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
Zhimu
出處《神農本草經》。
中藥材學名RhizomaAnemarrhenae
別名連母、水須、穿地龍
類別清熱瀉火藥
基原本品為單子葉植物百合科Liliaceae知母AnemarrhenaasphodeloidesBge.的乾燥根莖。
採收春秋二季採挖。
加工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
性味歸經苦、甘,寒。歸肺、胃、腎經。
功能清熱瀉火,生津潤燥。
主治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套用
1.用於熱病煩渴。本品甘寒質潤,善清肺胃氣分實熱,而除煩止渴。用於溫熱病邪熱亢盛,壯熱、煩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證。常與石膏相須為用,如白虎湯。
2.用於肺熱咳嗽,陰虛燥咳。本品功能清瀉肺火,滋陰潤肺。用於肺熱咳嗽、痰黃粘稠,常配瓜蔞、大貝母、膽南星同用;或陰虛燥咳、乾咳少痰者,多與貝母同用,如二母散。
3.用於骨蒸潮熱。本品又能滋腎陰、潤腎燥而退骨蒸,故有滋陰降火之功。用於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盜汗、心煩等症,常與黃柏同用,配入養陰藥中,以加強滋陰降火之效,如知柏地黃丸。
4.用於陰虛消渴,腸燥便秘。本品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用於內熱傷津,口渴引飲之消渴病,常與天花粉、葛根等配用,如玉液湯。用於腸燥便秘,常與生首烏、當歸、麻仁同用,又有潤腸通便之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用藥禁忌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禁服。
主產地山西、河北、東北
藥材性狀本品呈長條狀,微彎曲,略扁,偶有分枝,長3~15cm,直徑0.8~1.5cm,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表面黃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狀節,節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由兩側向根莖上方生長;下面隆起而略皺縮,並有凹陷或突起的點狀根痕。質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粘性。
【別名】蒜辮子草、羊鬍子根、地參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asphodeloidesBunge.的乾燥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習稱“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曬乾。
【製法】
知母: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去毛屑。
鹽知母:取知母片,照鹽水炙法(附錄ⅡD)炒乾(每100斤加鹽2斤半用開水化開)。本品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含菝葜皂苷元(C27H44O3)不得少於0.90%。
【性狀】本品呈長條狀,微彎曲,略扁,偶有分枝,長3~15cm,直徑0.8~1.5cm,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表面黃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狀節,節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由兩側向根莖上方生長;下面隆起而略皺縮,並有凹陷或突起的點狀根痕。質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
【鑑別】
