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隊[部隊建制]

縱隊[部隊建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革命戰爭時期的一級組織

1927年底,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一部,在江西省崇義地區編成縱隊。以後,中國工農紅軍和一些地方武裝、游擊隊也編有縱隊。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部隊有的曾稱縱隊。

解放戰爭初期,共編成27個野戰縱隊(含相當於縱隊的師)及 6個野戰旅。縱隊一般轄 3 個師或旅,隸屬於野戰軍或軍區。

1947年,華東野戰軍組建特種兵縱隊,東北民主聯軍組建炮兵縱隊。

1948 年 ,東北野戰軍組建鐵道縱隊。

1948年11月起,全軍野戰縱隊改稱軍。特種兵部隊仍稱縱隊。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取消縱隊番號。

縱隊相當于軍

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戰後,將用於游擊戰的軍隊集中起來。組成野戰部隊:

解放戰爭初期:一般轄2~3個旅(師),其中以2個旅的居多。1個旅往往不能達到3個團的編制,所以曾經有轄2旅4團的縱隊。新成立的縱隊少有超過2萬人的。像新四軍三師(東野2縱,39軍)進軍東北時,擁有3旅9團3萬之眾的部隊是很少見的,所以當初林彪曾對三師寄以厚望,企圖用其阻敵于山海關沿線,使國軍不能通過陸路進入東北。

解放戰爭中期: 1947年劉鄧結束“魯西南戰役”後,其1,2,3,6縱隊齊裝滿員,平均每個縱隊在3萬人左右,由於1縱有4個旅外加1個騎兵團、炮兵團所以人數能多點(也不是太多,因為戰役後期在羊山集損失較大),6縱由於是主力又剛剛發過一筆洋財,人數將將超過3萬。至於2,3縱應該不足3萬。 劉鄧在大別山磨難後,主力部隊損失極大,加之部分部隊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調1個團)。主力縱隊大概只有3旅6團,平均不到1.5萬人。十一縱等二線縱隊大概也就萬千人而已。 當時,華野各主力縱隊平均在2.3萬人,諸如兩廣縱隊等掛名縱隊當然不在此列。東野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期間,總的來說是北面的部隊越打越強,人數基本超過3萬。南面的3、4縱隊只能算是慘澹經營、保持局面而已。兩個縱隊最困難的時候也就合計4萬出頭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縱,就太慘了,雖說是主力部隊,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個旅7千人左右,在大的戰役結束後,甚至只有3,4千人。當時其一個所謂滿編的排往往只有15到16個人,一個連也就五十人左右。

大決戰期間: 東野主力縱隊平均在5萬人左右,一般轄3師9團外加1炮團。其師一級平均在1.4萬人,個別主力師甚至達到1.8萬人。(見軍事史林) 華野主力縱隊參差不齊,9縱最多大概3.1萬多一些,其它主力縱隊多在2.3萬~2.8萬之間。(見粟裕關於淮海戰役的報告) 中野還是慘點,1,2,3,6縱尚未恢復實力,平均也就1.5萬人;但陳謝集團要好的多,4縱轄4個旅,人數在3萬左右。9縱也有2萬左右的實力。很多縱隊甚至只有幾門破山炮,其中還有打不響的。

解放戰爭後期(大決戰後期~大決戰決戰後): 1949年初,二、三、四野開始縱隊改軍下轄師。僅是名稱改變,再就是部分縱隊領導走向兵團領導而已。 四野入關前,將所轄的十幾個野戰獨立師的分編入各縱隊。因此一個主力縱隊轄4師12團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隊,人數一般超過6萬,個別縱隊達到7萬。但十萬人的縱隊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團轄2個縱隊,總人數達13萬。順便說一句,當時東野的野戰獨立師戰鬥力還是相當強的。戰役前一般過萬人,全日式裝備,且一般都擁有一個山炮營12門炮。火力超過當時中野一個縱隊。圍困長春主要是靠剛組建的12縱和6~10個野戰獨立師,弄得李鴻的新七軍(內含新編38師),曾澤生的60軍一點脾氣沒有。最後投降、起義了事。 三野在淮海戰役後,按照粟大將的構想每縱(軍)現有裝備配合3師4.5萬人的編制是比較合適的,事實上基本也是這么配置的。多餘俘虜主要優先補充中野。 二野在戰役期間逐漸恢復元氣,各旅均恢復了3團的編制。4縱甚至一分為二即13、14軍。每個軍人數超過3萬。渡江前二野倒也擁有3個兵團9個步兵軍1個特種兵軍,總人數35萬人。需要強調的是,當時二野雖然野戰部隊與三野(65萬)、四野(近百萬)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個系統兵力達到120萬之眾,與三野平,略少於四野(150萬)而已。比之一野50餘萬強的多。為什麼?要知道,二野在晉冀魯豫、中原解放區留下了大量二線部隊。一野整編晚一點,兩個兵團不足20萬,經加強華北2個兵團,東北部分特種兵後人數達42萬。大進軍前,每縱不足3萬,個別甚至在2萬左右。

解放戰爭末期(大進軍階段)縱隊於1948年秋季全軍整編時,統一改編為軍,即現在解放軍集團軍的前身。所以解放戰爭時的縱隊應視為軍一級的編制。至於有的縱隊後來在擴編的基礎上,成為後來的主力兵團。但是,應當看到縱隊本身還是應該被看做為軍級單位。例如,三野的葉飛縱隊也是增加了其他縱隊的基礎上成為第10兵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