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希柯夫在別留佐夫鎮

緬希柯夫在別留佐夫鎮

《緬希科夫在別廖佐夫鎮》是瓦西里·伊凡諾維奇·蘇里科夫1881年至1883年創作的,描繪了彼得一世的重臣緬希科夫被彼得二世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別廖佐夫後的情景。

畫作介紹

一座簡陋的木屋成為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的生活終點。畫面上緬希科夫和他的孩子們坐在桌旁,除了小女兒在讀書外,其餘人都在沉思。身軀強壯,神色嚴峻的緬希科夫緊握拳頭,仿佛在回憶當年的歲月,思考自己的命運和彼得改革的前途。靜態的畫面突出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活動。畫家從緬希科夫的失勢中揭示了民族和時代的悲劇。

畫作題材

在歷史畫方面,巡迴派畫家中建樹最多的是瓦·伊·蘇里科夫。他是1869 年從邊遠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來彼得堡上美術學院的。1875 年畢業後,致力於從俄羅斯過去的歷史中發掘題材,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油畫。在對俄羅斯生活的細緻觀察中,他看到了沙皇政權所進行的改革的正面和反面,並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驚人的藝術感染力表現了這種矛盾。  1878年,蘇里科夫開始了繪製巨幅歷史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的緊張工作。這幅完成於1881年的作品描繪的是彼得一世活動中最富於悲劇性的情節,即1698年平息近衛軍暴亂後對他們行刑前的最後時刻。在堅定,自信的彼得及其周圍的外國人和貴族面前,站著臨刑的,然而仍舊堅強和英勇的近衛軍。這幅高度現實主義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俄國歷史發展的矛盾衝突和俄羅斯民族的性格,

蘇里科夫反映改革與傳統的衝突這一題材的名作還有《女貴族莫洛佐娃》。這幅1884 年動筆,1887 年完成的油畫,反映的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依洛維奇時代俄羅斯教會分裂的主題。尼康的宗教改革所引起的教會分裂體現了俄羅斯在轉向西方過程中所遇到的來自內部的抵抗。蘇里科夫畫中的莫洛佐娃是個真實的人物,她是顯赫的波雅爾,又是舊禮儀派的忠實信徒,曾向舊禮儀派領袖阿瓦庫姆提供物質幫助,1671年根據沙皇的命令被逮捕,最後死於被幽禁的修道院中。蘇里科夫所描繪的是這位女貴族被押解通過莫斯科大街的情景。畫面上的莫洛佐娃纖巧動人,她的面部既因為激動而顯得很美,又由於狂熱的目光和苦修造成的癟陷和灰白而顯得可怕。畫家通過這樣一個歷經苦難但仍堅信自己是在為俄羅斯鬥爭的人物形象,再一次出色地表現了俄羅斯民族精神和俄羅斯歷史發展中的悲劇。蘇里科夫的其他傳世佳作有《葉爾馬克征服西伯利亞》、《蘇沃洛夫越過阿爾卑斯山》和《斯捷潘·拉辛》等。

歷史背景

《緬希柯夫在別留左夫鎮》是蘇里柯夫描繪彼得大帝時代三部曲里的最後一部,形象地記錄了彼得時代的結束。 這是一幅描寫在流放中的家庭的情景。1881年夏天,畫家和自己的家眷在鄉村別墅居住時。這個夏天雨多得驚人,簡直是下個不停,任何地方都不能去。蘇里柯大夫總是苦惱地想著,有誰像這樣地坐在這貧苦的茅屋裡呢。但只有當他定過了克里姆林宮城牆下時,才十分明確地想像出這幅畫的題材和構圖。

他清楚地看到了坐在冰冷的茅屋裡的緬希柯夫和他的家屬。緬希柯夫出生卑賤,少年時代曾和彼得一起做過軍事遊戲,彼得因為他才智超人,便把他一直留在自己的身邊,後來一直輔佐彼得大帝執政。彼得去西歐考察學習時,緬希柯夫是他的同伴。在北方戰爭中,緬希柯夫在軍中擔任要職,後來成為傑出的元帥和政治家。彼得大帝推行改革鎮壓近衛軍的叛亂,他是最重要的策劃者和參予備是彼得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彼得大帝死後,繼任者彼得二世背叛了彼得開創的事業,後來緬希柯夫被他流放到西北利亞曲貝列佐夫鎮,在那裡了結了自己傑出的一生。他的個人池別是彼得開創的事業的悲劇,是彼得時代結束的標誌。

