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狀綠絨蒿

總狀綠絨蒿

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全體被黃褐色或淡黃色堅硬而平展的硬刺。總狀綠絨蒿的根在雲南西北部民間作為滋補藥,又名刺參、條參、雞腳參、紅毛洋參。分布中國在雲南西北部、甘肅東南部,青海、西藏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國外,國內標本最先採自四川石渠縣。雲南用根入藥治氣虛浮腫、脫肛、久痢、哮喘等症。另有文獻記載在青海地區以其花、莖人藥治療腰腿痛[1]。全草藥用活血化瘀,鎮痛,治療跌打損傷。西藏用全株消炎、止頭痛、骨折;青海用花、莖治腰腿痛。目的研究總狀綠絨蒿根提取物的藥效作用。方法採用小鼠氣虛模型,小鼠扭體法,小鼠番瀉葉致瀉法等觀察其藥效。結果無劇毒作用。總狀綠絨蒿95%乙醇提取物具有明顯止瀉、止痛作用。高、低劑量95%乙醇提取物明顯提高小鼠的抗疲勞能力,總狀綠絨蒿根水提取物毒性相對弱,95%乙醇提取物對小鼠有鎮靜作用。至極量時1周內無死亡動物出現。

基本信息

名稱

總狀綠絨蒿總狀綠絨蒿
Meconopsis racemosa

形態特徵

嬰栗科綠絨篙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45厘米,全株被黃褐色或淡黃色堅硬而平展的刺。基生葉密集成簇蓮座狀,葉片倒披針形或近匙形,長5-12厘米,寬1-3厘米,全緣或波狀,莖生葉互生,較小。6-7月開花,總狀花序具4-8朵花,生於莖端,最上部的花下無苞片。花大,半下垂,直徑4-6厘米;花瓣5-8,藍紫色或深藍色,寬倒卵形,長2-3厘米,寬2-2.5厘米。蒴果倒卵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2-3厘米,被銹色或黃褐色平展或反曲的刺。

生境分布

生於海拔3300-5300米的草坡或岩坡上。分布於西藏、雲南、四川、青海和甘肅

總狀綠絨蒿總狀綠絨蒿

用途

總狀綠絨蒿總狀綠絨蒿
用途:全草消炎,止骨痛,治頭痛、骨折。 學名:Meconopsishorridulavar.racemosa
科屬:罌粟科綠絨蒿屬
花期:5—8月綠絨蒿是著名的觀賞植物,為雲南“八大名花”之一。綠絨蒿全世界共有49種,主產於亞洲中南部,以我國最為豐富,有40種分布於藏、滇、川、青、甘、陝、等省,其中僅雲南就占17種,多集中分布於滇西北海拔3000--5000米的雪山草甸,高山灌叢、流石灘、少數種類在滇中、滇東北的亞高山地帶。綠絨蒿人稱“高山牡丹”,歐洲人推崇為“世界名花”,因全株被有絨毛或剛毛而得名。綠絨蒿六、七月開花,花形酷似虞美人,端莊俏麗,花體碩大,色彩豐富,有紅、粉、黃、白、藍多種,其中尤以藍色花最為雅致。如總狀綠絨蒿生長著藍色、淡藍色花瓣,桔黃色花葯,數朵花冠簇擁在莖上部,亭亭玉立,美如天仙。有意思的是,但凡開藍色花的綠絨蒿,其莖和葉都長著針刺,花美極,但不易採摘。總狀綠絨蒿為罌粟科,綠絨蒿屬植物。特產西藏、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至北部、甘肅東南部和青海,生於海拔3300—5500米的山坡灌叢中或石礫坡上。花色艷麗,頗具觀賞價值。全草藥用,可消炎,止骨痛;治頭傷、骨折。
總狀綠絨蒿總狀綠絨蒿

文獻來源:http://www.beijingbg.com/zwxs1.asp?id=60

綠絨蒿屬

綠絨蒿屬(MeconoPsis Vig.)是罌粟科中較大的一屬,該屬建立於1814年,Viguier根據PaPaver cambrica L.(1753)具短花柱的特點從無花柱、僅有盤狀柱頭的罌粟屬中分立出來。綠絨蒿是著名的觀賞植物,以其花大、色澤艷麗、姿態優美而著稱,是高山植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花卉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