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罌粟之家》

《罌粟之家》

《罌粟之家》是蘇童的作品,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

基本信息

簡介

罌粟之家 罌粟之家
  蘇童的早期作品實驗意味很濃,後期情況有所改變。緬懷故園系列是蘇童早期作品的著墨重點。這裡包括“楓楊樹故鄉”和“香椿樹街”兩個不同的世界。前者寫的是遙遠年代的鄉村生活,是蘇童想像的產物,如《罌粟之家》《1937年的逃亡》等;後者寫的是年代較近的城市生活,主要是作者少年記憶的再現,如 《刺青時代》 《城北地帶》等。他寫過很多這樣的作品。裡面的人物通常倍受壓抑,然後激烈地反抗。但結局都是黯然。有城市的流浪者,對自己的生活無所適從。也有一群處於青春發育期的 南方少年,他稱之為在潮濕的空氣中發芽潰爛的生命。

圖書介紹

蘇童的小說敘事優雅從容,純淨如水,平實寫來卻意韻橫生;著筆清雅而富有江南情調;敘事與抒情結合得恰到好處,文風別具特色。本書是他的又一力作,收錄了其中篇小說 《罌粟之家》、《十九間房》、《三盞燈》、《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四部作品。

蘇童簡介

蘇童,1963年生於蘇州。1980年考入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為 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駐會專業作家。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迄今有作品百十萬字,代表作包括 《園藝》《紅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離婚指南》等。隨著其中篇小說《妻妾成群》被著名電影導演 張藝謀改編成電影 《大紅燈籠高高掛》,名聲蜚聲海內外。 

豆瓣讀者評論

看完感覺有些壓抑,之前看過蘇童的《少年血》,感覺還是一樣的風格,小說節奏很緊,看起來有想一口氣讀完的衝動,但是正因如此,卻又讓人感覺有些喘不過氣來。 
書中很難找到一個在現在看來正常的人,大多是一些可悲的角色,這使整個小說一直沒有一個能讓人看到希望的時候,色調灰暗。 
看完後有點懷疑作者是不是有點人格分裂了,他安排了那些個人物悲慘的命運,甚至是殘酷之極,但是你又分明能看出作者那字裡行間的一些憐憫之情。 
人性階級時代背景交融,看完之後感覺象看到了一個渾濁的大便池,臭烘烘的,一直到最後,作者也沒有給人一點能看到一點希望的暗示,沉草在死之前的那句我要重新出世了,更像是吸完鴉片後的幻覺和對現實無奈的自慰而已,他是最可憐的,感覺在人格還沒完全形成的時候就被殘害了,那叫一個苦啊~~~

文學評論

論《罌粟之家》——蘇童創作中的歷史感與美學意味(節選)   作者 陳曉明
說蘇童是一個天生的小說家,在20年前肯定會得到大多數人的贊同。今天再說這樣的話,可能就像在訴說一個古舊的童話。不過,中國人總是喜新厭舊,頑強的健忘症也容易使人們對曾經有過的經驗變得淡漠。今天,蘇童似乎稍遜風騷,那是與他自己相比。文壇正是有一批一批人前赴後繼,與其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不如說風水輪流轉。中國當代文學正是以這種簡單古老的形式來結構它的歷史。2006年,蘇童出版了《碧奴》,雖然不是什麼力作,蘇童還是以它獨特的語言方式在展開一種敘述,但人們的反應則顯得勉強而有限,這也說明風水無情。
80年代後期,蘇童寫下《1934年的逃亡》、《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罌粟之家》,無疑是當代小說中最精彩的篇章。尤其是《罌粟之家》,可以推為百年來中國中篇小說首屈一指的作品之一。這篇小說把關於家鄉的記憶寫得如此淒楚,它真切地抓住了中國歷史中的重要環節——土地革命,寫出中國的地主與農民之間複雜的階級關係,中國現代史的殘酷轉型獲得了如此鮮明而又神秘的解釋,歷史的必然性與宿命、歷史的頹敗感與革命的前進性交織在一起,讓人難以分辨而又有所領悟。那種暴力、欲望、穿行過艷麗的自然奇觀,反倒散發出一種華糜的氣息,那種清峻舒暢的敘述,引領著故事走向淒絕的終局……毫無疑問,這篇小說包含了異常豐富的小說元素,思想與情感、語言與敘述結合得如此恰當自然,一篇小說能給予這么多的東西而又始終保持純淨的面目,這樣的手筆就非同一般了,這就是天成之作了。在這個意義上,蘇童實在稱得上是天生的小說家。
要解析這篇小說當然有很多角度和方法,在這裡,我以為把“欲望”植入歷史,並且用“欲望”的末世學去顛覆歷史的辯證法是這篇小說最為獨特之處,也正是因為對欲望與歷史關係所作的如此大膽的揭示,《罌粟之家》給出了它對歷史與文學的最有力的表達。
這樣的欲望是末世頹廢的欲望,它不再只是單純的身體性慾的滿足,它是在歷史中的縱慾,在歷史中的性亂,它是歷史的頹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