蘇里柯夫自己曾說過,我認為沒有人民,沒有民眾的歷史話動家是不存在的,我們必須把他們拖到十字街頭。當我們看這幅只有四個人的畫時,我們恍如身臨其境而忘記了面前是一幅畫。我們好象真的見到了為困答和憂鬱所折磨著的放逐者們,好象感受到西伯利亞的嚴寒而顫慄,所以很容易使人想像到畫中人的心境,沉浸在令人神往的退想之中,並且在想像個落淚。這幅畫的感人之處在於形象的內在精神吸引呂眾,畫家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緬希柯身居偏促、昏暗的小屋中,側面端坐在低矮的椅子上,稍為後仰的身子,從驕傲、自尊的神情轉而陷入深深的思慮之中。他的姿態、手勢,特別是面部表情透現出排遣不開的思想、強烈的反抗性和不屈服的精神氣質

畫面渲染

緬希柯夫是彼得大帝的寵臣,也是彼得大帝實施改革的謀劃者和執行人。他出生卑賤,但才智過人。彼得執政後委他以重任,升至元帥,輔助彼得立國治業,功勳卓著。彼得大帝過世後他將年幼的彼得二世接回家中撫養,並將自己長女許配於他。不料,在安娜女皇和德國使臣陰謀策劃下,俄國政局發生變化,緬希柯夫一家被流放西伯利亞。途中妻子過世,他最終居住在別留佐夫小鎮自建的小木屋中,與兒女們共同生活。

畫家所描繪的正是緬希柯夫一家團聚在低矮寒冷的小木屋內的情景。緬希柯夫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聽二女兒讀著聖經,兒子顯得無聊而擺弄燭淚。大女兒多病偎依著父親身旁。其實誰也沒有聽聖經,都沉浸在各自的思緒之中。作者重點突出塑造緬希柯夫的形象,他側身端坐,側面頭像在單純的背景映襯下猶如浮雕一般顯得凝重,他那曾掌握過俄國大權的手擺在膝上,依然那般有力,權威勢不減當年。緊鎖的眉頭,又隱含著他內心的極度的不平靜,這是一位英雄的悲劇。這幅畫的色調壓抑、沉悶,幾件昔日宮中擺飾,使這狹小的空間,顯出一絲昔日榮耀的光輝 。

哥薩克人蘇里柯夫在繪畫史上被譽為“天才的俄國歷史畫家”,他一生創作了許多重要的歷史畫,以繪製人物眾多的大場面及動態場景為擅長,如《禁衛軍臨刑的早晨》。然而,在不朽畫作《緬希科夫在別廖佐夫鎮》中,蘇里柯夫卻調動了構圖和形象的表面靜態,來闡述畫中人物內心動態的藝術處理,顯現出畫家塑造人物鮮明形象的另一天才手法。

畫面構圖

自打年輕時起,緬希科夫便一直忠心耿耿地輔佐彼得大帝鞏固政權、開拓疆土,是彼得大帝打造新俄羅斯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所以,無論在彼得大帝時代,還是在彼得大帝第二位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時代,他都是無出其右的重臣。雖然這兩位皇帝也知道他經常把國庫和私產混同在一起,相當貪財,但念其功勞巨大,都寬厚地不予計較,於是他的權勢更是如日中天。

待到彼得大帝的孫子,也就是那位被彼得大帝處死的皇太子阿列克謝之子小彼得(彼得二世)剛11歲繼位時,緬希科夫就運用手中的權勢,把他接回自己家中撫養。他這么做有兩個目的:一是控制年幼的沙皇,把權力緊緊地抓在手裡;二是讓小沙皇與自己的女兒親近,並強迫他們訂親。