(1)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振搖後放置20分鐘,吸取上清液1ml,蒸乾,殘渣加硫酸1滴,初顯黃色,繼變紅色、紫堇色,最後顯棕色。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熱回流40分鐘,取上清液10ml,加鹽酸1ml,加熱回流1小時後濃縮至約5ml,加水10ml,用苯20ml振搖提取,提取液蒸乾,殘渣加苯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菝葜皂苷元對照品,加苯製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7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丙酮(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8%香草醛無水乙醇溶液與硫酸溶液(7→10)的混合液(0.5:5),在10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一法)],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精密加乙醇25ml,稱定重量,浸泡過夜,超聲處理4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0ml,加鹽酸1ml,置水浴上用蒸氣緩慢回流1小時,放冷,傾入小燒杯中,邊振搖邊滴加40%氫氧化鈉溶液至中性(溶液顏色由橙黃突變為橙紅),用乙醇洗滌容器,洗液併入燒杯中。用乙醇移至50ml量瓶中,並稀釋至刻度,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0ml置蒸發皿中,蒸乾,殘渣用苯溶解,轉移至2ml量瓶中,並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菝葜皂苷元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苯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4μl、對照品溶液2μl與6μl,分別交叉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丙酮(9:1)為展開劑,展至7cm,取出,晾乾,再用同一展開劑進行二次展開,取出,晾乾,噴以顯色劑[甲液:取水25ml,緩慢加硫酸50ml,放冷後,再加乙醇25ml,搖勻;乙液:8%香草醛無水乙醇溶液。用時將甲液5份與乙液1份混合]後,在70℃加熱7~10
分鐘,至斑點顯色清晰,取出,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用膠布固定,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薄層掃描法)進行掃描,波長λS=443nm,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菝葜皂苷元(C27H44O3)不得少於1.0%。
【性味歸經】苦、甘,寒。歸肺、胃、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6~12g。
【注意】脾虛便溏者不宜。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備註】
(1)用於溫熱病、高熱煩躁、口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之症及肺熱喘咳、痰黃而稠。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熱,中能清胃火,故適用於肺胃有實熱的病症。本品常和石膏同用,可以增強石膏的清熱瀉火作用。
(2)用於陰虛發熱、虛勞咳嗽及消渴等症。知母能瀉肺火而滋腎,故不僅能清實熱,且可清虛熱。在臨床上多與黃柏同用,配入滋陰藥中,如知柏地黃丸,治陰虛火旺、潮熱骨蒸等症。又本品配養陰潤肺藥如沙參、麥冬、川貝等品,可用於肺虛燥咳;配清熱生津藥如天花粉、麥冬、粉葛根等品,可用治消渴。
