酒。”音樂史專家吉爾伯特·齊斯往他的(西班牙音樂)一書中這樣描述羅德里格的成就,“他(羅德里格)從民族精神中獲得升華,努力汲取民俗的營養,全面繼承西班牙音樂的傳統,才造就了今天的輝煌。”
作品
除《阿蘭胡埃斯》之外,羅德里格還有另外兩首重要的吉他作品:1954年的《紳士幻想曲》是題贈給塞戈維亞的,這位吉他演奏大師曾因《阿蘭胡埃斯》不是為他而作而對羅德里格耿耿於懷;《牧歌協奏曲》(1968)使用兩把吉他演奏,撥弦效果顯著增強。這是一首精緻的西班牙舞曲,在其高超的技巧中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羅德里格為詹姆斯·高威所作的長笛協奏曲《田園》(1978)是一首充分展示演奏家技巧的作品;小提琴協奏曲《埃斯蒂歐》(1943)像一塊美玉,溢光流彩。他帶有“正劇”意味的管弦樂作品,更多地體現了他內心感情的深沉與博大,《致蘭百合》(1934)旋律低抑深沉,如泣如訴,猶如史詩般壯麗。羅德里格的鋼琴曲總使人感到輕鬆。他本來就是一位鋼琴家。在夫人的幫助下,他把自己的作品錄製下來,並在EMI出版了唱片《羅德里格演奏羅德里格》。
優秀作品
四手聯彈也是羅德里格作品中最優秀的部分,它們包括具有電影畫面般的逼真效果《辛格·比埃茨的童年》(1928),還有《玩偶奏鳴曲》(1977),這是羅德里格專為他的孫女們創作的。羅德里格對兒童音樂情有獨鍾,每天清晨,他總要彈奏巴赫的前奏曲來喚醒該子們。
評價
羅德里格已經離我們而去,他已被公認為西班牙20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無論在表演還是創作方面,他都毫無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