但在鞏固個人權力的鬥爭中,緬希科夫沒有得到禁衛軍的支持,更未能消除敵視他的老貴族們對彼得二世的影響。在後來的女皇安娜和德國使臣的陰謀策劃下,老貴族多爾戈魯基教唆彼得二世從緬希科夫的府中逃了出來,並馬上讓人把緬希科夫抓了起來,還充公了這位大公爵、大元帥的全部家業,逼迫他們全家流放到寒冷、遙遠的西伯利亞荒原終其殘生。

緬希科夫的失勢並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慘遭遇,它反映了彼得大帝去世後老貴族們對改革的反撲。俄羅斯偉大的歷史畫家蘇里柯夫正是看清了緬希科夫悲劇後面深層次的原因,才著筆把這位曠世英雄定格在低矮簡陋的木屋裡,意欲引起觀者們的思索。

《緬希科夫在別廖佐夫》一畫與蘇里柯夫其他的歷史畫不同,它以表面的靜態讓人驚奇。此畫展現的是緬希科夫一家初到別廖佐夫鎮是怎么打發日子的。

此時,緬希科夫的妻子已在流放的路途中死去,在這間流放點的木屋外還有沙皇軍警在監視。緬希科夫同他的一子二女們在這間矮得幾乎直不起身的小屋裡枯坐著,嚴寒透過結凍的窗戶滲了進來,直滲進他們冷透了的內心。屋裡清脆的讀書聲是從小女兒亞歷山德拉口中發出的,只有單純的她才一門心思地奉父親之命在讀聖經。可她的哥哥、姐姐、父親全都沒有聽進她在讀些什麼,他們各懷心思坐著,沉浸在痛苦的回憶中。被父親長袍攏在身邊的是長女瑪麗,不久前她還是年輕沙皇彼得二世的未婚妻,她臉色格外蒼白,一股病容,沒過幾個月就離開了人世。

緬希科夫的兒子在小桌邊支著頭,也是愁眉不展。從紈絝子弟一下子降到罪人子弟的滋味是夠他受的,更讓他疾首痛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再也看不清了,有如雪原上一片白色的迷茫。當然,心思最重的是這張畫的主角緬希科夫:他處於緊張的思索之中。他不僅在回想他不久前的權勢和擔憂孩子們的命運,也在思慮老貴族們復辟後勾結外國的佞臣們會給俄羅斯帶來怎樣的命運。雖然,英雄能造時世,但我們眼前的這位英雄已垂垂老矣,不能再造時世了!一年半以後,這位曾經的英雄緬希科夫就死在這偏僻荒蕪的西伯利亞小鎮。

作者簡介

蘇里柯夫(1848—1916年),俄國歷史畫巨匠,他的歷史畫卷是19世紀後期俄羅斯藝術中的光輝一頁。蘇里柯夫出生於西伯利亞的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市的一個哥薩克家庭,在故鄉度過少年時代, 他從小就聽長輩講過許多關於自己祖先哥薩克勇敢、尚武和善戰的故事,他對歷史發生了極 大的興趣。

1868年蘇里柯夫20歲時從西伯利亞乘著雪橇來到彼得堡報考美術學院,直到1870年才考取, 師從於契斯嘉柯夫學習繪畫。畢業後在彼得堡從事美術創作,39歲時移居莫斯科。1881年參加巡迴展覽畫派。蘇里柯夫曾赴西歐藝術之邦義大利考察學習,還多次深入到頓河、伏爾加河體驗生活。他對 彼得大帝非凡經歷和俄國歷史有濃厚的興趣,這使他最終完成了表現彼得大帝歷史的三部曲 。它們是《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女貴族莫洛卓娃》和《緬希柯夫在別留佐夫鎮》。