(3)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涼胃,下能瀉腎火。配以黃芩,則瀉肺火;配石膏,則清胃熱;配黃柏,則瀉腎火。知母既能清實熱,又可退虛熱,但它滋陰生津的功效較弱,用於陰虛內熱、肺虛燥咳及消渴等症,須與滋陰藥配伍,始能發揮它的作用。本品能潤燥滑腸,故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2.《名醫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
3.陶弘景:甚療熱結,亦主瘧熱煩。
4.《藥性論》: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生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虛而口乾,加而用之。
5.《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補虛乏,安心止驚悸。
6.張元素: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7.王好古: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餘。
8.《本草綱目》:安胎,止子煩,辟射工溪毒。
9.《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呢逆,盜汗,遺精,痹痿,瘛蓯。
10.《醫學啟源》:知母,《主治秘要》雲作利小便之佐使,腎中本藥。上頭、引經皆酒炒。颳去毛,裏白者佳。
11.李杲:知母,其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仲景用此入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出於肺,躁出於腎,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閉塞而渴者,熱在上焦氣分,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氣薄味薄淡滲之藥,以瀉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熱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乾涸,乃無陰則陽無以化,法當用黃柏、知母大苦大寒之藥,以補腎與膀胱,使陰氣行而陽自化,小便自通。
12.《本草綱目》:腎苦燥,宜食辛以潤之;肺苦逆,宜食苦以瀉之。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瀉火,乃二經氣分藥也;黃柏則是腎經血分藥,故二藥必相須而行,昔人譬之蝦與水母,必相依附。
13.《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氣味俱厚,沉而下降,為腎經本藥。兼能清肺者,為其肅清龍雷,勿使僭上,則手太陰無銷爍之虞也。瀉有餘之相火,理消渴之煩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瀉,亦令人減食,此惟實火燔灼者,方可暫用。若施之於虛損之人,如水益深矣。蓋苦寒之味,行天地肅殺之令,非長養萬物者也。
14.《本草正》:古書言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蓋謂黃柏能制膀胱、命門陰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腎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陰,是即所謂滋陰也。故潔古、東垣皆以為滋陰降火之要藥。繼自丹溪而後,則皆用以為補陰,誠大謬矣。夫知母以沉寒之性,本無生氣,用以清火則可,用以補陰,則何補之有?。
15.《藥品化義》:知母與黃柏並用,非為降火,實能助水;與貝母同行,非為清痰,專為滋陰。
16.《本草新編》:黃柏未嘗不入氣分,而知母未嘗不入血分也。黃柏清腎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瀉腎中之熱,而亦瀉胃中之熱,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豈止入於氣分,而不入於血分耶?是二藥不必兼用。
