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可可主題變奏曲

柴可夫斯基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是為大提琴和樂隊而作的一首樂曲。“羅可可”一詞源自法語,原意為“貝殼形”,起初用來形容17世紀末法國建築和繪畫的一種精雕細琢的裝飾風格,後來被借用於音樂。這種纖巧、華麗、優雅的音樂風格曾於路易15時期盛行於歐洲宮廷和貴族沙龍中。 《羅可可主題變奏曲》由引子、主題、7個變奏和尾聲組成。這部作品樂隊編制較小,屬於室內樂範疇。《羅可可主題變奏曲》的音樂精巧而明快,是俄羅斯民族神韻和歐洲古典風格特徵有機結合的成功之作。
慢板的引子由弦樂娓娓地奏出,木管樂器時時呼應其中,典雅而精緻,一派雍容華貴的氣度。弦樂撥奏聲中,圓號演奏的一個富有表情的樂句引出了獨奏大提琴的基本主
題。基本主題由弱拍開始,其典型的節奏型具有古典風格特有的張弛有度的性格,似乎還帶著一點“莫扎特式”的音樂韻味。主題的後半句則可以聽到來自俄羅斯民歌的因素。主題中兩種因素的相互滲透所產生的華美典雅的意境浸潤著濃濃的羅可可風格特徵。柴可夫斯基所特有的柔美而又抒情詠唱的樂風也盡見其中。
主題數度重複後,木管樂器引出的大提琴樂句結束了主題時呈示。
第一變奏是樸素的中板,三連音的節奏型使音樂充滿了活潑靈動的感覺,弦樂也動情地應和著。仍然是木管樂器引出的大提琴唱出了稍寬廣的結束句
第二變奏以一種激動而堅決的節奏模式出現,稍快的律動使行樂更富有活力。大提琴深情而緩慢的樂句使音樂導向抒情的第三變奏。
第三變奏好象是協奏曲或交響曲的慢板樂章,也是作品的第一個抒情中心。大提琴自由地呢喃著,抒情而極富詩意,溫柔而含情脈脈,不禁使人飄向天鵝湖畔那令人迷醉的場景。
音樂重回主題,優美的第四變奏——行板開始了。大提琴具有詼諧性的上下賓士的樂句穿插在主題變奏樂句之間,結構嚴密而又情趣盈然。
寧靜、美好的民傷獨奏樂句開始了第五變奏,大提奏則處在伴奏的位置上。
接著,大提琴自由華彩般的句子、樂隊的呼應、再次奏響的長笛渾然一體,可謂天成。
第六變奏是慢板,靜謐的背景下,弦樂的撥奏引入了獨奏大提琴深情而略帶憂鬱的樂句,這是全曲的第二個抒情中心。大提琴寬廣的吟詠,單簧管清寂的回應;令人不禁愴然淚下
突然,樂隊開始啟動,第七變奏快板以大提琴雄赳赳的進行開始,急速的跑動,高難的技巧,輝煌的樂句,音樂在雄渾的尾聲中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