在蘇里柯夫的作品中充滿了民主主義精神和對農奴制度、貴族國家和教會的憎惡。實質上是 表現沙俄舊生活方式與之相伴的舊觀念的崩潰。蘇里柯夫對俄國發生的歷史悲劇有著深刻的 理解,他所塑造的歷史人物有一種莊嚴而動人的美。蘇里柯夫在自己的歷史畫幅中總設法描繪特有的俄羅斯景色:莫斯科秋天的清晨,大雪覆蓋的隆冬,嚴寒的西伯利亞,藉以表現對祖國自然的深情。他是當時俄國畫壇上對歷史的主題有深刻理解,並用繪畫語言揭示出來的大畫家。他和列賓的藝術成就標誌著俄國19世紀繪畫的巔峰。

畫家蘇里科夫在完成《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兩年後,1883年,《緬希科夫在別留佐夫鎮》問世。緬希科夫早年就追隨彼得大帝,並且英勇機智過人,為彼得的事業立下赫赫功勳。他不僅是彼得的寵臣,而且深得皇后即後來的葉卡捷琳娜女皇的寵愛。緬希科夫的特殊地位,加上他性格暴虐、不可一世,一直深受大臣們的嫉恨。

尤為致命的是,早在1711年就已暴露出他的貪得無厭和奢侈無度,彼得臨終前對公爵已完全喪失信任。由於彼得大帝1725年病逝,緬希科夫的地位才保全下來。隨著女皇的去世,政敵們加快實施徹底擊垮緬希科夫的陰謀,他們利用彼得二世對公爵的憎惡,因為幼皇的父親阿歷克賽皇太子的死,與當年緬希科夫嚴酷的刑訊有關。政敵們這次終於得逞了。彼得二世登基後,失去庇護的寵臣被徹底擊敗。被褫奪一切權力、榮譽和財富的緬希科夫一家在流放地孤寂無望,一籌莫展。

畫面上,昏暗小屋那扇結上厚厚冰霜的小窗,透著西伯利亞可怕的嚴寒和淒涼。公爵和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唯有身上的舊時衣著和末褪盡的氣質還流露著這一家人不凡的來歷。破天荒的災難對撤銷了與彼得二世婚約的長女打擊最明顯,她相當纖弱,緊裹著黑貂皮大衣依偎著父親,蒼白的臉還是那樣嫵媚,眼神十分憂傷。據悉,長女的形象由畫家病弱的妻子在去世前作模特,畫家對長女的創作傾注了異乎尋常的感情。次女善良單純,她大約以為讀聖經可以使家人擺脫苦境,逕自輕聲讀下去。坐在公爵左側是他唯一的兒子,一位聰明英俊、涉世未深的貴族青年。他無從面對這未嘗試過的逆境,只能下意識地擺弄剩下半截蠟燭的燭台。神色憔悴、滿臉鬍子碴的緬希科夫蒼老了許多。打擊來得太突然,太兇狠。雖然從他的坐姿還能看出昔日曾擁有權勢和威嚴的痕跡,但是完全沒有了從前那種過人的剛毅和自信。他凝目沉思,內心被巨大的痛苦煎熬著,眼睛露著焦慮和恐懼,思緒中充滿了不幸的遭遇和不祥的預感。當一切在頃刻喪失貽盡,妻子已在流放途中去世,還伴隨身邊,孤苦無助的孩子將來會如何?找不到答案。在到達流放他的一年多後,緬希科夫懷著對孩子們深深的內疚及無限眷戀,含恨去去。終年56歲。畫家蘇里科夫以非凡的創作技藝,將充滿傳奇色彩的緬希科夫真實的呈獻給觀眾,可以看到他具有深情和人性的一面。

藝術鑑賞

蘇里科夫出生於西伯利亞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1876年畢業於聖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並且取得一級藝術家稱號。成名作大局部取材於歷史事情,表現人民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是一位理想主義畫家,描畫的都是事先俄羅斯的生活,他同情上層人民的處境,對統治者有惡感,但他的觀念支持彼得大帝的變革。他的繪畫作風十分嚴謹,為了尋覓心目中的模特,不惜滿街遨遊,找到後不斷糾纏人家,直到容許為他做模特為止。《女貴族莫洛卓娃》中右下角的乞丐就是用這種辦法找的模特。