17.《本經逢原》:知母,《本經》言除邪氣肢體浮腫,是指濕熱水氣而言。故下文雲下水,補不足,益氣,乃濕熱相火有餘,爍灼精氣之候,故用此清熱養陰,邪熱去則正氣復矣。
18.《重慶堂隨筆》:知母,清肺胃氣分之熱,則津液不耗而陰自潛滋暗長矣。然仲聖雲,胃氣生熱,其陽則絕。蓋胃熱太盛,則陰不足以和陽,津液漸乾,而成枯燥不能殺谷之病,其陽則絕者,即津液涸竭也,清其熱,俾陽不絕,則救津液之藥,雖謂之補陽也可。乃後人以為寒涼之品,非胃家所喜,諄諄戒勿輕用,輒從事於香燥溫補之藥者何哉!。
19.《本經疏證》:知母能益陰清熱止渴,人所共知,其能下水,則以古人用者甚罕,後學多不明其故。《千金》、外台》兩書用知母治水氣各一方。《千金》曰,有人患水腫腹大,其堅如石,四肢細,少勞苦足脛即腫,少飲食便氣急,此終身之疾,服利下藥不瘥者,宜服此藥,微除風濕,利小便,消水谷,歲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後可常服。其所用藥,則加知母於五苓散中,更增鬼箭羽、丹參、獨活、秦艽、海藻也。《外台》曰,《古今錄驗》澤漆湯,療寒熱當風,飲多暴腫,身如吹,脈浮數者。其所用藥,則澤瀉、知母、海藻、茯苓、丹參、秦艽、防己、豬苓、大黃、通草、木香也。其曰,除風濕,利小便,曰療寒熱當風,飲多暴腫。可見《本經》所著下水之效,見於除肢體浮腫,而知母所治之肢體浮腫,乃邪氣肢體浮腫,非泛常肢體浮腫比矣。正以寒熱外盛,邪火內著,渴而引飲,火氣不能化水,水遂泛濫四射,治以知母,是泄其火,使不作渴引飲,水遂無繼,蓄者鏇消,由此言之,仍是治渴,非治水也。於此,見凡腫在一處,他處反消瘦者,多是邪氣勾留,水火相阻之候,不特《千金方》水腫腹大四肢細,即《金匱要略》中桂枝芍藥知母湯,腳腫如脫,亦其一也。《金匱方》邪氣水火交阻於下,《千金方》邪氣水火交阻於中,阻於下者,非發散不為功,阻於中者,非滲利何由泄,此《千金方》所以用五苓散,《金匱方》所以用麻黃、附子、防風,然其本質均為水火交阻,故其用桂、術、知母則同也,桂、術治水之阻,知母治火之阻,於此遂可見矣。
20.、《醫學衷中參西錄》: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嘗以之與黃芪等分並用,則分毫不覺涼熱,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兩加甘草二錢煮飲之,即甘勝於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陰也。有謂知母但能退熱,不能滋陰者,猶淺之乎視知母也。是以愚治熱實脈數之證,必用知母,若用黃芪補氣之方,恐其有熱不受者,亦恆輔以知母。
21.《本草正義》:知母寒潤,止治實火,瀉肺以泄壅熱,肺癰燥咳宜之,而虛熱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癉熱宜之,而脾氣不旺亦忌。通膀胱水道,療淋濁初起之結熱,伐相火之邪,主強陽不痿之標劑。熱病之在陽明,煩渴大汗,脈洪里熱,佐石膏以掃炎症,瘧證之在太陰,濕濁熏蒸,汗多熱甚,佐草果以泄脾熱。統詳主治,不外實熱有餘四字之範圍。
原植物
(一)概述
別名蒜瓣子草、羊鬍子根、地參。
為百合科知母屬植物知母(AnemarrhenaasphodeloidesBunge)的根狀莖。性味功能:苦、寒、清熱除煩,潤肺滋腎。主治煩躁口渴、肺熱燥咳、消渴、午後潮熱等症。臨床常用藥,不僅清肺火,又能清胃火,特別是清虛熱、胃陰熱等虛熱症。西北乾旱半乾旱,建山川秀美工程是個好看的草。主產于山西、河北、內蒙古。此外東北、陝西、甘肅、山東等省、自治區也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
知母為多年生草本。全高60~130厘米,葉由基部叢生細長披針形,長33~66厘米。花莖自葉叢中長出,直立,圓柱形,總狀花絮,花淡紫色。果實長橢圓形,內有多數黑色種子。根莖橫生於地下,略呈扁圓形,上面密生金黃色長絨毛。
(三)生長特性
適應性很強,野生於向陽山坡地邊。草原和雜草叢中。土壤多為黃土及腐殖質壤上。性耐寒,北方可在田間越冬,喜溫暖,耐乾旱,陳幼苗期須適當澆水外,生長期間不宜過多澆水,特別在高溫期間,如土壤水分過多,生長不良,且根狀莖容易腐爛。土壤以疏鬆的腐殖質壤上為直,低洼積水和過勁的土壤均不宜栽種。
