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漢語漢字]

繩[漢語漢字]

繩的讀音有shéng;mìn,繩字的本義是“可以無限接續延長的索帶”。繩是日常生活用品。繩一般有塑膠繩、麻繩、尼龍繩、棉繩等種類,以實心塑膠繩為佳。

基本信息

漢字釋義

部首筆畫

五筆86:XKJN五筆98:XKJN倉頡:VMRLU
筆順編號:55125125115四角號碼:26116Unicode:CJK統一漢字U+7EF3

基本字義

 繩
1.用兩股以上的棉麻纖維或棕草等擰成的條狀物:~子。~索。纜~。~梯。~操。~伎(a.雜技中的走繩;b.舊時指走繩的女藝人)。~鋸木斷(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不懈,就能做出看來很難辦到的事情)。
2.木工用的墨線,引申為標準、法則,又引申為按一定的標準去衡量、糾正:~墨。準~。~正。~之以法。
3.繼續:“~其祖武”(繼承祖先)。
4.讚譽:“~息媯以語楚子”(“息媯”,人名)。
5.姓。

詳細釋義

◎繩
繩shéng
〈名〉
(1)(形聲。從糸(mì),從黽(měng),黽亦聲。“糸”指“纖維”。“黽”本指“吃食少而繁殖多”,轉義為“可以無限制低成本繁衍”。“糸”與“黽”聯合起來表示“可以無限制低成本接續延長的纖維索帶”。本義:可以無限制低成本接續延長的纖維索帶。說明:古代繩子多用草、麻等植物纖維用手工搓成。必須延長時,可以手工散開繩子的一端,把另一股草、麻纖維用搓的辦法接續上去,手續簡便,成本低廉)
(2)同本義[rope;cord;string]
繩,索也。——《說文
大者謂之索,小者謂之繩。——《小爾雅》
巽為繩直。——《易·說卦》
作結繩而為網罟。——《易·繫辭傳》
言綸之繩。——《詩·小雅·采綠》
民結繩而用之。——《莊子·胠篋》
病者困劇…若見鬼把椎鎖繩纆,立守其旁。——漢·王充《論衡·訂鬼篇》
綠碧青絲繩。——《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3)又如:繩床(交床;交椅);繩縊跌扑(用繩子吊死,跌倒摔死);繩文(文字未創造以前,結繩代替文字,稱為繩文);繩橋(用繩索連結兩岸的橋);繩頭(繩的一端);繩戲(即繩伎。走繩之雜戲);繩絡(繩編的網狀飾物);繩床瓦灶(以繩為床,以瓦為灶。比喻生活貧困)
(4)墨線[carpenter'slinemarker]
其繩則直。——《詩·大雅·緜》
孔子曰:“木受繩則直。”——《孔子家語
故木受繩則直。——《荀子·勸學》
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宋·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天之用密,有準不以平,以繩不以正。——《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
(5)又如:繩尺(指墨線和量尺。皆為匠人所用的工具)
(6)準則;法度[normrulesandregulations]
王道有繩。——《商君書·開塞》
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韓非子·孤憤》
(7)又如:繩尺(標準;法度);繩治(以法治罪);繩度(法度,準繩;懸度。以繩索相牽引而越度);繩直(猶準繩);繩規(猶法規);繩律(規矩格律)
(8)水名[ShengRiver]
(9)金沙江的古稱
(10)山東省的南陽水、北陽水
(11)姓

詞性變化

◎繩
繩shéng
〈動〉
(1)繼承,通“承”
繩其祖武。——《詩·大雅·下武》
(2)又如:繩法(繼承效法);繩祖(繼承祖先業跡)
(3)衡量[weigh;judge]
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清·龔自珍《病梅館記》
(4)又如:繩尺(衡量);繩量(衡量)
(5)糾正[correct]
故舉兵繩之。——《孫臏兵法
(6)又如:繩愆(糾正過失);繩正(以墨線正曲直。引申為糾正錯誤);繩逐(糾正挑剔別人的過失而加以斥退);繩愆糾繆(糾正過失錯誤);繩劾(彈劾;糾正)
(7)約束;制裁[restrain]
繩之以法,斷之以刑。——桓寬《鹽鐵論·大論》
(8)又如:繩約(拘束,限制);繩之以法(以法律糾治不法之人。指犯罪者接受法律的制裁);繩束(約束;束縛);繩按(亦作“繩案”。約束制裁)
(9)稱讚[praise]
繩息媯以語楚子。——《左傳·莊公十四年》
◎繩
繩shéng
〈形〉

