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纏溪鎮地處印江自治縣東南部,東與江口縣接壤,南與本縣楊柳鄉毗鄰,西接本縣新寨鄉,北連本縣羅場鄉、朗溪鎮,是印江東南面的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素有“印江南大門”之稱。省道303公路穿境而過,形成了東接銅仁即將開通的渝懷鐵路,西連烏江航道和歷史名城遵義及重慶經濟圈,南通石阡的交通樞紐,就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而言,有其明顯的區位優勢。全鎮土地面積137.83平方公里,轄8個建制村,78個村民組,5743戶,總人口23470人,其中農業人口21604人,勞動力13258人,耕地19447畝,其中田14201畝,土5246畝,森林面積20195畝。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9904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9360萬元,完成財政收入11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67元,是典型的落後山區農業鄉鎮。區位交通
纏溪鎮地處印江自治縣東南面,東與江口縣接壤,南與本縣楊柳鄉毗鄰,西接本縣新寨鄉,北連本縣羅場鄉、朗溪鎮,是印江東南面的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素有“印江南大門”之稱,省道303公路穿境而過,形成了東接銅仁即將開通的渝懷鐵路,西連烏江航道和歷史名城遵義,南通石阡。纏溪資源
一、區位優勢纏溪鎮地處印江自治縣東南部,東與江口縣接壤,南與本縣楊柳鄉毗鄰,西接本縣新寨鄉,北連本縣羅場鄉、朗溪鎮,是印江東南面的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素有“印江南大門”之稱。省道303公路穿境而過,形成了東接銅仁即將開通的渝懷鐵路,西連烏江航道和歷史名城遵義及重慶經濟圈,南通石阡的交通樞紐,有其明顯的區位優勢。
二、湄坨水庫
湄坨水庫位於海拔1000多米的苗王坡頂的湄坨村。工程始建於1965年,總庫容500萬m3,控制灌溉纏溪鎮、羅場鄉、江口縣德旺鄉9個村,設計灌溉面積10215畝,有效灌溉面積8000畝。自建成後,在灌溉、供水、生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以湄坨湖為中心的旅遊開發已初見成效,現已建成集會議服務、飲食、住宿、垂釣、水上遊樂為一體的海天山莊,並正在逐步形成為“生態賞光、茶鄉品茗、人天合一”的旅遊開發格局。 三、銀輝茶葉有限公司
湄溪茶場位於纏溪鎮湄坨村,與江口縣德旺鄉接壤。該村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海拔位置在900-1200米,境內四季分明,多雲少日照,年降雨量1100毫米,空氣相對濕度79%,土壤以黃壤為主,PH值在4.5-6.5之間,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森林覆蓋率達45%,有1.5萬畝以上的宜茶土地。村內有全縣最大的水庫(湄坨水庫),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印江銀輝茶葉有限公司是在湄溪茶場的基礎上通過改制重新組建而成,是在鄉鎮企業主管部門登記註冊的鄉 鎮企業,公司現有茶園面積1800畝,已於2004年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產地認證、於2007年獲無公害茶葉產品認證,公司的茶園基地已列為梵淨山翠峰茶原產地域保護。公司現有員工33人,其中:管理人員13人,加工人員20人。季節性用工300人以上,公司常年聘請2名高級農藝師,4名農藝師為公司的技術顧問。廠房面積近4000平方米,公司廠區水、電、路十分方便,擁有自備柴油發電機組1套(75千瓦)。基地建有水窖60個(儲水500立方米),水池12個(儲水600立方米),有1200畝骨幹茶園已初步形成立體交叉灌溉。公司2004年被評為銅仁地區地級龍頭企業,2006年再次認定地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 目前,全鎮傾力發展茶產業,依託銀輝茶葉有限公司,重點打造纏湄坨萬畝茶村,將湄坨村建設成為集休閒、避暑、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旅遊村,逐步形成茶葉專業鎮。
經濟建設
