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羅公碥,是清代為表彰商州知州羅文思出資修建拓寬商州白揚店諸天洞銅佛龕下一段六里長的碥道,以知縣羅文思的尊稱“羅公”冠名。後此段為312國道所用。312國道改道後廢棄。現為陝西商洛市佛誕寒川公園景區內五方佛下的通道。
建造歷史
羅公碥記
清·鍾麟書
商於隸省,東南自楚豫入秦者,始龍駒寨經州城,出藍田達於省,取道最捷,然萬山稠險,往來者人馬俱困,故多迂道以避。自大中丞桂林陳公撫三秦,捐款三千金,鍛鑿山路,由藍田至商州二百里險者皆平,商旅遂以絡繹,呼為“陳公路”,而州西一帶殘山很石,不復嗟行路難矣。自州東至龍駒寨,山勢稍夷,然,中道有碥,亦殊險,懸岩一線,寬不三尺,緣延五六里,下即丹江。方水落時,商旅從江灘行;夏秋漲潦,水漫路斷,於是冒險躡碥上。內依絕壁,外俯速流,岩傾苔滑,石齒如劍,人馬相扶一度,搖搖然,旁觀皆驚,一失足墮墜不可稽。大中丞猶時以為念。歲丁丑,郡牧伯合江羅公與大中丞有同志,捐廉俸五百,鳩工運斧,辟成大道,外即鑿石為欄,道左有壁如廠,容十許人,加治之,以作行人憩息之地。於是往者來者歡呼額手。緣西之路為“陳公路”也,即以是碥為“羅公碥”雲。書忝隨屬末,備為善政,不能讚頌,惟有拜舞,遂書之,以勒諸石。乾隆二十二年十月立。
【注】大中丞桂林陳公:即時任陝西巡撫陳宏謀。很石:猶言狠石,兇險的石頭。漲潦:發大水。稽:滯留。郡牧伯:對郡長官的尊稱。同志:志同道合者。廠:音han,山岩上的石洞。額手:慶幸。忝隨屬末:愧隨其後。因鍾麟書任知縣,羅文思為知州,故有此言。拜舞:拜之舞之,言畢恭畢敬。勒諸石:勒之於石,刻在石碑上。
詩歌
夏秋驟水漲洪波,
如蟻人行道自通。
銅佛龕前西郭外,
至今橋碥號羅公。
[清]王時敘
詳細解注
羅公碥,在城東洛塬對河的霸王寨下,其地舊名諸天洞。周圍怪石壁立,勺水不注。洞離地約十餘丈,內有銅佛三尊,傳說系唐朝和尚一行鑄造觀星神器所用神物所剩的銅料,被稱為神料神功所鑄。並成為洛源驛站和洛源監鑄錢和及地祭祀的場所。佛俯臨丹水,仰窺飛岩。盛夏之際,避暑洞中,寒凜逼人,又有清甘的泉水可飲,真是別一境界。故人改稱銅佛龕,明代時曾被列入“商州十觀”。銅佛龕前曾設有避水堤二道,遠近皆稱方便(據王如玖《直隸商州總志》)。但是,其碥道究在“懸崖一線,寬不三尺,緣延五六里。下即丹江,方水落時,商旅從江灘行。夏秋漲潦,水漫路斷,於是(人)冒險躡碥上,內依絕壁,外俯迅流,岩傾苔滑,石齒如劍,人馬相扶以度,搖搖然。旁觀者皆神驚,一失足顛墜附不可稽”(清•鍾麟書《羅公碥記》)。時任商州知州的羅文思有鑒於此況,遂捐廉俸五百,招募石工,辟成大道。又在碥道邊上鑿石為欄,並在道左右壁寬敞處僻出行人臨時歇腳之地。於是往來行者加額稱頌,呼為“羅公碥”。
城西仙娥峰附近,上至五鬼窯,下至說法洞,凡二里許,石壁正當丹江入口,兩山夾立,水勢怒沖,每當夏秋暴雨則波濤洶湧,阻絕來往。明萬曆年間,知州王邦俊曾募工火攻石壁,鑿山三月,架梁四道,削險開徑,砌石連棧,使該段道路避水登入。可惜年久失修,到羅文思主政時道路已破損難行。羅公又重新復修,築橋補路,使之通暢,王詩中所謂西郭外橋,即此。
洪波:巨大的水流。西郭外:城西郊外。郭,原意為外城,此指郊區。(作者:姚懷亮)
商州志大事記記載
: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州羅文思捐俸480兩,對州東洛塬石砭路進行改建,由三尺加寬至七尺,後人稱“羅公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