常用詞組

 繩
◎繩鋸木斷shéngjù-mùduàn
[perseverancewillprevail]用繩子不斷地拉,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只要堅持不懈,微小的力量也能成事
◎繩捆索綁shéngkǔn-suǒbǎng
[tieandrope]用繩索捆綁
◎繩墨shéngmò
(1)[carpenter'slinemarker]∶木工打直線的墨線
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不中繩墨。——《莊子·逍遙遊》
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2)[rulesandregulations]∶比喻規矩或法度
頗循繩墨
◎繩其祖武shéngqízǔwǔ
繩:繼承。武:足跡。依祖先的足跡繼續走下去。比喻繼承祖輩事業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詩·大雅·下武》
◎繩趨尺步shéngqū-chǐbù
謂規行矩步,舉止合乎法度
是以盜賊下人,夷狄異類,雖奴隸之所恥,而往往登之朝廷,坐之郡國,而不以怍。而繩趨尺步,華言華服者,往往反擯棄不用。——宋·蘇洵《廣士》
◎繩繩minmin(三聲)
(1)[continuous]∶形容接連不斷
眾力繩繩可劈山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2)[cautious]∶小心謹慎
繩繩乎唯恐失仁義
◎繩樞shéngshū
[poorfamily]以繩系門,代替轉軸的門樞。形容極貧窮的人家
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漢·賈誼《過秦論
◎繩索shéngsuǒ
[rope]粗繩子
◎繩套shéngtào
(1)[loop]∶用繩子結成的環套
絞架上的繩套
(2)[hemporleatherrope]∶拴大牲畜用的皮繩或麻繩
◎繩梯shéngtī
[ropeladder]兩邊用繩而磴子用繩、木或金屬做的梯子
◎繩子shéngzi
[equivalentto“繩”]見“繩”
◎繩
繩shéng
姓氏

歷史概述

簡要介紹

古代的繩子用草麻纖維搓成,必要時,可以在端頭處散開纖維,把另一股草麻纖維接上去。繩一般有塑膠繩、麻繩、尼龍繩、棉繩等種類,日常生活中用途也比較多,比如跳繩,質量上則以實心塑膠繩為佳。跳繩握把(握柄)有塑膠制及木製兩種。塑膠制握把較輕,適合在單人跳繩中使用。木製握把因其在前端附有使繩子易轉動的金屬裝置或鋼珠,易於轉動,可防止繩子在快速鏇轉中打結或扭曲,因此較適用於雙人和多人跳繩中使用。單人跳繩應比身高長60~70厘米,最好是實心材料,太輕的反而不好。長繩一般的長度約6公尺至15公尺,但也可視跳繩者的高度或人數的多少來決定繩子的長短。

繩子考證

繩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在海上航行,繩更是安危之所系,所以結繩是海員的基本功之一。
繩之歷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在埃及,考古學家在古墓中發現用過的“駝毛繩”,還有“牛毛繩”和“馬鬃繩”。
人離不開水,要取水必先要繩索,《荀子》有“短綆不可以汲深泉”之說,這是一句勉勵人用功的箴言——必須下工夫才能得到真學問,韓愈將這話加以點染,得出“汲古得修綆”的名句。中國書史上出名的“汲古閣”的閣名,舊書店中“修綆堂”的招牌,都是由此而來。
繩除了意味“深”,還象徵“直”,《管子》“鳥飛準繩”《淮南子》的“枕方寢繩”,都是指“直”而言。事實上建築工匠,尤其是泥木工,離開了“準繩”便無法工作,所以“準繩”後來成了必須遵守的法規的同義詞。
即“墨斗”,彈直線用的工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