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善橋

灤南縣東黃坨村東大約百餘米處有座石橋,自東向西橫跨於由北向南流的小青龍河上,名"繼善橋",是灤南縣域內現存最古老的石橋 。 石橋始修於清雍正二年(1724),後又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清光緒十九年(1893)兩次重修。石橋長16.5米,9孔8墩,孔闊1.8米,墩高2.1米,青石結構,為橫樑式橋。橋的南北向通天梁及橋西洞壁上方各雕龍形飾物,雕工古樸大方,渾然天成,共有九個,頭北尾南,形態各不相同,據說這些是龍的九個兒子,龍之九子分別為: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金吾、睚眥、狻猊、椒圖。龍生九子,性格各異。屓:性好負重,又名霸下;螭吻:性好望,又名嘲風、遁尾;蒲牢:性好吼;狴犴:性好訟,又名憲章;饕餮:性好食;金吾:性通靈不寐;睚眥:性好殺;狻猊:性好煙火,又名好坐、金猊;椒圖:又作椒塗,性好閒。安排龍之九子治水守橋,真可謂構思巧妙,巧奪天工。橋面兩側用圓頭方石柱及長方形石板構成護欄,石板與石柱、石柱與橋面榫鉚相接,從而使整個橋渾然一體,增強橋的穩固與實用的同時,並不影響橋的美觀。石柱高0.7米,每側各置欄板10塊,除南側一塊正楷陽刻"繼善橋"三個字外,其餘均刻花鳥及一些裝飾圖案,顯得古樸而統一。

建築構造

石橋的東西兩側橋頭各有一對獅獸,令人稱奇的是東南向獅獸背上臥一小獅,而其餘三個均前足踩一小獅,蓋因東南向為巽,巽為風,水遇大風則易成患,故石橋東南向小獅避風而居,以絕水患,真可謂構思奇巧而寓意獨特。獅獸底座四周分別刻有動物、花卉,獅獸尖耳環眼,尾貼脊背,頸系響玲。每個獅獸及底座雕刻工整細緻。奇怪的是,不知為何?橋頭獅獸滿身油漬,經與村人詢問方知,凡車輛經過此橋,先給獅獸嘴裡抹油,能保行者一路平安,舊時用鐵瓦木軲轆車,是用油刷將潤滑油抹入獅獸口中,現在拖拉機、汽車路過,亦有人在獅獸口中抹上些機油,大概是圖個吉利吧。

歷史

橋頭原立有四塊石碑,今僅存兩塊,一塊是灤州知州吳積銞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撰寫碑文的記事碑,記述了石橋自始建到幾次修繕與重修的經過;另一塊為捐款芳名碑,記載著捐款者姓名及捐資數額。洗淨碑面,字跡仍然清晰可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