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岡坡街

縣岡坡街,今天的章貢路中段,即八境路口至百家嶺東連線埠一段。顧名思義,這是一段坡路,而且是當年去往縣衙門前的一段36級台階之坡路。

歷史

這一曾以陶器、水缸、缽頭為主要經營內容的地段,我們已不能輕易捕捉到什麼太多古色古香的文化內容了。所以,只能是把目光尋往附近的街巷深處,去打撈歷史的沉澱。果然,尋覓到了!在這條街北鄰的八境路西側處(今供電所院內),一座毀圯了卻依然令文化人牽掛的章貢台曾婷婷玉立過。
孔宗翰圈定的虔州八境中,章貢台赫然名列其中。而這章貢台則於孔宗翰的前任知府趙抃緊密關聯。趙抃\\\\(1008-1084),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字閱道,北宋景佑進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史稱趙抃彈劾不避權貴,針砭時弊,毫無顧忌,京師號稱\\"鐵面御史"。嘉祐六年(1041),趙抃出任虔州知府。
趙抃是位清吏,也是一位鍾愛自然、寄情山水的性情中人。史載,初來虔州上任的趙抃\\\\"以一琴一鶴自隨"。作為宋史中有列傳的趙卞,為政簡易,體恤百姓,政績顯著。虔州任職期間,除了組織民眾首次開鑿贛江十八灘之大型勞動之外,他一直致力營造一種屬民自耕其田、自得其樂、"歲豐無盜、獄冷無冤"的太平世界。之外,他更多的時間是撫琴逗鶴、觀山玩水,或是邀朋結友、吟詩喝酒。趙抃淡泊政治、閒雲野鶴式的官場生活,卻正好造就了虔州歷史上難得的淳厚文化氛圍。在這種崇尚山水文化的氛圍之中,宋虔州人文與自然景觀漸成大氣候。
直到章貢台的興建,人們才知道趙抃心中最中意的風景處是章貢雙江匯合處。雙江匯合,贛江千里東去入鄱湖、入東海,何等氣勢磅礴。正是因了這贛江源,趙抃\\\\不覺得虔州的荒僻。京城氣勢雖然宏大,虔州三江匯合之氣勢也是中原所不能多見的景象。漸漸與三江親近得多了,趙抃覺得有必要造個亭台來更好地欣賞三江之美麗。於是擇贛江源頭之前左數百米處的虔城西北隅的古城牆邊的皂蓋亭與白鵲樓之間,即早已毀圯的原野月、野景亭舊址上(今贛五中後操場旁,又叫射箭坪)建了個高台,並親自命名為章貢台。
章貢台,“據章貢二水之會,形勝與郁孤對峙,而甲乙稱雄”,實為當時一大傑作。平日,趙抃與“英僚佳賓”們“閒為觀游”於章貢台,前觀章貢雙江“二水離合氣象”,後視郁孤高台森然玉立,左右有皂蓋亭、白鵲樓相擁,尤其是台之麓的燕譽堂,燕侶高歌,充滿喜色,更是“一舉目無毫髮遺處”的觀景台。趙抃\\\\便是於這章貢台上,胸臆奔騰,寫下了傳世之作:“章貢東西派,並流作贛川;奔湍出城曲,離合向台前。把酒來憑檻,鳴鼙見放船;滔滔歸底處,滄海路三千。”
宋嘉祐年間(1056-1063),後來繼任的贛州州守、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翰,歷時8年築高台於城東北隅古城牆上,建成石樓,即八境台也。石樓位於虔州龜角尾鶴然而立,四面風景全然入目,近可觀城內章貢台、皂蓋台、白鵲樓、郁孤台,遠可眺城外馬祖岩、塵外亭、峰山,觀賞風景遠又勝過平地而起的章貢台許多。興奮之餘,孔宗翰指點虔州山水,便連同腳下的石樓一併歸為虔州八景,之後,又請蘇東坡題"八景"詩。縱觀歷史,虔州宋八景的產生,初成於趙抃,完美於孔宗翰;光大於大文豪蘇東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