他的代表作《近衛軍臨刑的晚上》和《緬希科夫在別廖佐夫》以龐大的局面,生動地描寫了眾多的人物抽象,借歷史事情影射沙皇對人民民眾反抗的理想,取得藝術界的高度評價。

他的次要作品《近衛軍臨刑的晚上》和《女貴族莫洛卓娃》都是流顯露同情支持變革的人。發起叛亂支持變革的近衛軍兵士被彼得大帝處死,堅持不變革用兩隻手指畫十字祈禱的女貴族被彼得大帝放逐西伯利亞,畫面都是一種陰霾的色彩。巡迴展覽畫派因而吸收他為正式會員。其後的作品如《攻陷雪城》、《葉爾馬降服西伯利亞》、《蘇沃洛夫越過阿爾卑斯山》等,都表現了人民和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和歷史人物的喜劇命運。

為了創作《斯捷潘·拉辛》這位1667年農民起義首領,他屢次深化頓河、伏爾加河哥薩克聚居區體驗生活,標明了他對創作的嚴肅態度。暮年因觀念分歧分開巡迴展覽畫派。重要作品還有《女貴族莫洛卓娃》、《公主拜訪女修道院》、《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暴動》等。

他創作的大型歷史畫《近衛軍臨刑的晚上》、《緬希柯夫在別留佐夫鎮》、《女貴族莫洛卓娃》被稱為歷史畫的"三部曲",是展示了俄羅社會革新的宏闊史詩與經典畫卷。

蘇里科夫掩埋在莫斯科的瓦岡科夫斯卡雅公墓。1948年莫斯科國立美術學院更名為蘇里科夫美術學院。

蘇里科夫(B.И.Суриков,1848-1916),是在俄國批判理想主義藝術成熟階段生長起來的畫家。他的歷史畫,在取材和創作思想上,都作出有價值的改造,在巡迴展覽畫派中他與列賓齊名,並同被以為是俄羅斯的歷史性繪畫大師。

在巡迴畫派的創作中,歷史畫原是比擬單薄的,由於歷史題材處置往往不易與理想生活關聯。蘇里科夫在這方面停止了深化的探究,並作出了重要奉獻。

蘇里科夫從事歷史畫創作,有他得天獨厚的條件。19世紀中葉,在他出生並渡過童年和青年時代的西伯利亞小鎮,還保存著陳舊的傳統生活方式和風俗,而在他學習的城市聖彼得堡,地處歐洲,深受歐洲的影響,並曾經是一個相當古代化的大城市。

在1871年的第一次巡迴畫展上,有一幅題材新穎的歷史畫,這是畫家蓋依創作的《彼得大帝審問王子阿歷克賽》。這幅畫表現了俄國歷史上一場鋒利的政治妥協的片斷,提醒了變革與守舊兩種統一觀念的牴觸。彼得大帝及其時代,給當年還是先生的蘇里科夫留下了深入的印象。自從他定居莫斯科當前,紅場上的歷史遺蹟使他對彼得時代發生了濃重的興味,於是他在1878年著手起稿《近衛軍臨刑的晚上》,畫面描寫的是彼得從國外趕回莫斯科反抗近衛軍的局面。為這幅畫,蘇里科夫花了三年工夫,他閱讀了相關歷史文獻,在博物館研討了少量的實物材料。鑒於這一歷史事情發作的地點在紅場,因而畫中用著名的華西里·伯拉仁諾教堂為背景,右側是克里姆林宮的衛城,這些矮小的歷史修建物,大大襯託了這幅作品肅殺與鐵血的時代氛圍。

歷史珍藏

這幅畫展出於1881年第九次巡迴畫展,列賓對它曾有極高的評價,以為此畫是整個展覽會上印象最深的傑作。繼《近衛軍臨刑的晚上》當前,蘇里科夫接著創作了《緬希科夫在別留佐夫鎮》。前一幅描寫了彼得大帝事業的末尾,後一幅則是彼得身後事業的衰落。緬希科夫是彼得大帝的寵臣,他曾協助彼得大帝穩固了俄國的政權和國度位置。在判處近衛軍的事情中,緬希科夫起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彼得逝世後不久,在安娜女皇和宮廷中德國人的陰謀籌劃下,緬希科夫和他的全家被放逐到西伯利亞的小鎮別廖佐夫。緬希科夫的喜劇,是彼得時代當前宮廷權利之爭的縮影。

