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黃帝祠宇

縉雲黃帝祠宇

黃帝祠宇,原名縉雲堂,曾是軒轅黃帝三大行宮之一——三天子都所在地,始建於東晉成帝鹹和( 326 - 334 )年間,為中國古代道教活動中心地之一。黃帝祠宇坐東南朝西北,與陝西黃帝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是我國南部祭祀、朝拜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主要場所。目前為止,這是全國最大的軒轅黃帝史跡展覽館。它由八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前言,總結性地概括了黃帝的生活年代和生平史跡,偉人的評價,還陳列了黃帝時期的文物文獻資料。第二部分為中華民族祖先的由來和形成。在經歷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及各個時期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之後,形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中華民族。

簡介

中華民族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民族集合體,它包含著多元的統一,即包括56個民族在內的統一實體。黃帝的傳說,2000多年以來,一直深入人心,這實際也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心態,是“大一統”的思想反映;同時,也是對一種共同文化的認同。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華文明的偉大開拓者,是開天闢地奠基華夏的偉人。黃帝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不斷兼收並蓄和發揚光大,已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內在動力。浙江縉雲黃帝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源於5000年前黃帝縉雲氏族南遷浙江縉雲山一帶以後,與當地先民的原始信仰結合,並吸收春秋戰國道家、秦方術仙道、漢魏南北朝神仙道教和儒學等,逐步形成的一種古老文化,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據史書記載,縉雲仙都為軒轅黃帝鑄鼎觴百神和駕龍升天的地方。《史記正義》記載:“黃帝有熊國君,乃少典國君之次子,號曰有熊氏,又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數千年來,縉雲流傳著許多黃帝的傳說,仙都留有眾多黃帝的遺蹟。仙都黃帝祠宇是南方祭祀朝拜軒轅黃帝、共話同根同源情緣的重要場所,縉雲成為南方黃帝文化的重要輻射中心。
縉雲祭祀黃帝歷史悠久,上古時期,江南一帶人們祭拜黃帝,都在仙都蒼龍峽口鼎湖峰下,到東晉成帝鹹和年間,便在此建“縉雲堂”。謝靈運《游名山記》載:“永嘉有縉雲堂。意者謂鼎湖攀龍鬚時墜落,化而為草,故有龍鬚草之稱。”因此,縉雲堂是江南人民祭祀軒轅黃帝的最早建築物。唐天寶七年,唐玄宗李隆基欣聞縉雲山出現“仙樂祥雲”之瑞,曰:“真乃仙人薈萃之都也。”遂御書“仙都”兩字,賜封縉雲山為仙都山,縉雲堂敕改為黃帝祠宇,後由地方官員負責擴建黃帝祠宇,使之成為江南人民祭祀黃帝的重要場所。時任縉雲縣令的李陽冰(李白族叔,著名小篆書法家)親書“黃帝祠宇”,鐫刻於碑並保存至今。仙都祭祀黃帝活動由民間的聯合族祭慢慢上升為官府祭祀,從此,祭祀黃帝“北陵南祠”的格局開始形成,每年重陽官民共祭,香火興盛。宋代時,宋真宗、宋仁宗等都曾派大臣到縉雲仙都祭祀黃帝。明末,黃帝祠宇毀於戰火,公祭中斷,但民眾自發到黃帝祠宇舊址祭拜軒轅黃帝者仍源源不斷。
近年來,縉雲縣致力於挖掘傳統文化,弘揚黃帝文化,1994年,縉雲縣政府決定在原址上重建黃帝祠宇。歷時4年,1998年縉雲黃帝祠宇重新落成,再現了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神采,並恢復了每年重陽節與清明節公祭、民祭黃帝活動的傳統,形成了定製,吸引了眾多華夏兒女前來瞻仰、尋根。公祭由政府組織,民祭由社會團體或個人出資,政協牽頭實施。公祭與民祭的形式程式基本相同,均設主祭、陪祭、參祭、恭讀祭文,敬獻三牲五穀、美酒鮮花、行祭祀舞等,並在禮成後,舉行大型民間文藝表演活動。
2006年,縉雲成功舉辦“中國·仙都公祭軒轅黃帝大典暨旅遊文化節”,公祭大典首次升格為地市級,受到了有關領導、部委的高度重視,通過祭祀活動,進一步打響了“黃帝文化”品牌,擴大了仙都作為中國南方黃帝文化輻射中心的影響。
2007年10月,縉雲隆重舉行丁亥年中國縉雲仙都軒轅黃帝大典活動,緬懷炎黃子孫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旨在通過祭祀活動,弘揚黃帝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增強炎黃子孫的凝聚力、親和力、感召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目前,縉雲縣積極與陝西黃陵黃帝墓葬地、河南新鄭黃帝出生地、四川鹽亭黃帝元妃嫘祖故里聯絡與合作,共同探討黃帝文化的研究方向,確立黃帝祠宇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立黃帝史跡陳列館,用博大的文化薰陶、教育、感悟後人;多次組織召開黃帝文化學術研討會,對黃帝文化在南方的流傳進行深入考古與論證,史料證實,縉雲是我國“南方黃帝祭祀中心”和“南方黃帝文化輻射中心”;成立了南方黃帝文化研究專門機構——縉雲黃帝文化研究會,與國內外知名學者、導師、教授們,共同探討軒轅黃帝的歷史地位及黃帝文化,先後出版了《軒轅黃帝與縉雲仙都》、《黃帝文化研究》等書;開展“天下第一祠”全球楹聯大徵集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天下第一祠”的文化內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