(四)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選向陽排水良好、疏鬆的腐殖質壤上和沙質壤上種植,但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也可用山坡、丘陵、地邊、路旁等零散土地栽培。每公頃施腐熟的廄肥45000千克,加過磷酸鈣600千克,草木炭15000千克(如土壤偏酸,撒點石灰粉既可作肥料,又能調節酸度),撒入地內,深耕細耙,整平後,做130厘米寬平畦。
2.繁殖方法
用種子和分根繁殖。
(1)種子繁殖
播種分直播和育苗移栽,分春播和秋播,以秋播(10-11月)為好,翌年4月出苗,出苗整齊。用於種子直接播種,行距20厘米,育苗移栽行距10厘米,開溝1.5~2厘米,把種子均勻撒溝內,覆土蓋平、澆水。出苗前保持濕潤,約10~20天出苗,每公頃播種量7.5~15千克,育一公頃地可移栽10公頃地,春季或秋季移栽。春播在4月初,春播需要種子處理,作種子的知母必須是3年以上知母結的種子,8~9月種子成熟後摘下,在3月中旬前進行種多處理。把種子放在60℃溫水浸種8~12小時,撈出晾乾外皮,再用濕沙:種子=2:1拌勻。在溫暖向陽處挖坑,把種子放進去,蓋土5~6厘米,上蓋薄膜,四周壓住。溫度越高發芽越快。當多數種子芽伸出時即可播入大田。按行距26厘米開2厘米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蓋平,稍加鎮壓後澆水,出苗前畦內保持潮濕。約20天出苗,種子發芽率40%,壽命2年。
(2)分根繁殖
秋季植株枯萎時或次春解凍後返青前,刨出兩年生根莖,分段切開,每段長3-6厘米,每段帶有2個芽,作為種栽。按行距26厘米開6厘米深的溝,按株距10厘米平放一段種栽,覆土後壓緊。栽後澆水,土壤乾濕適宜時鬆土一次,以利保墒。每公頃用栽1500~3000千克。為了節省繁殖材料,在收穫時,把根狀莖的芽頭切下來作繁殖材料,方法同上。根莖加工藥用。
3.田間管理
在苗高3厘米時,鬆土除草,並間苗。苗高6~9厘米時,按株距6~10厘米定苗。苗期若氣候乾旱,應適當澆水,生長期保持地內疏鬆元雜草。定植後苗高7~8厘米時除草,鬆土要淺。發芽前追施馬牛豬糞、草木灰各1000千克,磷酸二氫銨50千克,追肥澆水1-2次。在分根的當年或直播的第二年,或者在苗高16厘米時,每公頃追施過磷酸鈣300千克加硫酸鉸195千克。在行間開溝,施後結合鬆土把肥料埋下。7-8月正是知母生長旺盛季節,每公頃噴1%硫酸鉀溶液1200~1350千克或0.30%磷酸二氫鉀溶液1500~1800千克,兩周噴1次,連噴2次,下午4~5點噴為好。在有條件的地方,一年生苗鬆土除草後,或生長2~3年的苗在追肥後,每公頃蓋麥草、麥糠、樹葉等物12000~15000千克,順溝蓋,一年一次,連蓋2~3年,中間不翻動,有利於維生物的分解,改變土壤結構,防止雜草叢生。除留種者外,將花薹剪去,促使報狀莖粗大。第二年管理和第一年相同。
4.病蟲害防治
蠐螬:幼蟲咬食根部,造成根部空,斷苗。
防治方法:白天可在被害植株報處或附近土下3-5厘米處找到。用燈光誘殺成蟲,90%敵百蟲1000倍液澆灌根部,毒餌誘殺。肥料充分腐熟。
(五)採收加工
分根繁殖者2年,直接播種者3年收穫。於10月上旬到地凍前,或早春出苗前均可。刨出根狀莖抖掉泥土,曬乾或烘乾。乾後去掉鬚毛即為毛知母,趁鮮剝去外皮,不能沾水,用硫磺熏3-4小時切片,再曬乾或烘乾為光知母,也叫知母肉。1.5~2千克鮮根可加工O.5千克乾貨。
有關材料報導,知母鬚根與根莖的重量為1:1,且鬚根中有效成分含量達根莖的50%以上,故鬚根也可藥用。由於知母皮占藥材的比重較高,達15.6%,且有效成分和擬菌均高於毛知母和光知母,故知母採收加工時以不去皮為宜。藥理、植化分析為知母鬚根入藥及加工方法提供了科學依據,應引起臨床加工業的重視。
----------------------------------------------------------------------
傳說
從前有個孤寡老太婆,無兒無女,年輕時靠挖藥為生。因她不圖錢財,把采來的藥草都送給了有病的窮人,所以年老了卻毫無積蓄。這苦日子倒能熬,但老人有塊心病就是自己的認藥本事無人可傳,想來想去,她決定沿街討飯,希望能遇上個可靠的後生,認作乾兒子,了卻自己的心病。
一天,老人討飯來到一片村落,向圍觀的眾人訴說了自己的心事。一時間,討飯老太要認乾兒子傳授採藥本事的訊息便傳開了。不久,有一個富家公子找到了她。這公子有自己的小算盤:“學會了認藥治病,豈不多條巴結官宦的路子。”於是便把老太婆接到家裡,好衣好飯伺候著。但過了十幾天,卻一直不見老太婆提藥草之事,這天,他假惺惺叫了老人一聲“媽”,問起傳藥之事,老太婆答道:“等上幾年再說吧。”這下子把公子氣得暴跳如雷,他叫囂起來:“白養你幾年,你想騙吃騙喝呀,滾你的吧!”老人也不慍怒,冷笑一聲,換上自己的破衣裳,離開了公子的家門。
