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元代絲綢中最重要的是流行織金技術,織金錦大行其道。
元朝統治者都喜以織金來表現富貴,織金錦的消費量甚大,元政府在弘州(今河北陽原)和大都(今北京)都設有專局製造。元朝的織金錦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用金箔捻成金絲同絲線交織而成,稱為圓金法。這種錦光澤比較暗淡,但是牢固耐用。另一種是用片金法織成,即將切成長條的金泊夾在絲線中,這種錦由於金片較絲線闊粗,因此顯得金光閃閃,十分艷麗。新疆烏魯木齊南效鹽湖南岸一號古墓曾在1970年出土過一件油絹襖子,用織金錦作鑲邊,其中有片金錦,也有捻金錦。
元朝稱織金錦為納石矢或金搭子,均為重緯組織,通常由金線、紋緯、地緯三組緯線組成,稱為地結類組織結構。這種組織方法一直沿用直今。
迄今為止,緞的最早出土實物為元代所產,而且織金技術在緞織物上也得到了套用,如蘇州出土有織金緞,在五枚正反緞地上再以圓金織入,呈現出菱花紋。
元代還流行印金織物,而且施行於整件衣服,宋代雖也出現了印金,但主要用於衣襟局部。蒙古元代的集寧路故城、甘肅漳縣元代汪氏家族墓就出土過大量印金的素羅和素綾織物。印金的方法據史料記載有多種,如貼金、泥金、銷金、鋪金等,一般都以羅或綾做底。漳縣汪氏墓的織物大多為貼金法印成,即先用凸版印上粘合劑調和直接印刷。銷金可能是在印完粘合劑後撒金粉,然後抖去剩餘金粉。當時的印金工藝已十分成熟,如汪氏墓中出土的一件泥金羅衫,採用鏤空版印製,是先縫製成衣後再進行印花,接版交接處一般很難發現。
但總的來講,元朝因將絲綢工匠大多納入官方絲織業,成為奴隸或工奴,民間絲織不甚發達,絲綢生產和貿易都相對較受限制。但是元代後期,官營手工業逐漸衰落,民營絲織業大大發展,出現了僱傭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