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極西風帶

繞極西風帶

位於南緯40度到60度之間,大致在南半球副熱帶高壓的南側,有一處環繞地球的特殊低壓區。這個低壓區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一年四季總是盛行五六級強度的西風,由此時常颳起好幾米高的浪潮。尤其是全年每月超過一周到十天,至少都有7級以上的大風。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半球繞極西風帶。也叫咆哮西風帶。其形成與大氣環流、地轉偏向力和南半球占絕對多數的海水面積有關。繞極西風帶區域被航海者們分為了“咆哮四十度”、“狂暴五十度”、“尖叫六十度”三個部分。

現象描述

在南半球南緯40度至60度之間的海面上,常年存在著穩定、強勁的西風氣流。這裡的平均風速在每秒9米到12米,8級以上的大風幾乎天天出現。

強勁、穩定的西風與南半球海洋的面積占絕對多數有關。由於大氣下方海水的性質比較均勻,海面等壓線幾乎是平直的東西向分布,較低緯度大氣與較高緯度大氣之間在南北方向上的熱量交換不大。從南部吹來的乾冷空氣和從北部吹來的暖濕空氣在這一帶交匯,使氣壓梯度變大。從而始終保持較大的風速。

具體劃分

航海者們對繞極西風帶區域進行了具體區分:

他們將南緯40°到50°之間的區域叫“咆哮四十度”。因為這裡幾乎每天都是狂風怒號,猶如獅子咆哮一般。他們又將南緯50°到60°之間的區域稱作“狂暴五十度”,因為這部分海域上經常有比咆哮四十度更強烈的風暴與大浪,令過往的船隻強烈搖晃,航行困難。此外,他們將南緯60°到70°之間的區域稱作“尖叫六十度”。這個區域內除了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島和南極大陸最北端的南極半島之問的德雷克海峽,就沒有其他陸地了,只有茫茫海洋一這個緯度帶上,沒有任何山丘阻擋盛行西風和洋流,致使這裡的風暴浪潮比咆嘯四十度、狂暴五十度更為惡劣,因而才有此名。據說.有時這個西風帶的風浪還會蔓延到南極大陸的沿岸。

產生機理

首先,地球自轉決定著空氣流動的方向。依據大氣環流總的結構,中緯度的氣流向高緯度的極地輸送。這原本意味著,北半球的中緯度在理論上應是南風,而南半球的中緯度在理論上應是北風。然而,在地球自轉時產生的偏向力.始終對前進方向的右側產生作用力。這樣一來,就使北半球的南風變成了西南風,把南半球的北風變成了西北風。

此外,地球的偏向力隨著緯度的增高而增加,因而到了中緯度地帶時,這個偏向力是強大的,這成了西風帶始終盛行西風的主導原因。

其次,中緯度地區由於溫差大,熱量消耗多,導致空氣中的上下對流頻繁旺盛,從而引起強烈的大風。

發生案例

位於南半球中高緯度的南非好望角附近海區,正處在著名的“咆哮的西風帶”,在強勁的盛行西風控制下,全年約有100多天浪高都在6米以上,特大的巨浪高15米左右,是世界上風浪最大的海區之一。過去,這裡曾被稱為“風暴角”,後來,才改名為“好望角”。

位於歐洲大陸與大不列顛島之間的北海,也經常有風暴發生和巨浪出現。風暴期間,北部風浪高達8~10米,南部也達6、7米。1949年和1953年曾發生了兩次特大風暴潮,出現過危害很大的風浪。

1953年1月31日那一次風暴,掀起十幾米高的巨浪,水位比平均高潮水位高出3.7米,致使荷蘭西海岸和英國東海岸許多地方被海水淹沒,2000多人喪失生命。

1979年12月15日,北海海域又遭受了一次特大風暴的襲擊,狂風以每小時90公里的速度席捲海面,掀起的巨浪高達15米。這次大風暴,除造成船隻遇難外,還使沿岸的港口設施和居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的損失。過30米,船隻航行中遇到它是十分危險的。

1956年4月2日,蘇聯考察船曾在澳大利亞東南部麥闊里島以南600公里的海面上,拍攝到浪高24.9米的壯觀的風浪照片。

1933年1月6日,美國海船“拉馬波”號在菲律賓至美國西海岸的太平洋中航行時,測到的海浪高達34米,當時風速達每小時126公里,這是目前人們觀測到的世界海洋中最高的風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