近年來,纏溪鎮搶抓機遇,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始終突出經濟建設這箇中心,圍繞“穩糧煙、強畜牧、興林茶、增果蔬,大力實施城鎮經濟帶動和科教興鎮戰略”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利用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擁有 的自然資源優勢,以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三個方面為重點定位發展。以湄坨湖為中心的鄉村旅遊已初見成效,現已建成集會議服務、飲食、住宿、垂釣、水上遊樂為一體的海天山莊。位於我鎮湄坨村的地級龍頭企業—銀輝 茶葉有限公司公司現有茶園面積1800畝,已於2004年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產地認證、於2007年獲無公害茶葉產品認證,公司的茶園基地已列為梵淨山翠峰茶原產地域保護。面對新時期新任務,鎮黨委政府已確定了新的發展思路,提出“傾力發展茶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業、穩定發展烤菸業、量力發展城鎮業、著力發展果蔬業,在生態茶業和畜牧業上率先取得突破”的目標,依託銀輝茶葉有限公司,重點打造纏溪湄坨優質茶園示範村,將湄坨村建設成為集休閒、避暑、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旅遊村,逐步形成茶葉專業鎮。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勢頭良好。2009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完成10480萬元,實現財政收入14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24元。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基礎夯實、重點突出、活力增強、民生改善、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纏溪鎮在2011年中,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創先爭優、“三個建設年”和“四幫四促”活動為契機,以緊扣“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維護穩定創平安,調整產業促發展,創先爭優作表率,全面落實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部署,“把加快發展、產業強鎮”作為工作要點,搶抓機遇,狠抓落實。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加快招商引資和新農村建設,抓住機遇,加快城鎮化建設,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以茶產業、烤菸業、生態畜牧和果蔬業發展為重點,多種產業並舉,全面實施社會經濟發展的“135戰略”“1”即一個目標:把纏溪鎮建設成為印江的產業重鎮和休閒娛樂的後花園;“3”即三大重點:集鎮帶動、旅遊增收、產業富民;“5”即狠抓“五大工程”:小城鎮建設工程、以水電路為主的基礎實施建設工程、產業發展工程、基礎教育和人才培養工程、鄉村旅遊點建設工程。為促進全鎮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而努力奮鬥。
歷史名人
祝次堯,印江縣纏溪鎮人。其父祝華國是清光緒癸已貢生,曾任纏溪學鑒、學董、纏溪自治局局長,1916年5月,祝華國因打死銅仁路過行劫的九名保全隊員犯了大案而舉家遷到熱河,將祝次堯交給大女婿劉金山哺養。1931年祝次堯考上河海工程學校(次年改為河海大學),1935年大學畢業後,正值全國選派10名優秀生出國深造,選拔結果,祝次堯英語成績名列第一,總分成績第二,錄取在美國麻省工科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出國前由姐姐和一個外甥陪同回老家祭祖。 祝次堯留美期間,提前半年獲得碩士學位;1941年正值祝次堯攻讀博士學位的第一年,國內抗日戰爭處於激烈階段,國民政府以缺乏科技人才為由,將10名公費留學生全部召回國。回國後,被分在中國海關辦事局工作,他工作非常出色,深得賞識。不久被調到甘肅建設廳任技正,他主動要求承擔測設一條二百多公里長的截流大水渠,被任命為總工程師,工程提前一年竣工,解決了整個蘭州全城的用水困難,受到甘肅省政府喜獎。當時貴州省政府將祝次堯從甘肅請回貴州,任貴州建設廳技術顧問,半年後祝次堯從顧問升為總工程師,主管全省水利工程建設,後因長期勞苦在外,有人以鴉片讓他解乏,久食成癮,身體漸衰,直至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由於他自幼在洋學堂里讀書,說漢語的能力很差,在中學無法授課。回到家鄉,靠家中薄地度日,1950年初去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