她又開始沿街討飯。沒多久,又有個商人找到他,願認她當乾媽。這商人心裡盤算的是賣藥材,賺大錢。他把老太婆接到家,先是好吃好喝招待,可過了一個多月,仍不見老人談傳藥之事,心裡就忍不住了,便又像公子一樣,把老人趕出了家門。
一晃兩年過去了,老人仍不停地沿街乞討,說著心事,竟被很多人當成瘋子、騙子。這年冬天,她蹣跚著來到一個偏遠山村,因身心憔悴,摔倒在一家門外。
響聲驚動了這家的主人。主人是個年輕樵夫,他把老太婆攙進屋裡,噓寒問暖,得知老人餓著肚子,急忙讓妻子做了飯菜端上。老人吃過飯就要走,兩口子攔住了:“這大冷的天,您上哪兒去呀?”當老人說還要去討飯時,善良的兩口子十分同情,勸她說:“您這把年紀了,討飯多不容易,要是不嫌我們窮,就在這兒住下吧!”老人遲疑了一下,最後點了點頭。
日子過得挺快,轉眼春暖花開。一天,老人試探著說:“老這樣住你家我心裡過意不去,還是讓我走吧。”樵夫急了:“您老沒兒女,我們又沒了老人,咱們湊成一家子過日子,我們認您當媽,這不挺好嗎?”老人落淚了,終於道出了詳情。而樵夫夫婦卻沒有介意:“都是受苦人,圖啥報答呀,您老能舒心就行了。”從此,樵夫夫婦忙著活計,很孝順老人,老人就這樣過了3年多的幸福時光,到了80歲的高齡。
這年夏天,她突然對樵夫說:“孩子,你背我到山上看看吧。”樵夫不明就裡,但還是愉快地答應了老人。他背著老人上坡下溝,跑東串西,累得汗流如雨,但還不時和老人逗趣,老人始終很開心。當他們來到一片野草叢生的山坡時,老人下地,坐在一塊石頭上,指著一叢線型葉子、開有白中帶紫條紋狀花朵的野草說:“把它的根挖來。”樵夫挖出一截黃褐色的草根問:“媽,這是什麼?”老人說:“這是一種藥草,能治肺熱咳嗽、身虛發燒之類的病,用途可大啦。孩子,你知道為什麼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認藥么?”樵夫想了想說:“媽是想找個老實厚道的人傳他認藥,怕居心不良的人拿這本事去發財,去坑害百姓!”老太婆點了點頭:“孩子,你真懂得媽的心思。這種藥還沒有名字,你就叫它‘知母’吧。”
後來,老太婆又教樵夫認識了許多種藥草。老人故去後,樵夫改行採藥,但他一直牢記老人的話,真心實意為窮人送藥治病。
相關詞條
-
織蒲供母
織蒲供母 唐睦州陳尊宿,諱道明。初遊方契旨於黃檗。住觀音院。常余百眾.先民有言,德行本也。又雲士之致遠者,先器識,況無上菩提之妙道,而可以受非其器乎哉?
簡介 -
龍母
龍母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中部,交通便捷,省道隆江線、和洋線、珠鐵線縱橫貫穿全鎮,是連線上下半縣、貫通中部鄉鎮的交通樞紐。韓江上游,距縣城28公里,是一...
概況 傳說 文獻記載 文化內涵體現 龍母廟 -
早見沙織
早見沙織,(1991年5月29日-),日本的女性聲優、歌手,東京都出生,所屬事務所為I'm Enterprise,唱片公司為日本華納家庭娛樂。代表作有《...
個人經歷 個人簡介 主要作品 音樂作品 -
《春蠶織夢》
《春蠶織夢》是上影電影集團公司 出品,由郭晉安、張茜、張曉龍、牛麗燕、劉曉慶等主演的一部民國輕喜劇。《春蠶織夢》劇情講述了麻姑和“永泰祥”的老闆陳鑒,富...
概述 主演簡介 劇情 電視劇照 幕後花絮 -
織[漢字]
織,多音字,讀音:zhì zhī。製作布帛之總稱,又作編織、搜羅,比喻客觀事物紛繁交錯、思想情緒紛亂糾結。
基礎信息 釋義 古籍解釋 相關詞組 音韻參考 -
《聊齋志異·促織》
《聊齋志異·促織》是蒲松齡寫的小說。
人物簡介 故事內容 蒲松齡罵官司 -
《促織》
《促織》選自《聊齋志異》被選入高二語文課本。作者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淄川(現在山東淄博)人。從小熱衷功...
簡介 故事簡介 原文 譯文 作者簡介 -
嫫母
嫫母又稱醜女,上古時期傳說人物。5000年前,黃帝為了制止部落“搶婚”事件,專門挑選了品德賢淑,性情溫柔,面貌醜陋的醜女(封號嫫母)作為自己第四妻室。黃...
史料記載 受褒揚之因 歷史功績 鏡子發明傳說 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