蘇里科夫在這幅作品中對歷史人物的心思描寫,至精至微。他深化到這個得志者的內心深處,描寫了他複雜而又奇妙的肉體世界。對緬希科夫抽象的塑造,蘇里科夫下了很大的功夫,從構圖、顏色、人物布置到服飾和穿戴,無不停止精心的琢磨。這幅畫在1883年展出後,立刻被著名的珍藏家特列恰可夫收買。

蘇里科夫的另一巨作《女貴族莫洛卓娃》,描寫的是彼得大帝父親時代的事情。17世紀初,日趨擴張的俄羅斯民主政權需求一個強無力的教會以增強沙皇和貴族的統治。事先在宗法族長尼孔主教的建議下實行了教會變革,但社會上層的教徒仍堅持官方的傳統禮拜典禮,因此他們被稱為“舊教徒”或“分裂派教徒”。莫洛卓娃女貴族就是一位分裂派教徒,她雖有相當的政治背景,由於他堅持舊教而遭到嚴酷的虐待。畫面上,蘇里可夫描寫莫洛卓娃被人從囚禁的修道院帶到另一處審問的局面。市民們擁堵在修道院門口,等候這位出名婦人的呈現。莫洛卓娃坐在粗陋的雪橇上,高舉右手,並以兩個手指表示本人信仰的堅決。她的舉措,除了意味神學上的爭論以外,其意義還在於惹起社會各階級對分裂派的同情和對宗教變革的對抗。蘇里科夫描寫了一個苦行者消瘦的、沒有血色的清癯面頰和狂熱,她眼中分發出令人可怕的光輝。她保持了本人的財富,丟棄了貴族的顯赫位置,英勇執迷地走向自我犧牲之路。在蘇里科夫這一叛變的、不可征服的抽象中,人們似乎看到了俄國婦女頑強性情。

《攻陷雪城》是蘇里科夫在故土西伯利亞畫成的一幅習俗畫,也是他唯一的一幅習俗畫。冬天的積雪,節日裡的官方遊戲,陳舊的哥薩克制飾,喚起了他的創作願望。

90年代中期前後,蘇里科夫創作了三幅大型歷史畫:《葉爾馬克降服西伯利亞》、《蘇沃洛夫越過阿爾卑斯山》和《斯切潘·拉辛》,前兩幅畫的是俄國民族歷史上眾所周知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情,畫幅的局面很大,主調鮮明,蘇里科夫把“近衛軍”中描寫的俄國人的頑強的性情特徵,再次賦予了葉爾馬克和蘇沃洛夫的兵士。而《斯切潘·拉辛》則是蘇里科夫花了相當精神去塑造的一位農民起義首領的抽象。這幅畫完稿於1910年,畫中的拉辛在戰役中受了波折,他瞪大眼睛,滿腔積憤,遏制著怒火,在考慮復仇的方案。這位使沙皇統治者們聞風喪膽的英雄,在起義得勝後被富有的哥薩克人出賣,最初在1671年犧牲。

在當前幾年中,農民起義的歷史題材常使蘇里科夫衝動,他開端起稿《布加喬夫》、《克拉斯諾雅爾斯克的暴動》,但這兩幅畫都沒有最初完成。他前期創作的《公主觀賞女修道院》,已帶有習俗畫的特點。

蘇里科夫畫過一些肖像,畫中人物大都是與創作有關的模特或本人的親友,而且大多為故土的哥薩克婦女,她們都是偉大的無名人物,因此畫來比擬隨意、自在,畫風質樸。

蘇里科夫力圖經過歷史題材,照應事先的社會思潮,這既是巡迴畫派的創作傾向,也與俄國文學中的批判理想主義潮流分歧。從繪畫範疇來看,他改造了俄國的歷史畫,並在人物描寫的深度和表現技法上,獲得了重要的停頓和成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