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絲帛

說文解字練湅繒也,此練指湅治之絲帛。 西周時分,人們對先練後染的認識已經很明確,練絲分灰練和水練兩步:先用灰水浸泡絞絲七天,練去部分絲膠。再用井水浸潤和日曬,再練去部分絲膠。練帛則是先用楝木灰和蚌殼灰浸漬多次後再經過七天水練,達到脫膠增白的目的。練絲時脫膠不能太過,要保留一部分絲膠,以在織造過程中避免摩擦而保護絲纖維;練帛則需充分脫膠以利於染色的勻度和牢度。

說文解字練湅繒也,此練指湅冶之絲帛。 說文解字練湅繒也,此練指湅冶之絲帛。

對絲織物的染色,從出土的戰國實物看,工藝已經十分成熟。而染色技藝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就已經發明,不僅出土有礦物顏料,還有石質研磨工具,一些石質研磨工具上還殘留有礦物顏料。滿山遍野的植物更是天然染料,原始人最早將各色花草、葉搓揉成漿狀物,用以浸染織物或於織物上繪製圖案,後又逐步發展出用溫水浸漬以提取植物染料的辦法,如選用紫草葉染紫,茜草根染紅,櫟樹皮或果染黑,槐樹芽或黃桅子果實染黃等。《詩經》中同樣有許多關於當時各國服飾顏色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出西周時期染色的效果。如《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黑……綠兮衣兮,綠衣黃裳……綠兮絲兮,女所治兮……”這段話大意是丈夫對故妻的懷念,睹衣思人,情至感傷,那艷麗的衣色為故妻所作,只能讓他倍感往日生活的美好而陷入更深的懷念。

據《周禮》(古代一部蒐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的著作)記載,春天為練絲帛季節,夏秋兩季為染色季節。染料有植物和礦物兩類。《詩經·七月》中也有“八月載績,載玄載黃”,這是因為大多數植物染料在夏秋兩季才能採集得到。染色工藝分套染和媒染,媒染在春秋時可能已經產生,在戰國時已基本成熟。

戰國時代十分注重絲綢染色和紋飾的美術效果,湖北江陵馬山出土的戰國絲織物色彩就十分絢麗,計有朱紅、絳紅、金黃、棕黃、茶褐、淺綠、深赭、茄紫等多種色彩。

當時還有畫繢工藝,是先分別將各種礦物顏料和粘合劑調成糊狀,再在經草染後的絲綢或絲綢服飾上畫繢成各種圖案。這種“草石並用”的工藝為後世印花敷彩工藝開了先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