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鎮

綿山鎮地處介休南端,距介休市市區約2公里,綿山鎮是2001年由原來西靳屯鄉、大靳鄉、秦樹鄉合併組建成,面積158.5平方千米,總人口3.2萬人。地處汾河谷地,南為太岳山支脈,西臨汾河,北部為平原地帶,以高遠丘陵地貌為主,耕種業養殖業發達。

基本信息

綿山鎮概述

轄區與村落

綿山鎮轄37個自然行政村:南靳屯村、城寺村、坂地村、吳家山村、小暢村、大郎神村、樊家灣村、小山頭村、前黨峪村、東河底村、西河底村、團棗灣村、後黨峪村、柳樹坪村、大靳村、小靳村、萬果村、東歡村、陶莊村、神灣村、焦家堡村、河村、保和村、靳凌村、宋家小莊村、秦樹村、興地村、冀家莊村、南槐志村、北槐志村、西靳屯村、謝峪村、岳家灣村、東內封村、西內封村、常樂村、董家莊村、上城南村、下城南村、長壽村、四家窯村、馬堡村、侯堡村、西歡村、梁家村。
綿山鎮政府位於西靳屯村。

地理與交通

綿山鎮地處汾河谷地,南為太岳山支脈,西臨汾河,北部為平原地帶,以高遠丘陵地貌為主!耕種業養殖業發達!綿山鎮位於介休市南部與山西省靈石縣接壤境內有大運高速公路貫通!境內南同蒲鐵路複線及國省主要幹線祁臨高速公路、大運一級路、東廈公路等6條公路呈格線狀貫穿全境,東至介休市義安鎮,南通靈石縣靜升鎮西達介休市義棠鎮,西北直達山西省孝義市。北部緊依介休市西關鄉。祁臨高速路貫穿縱橫境內設有大運高速外環入口。

經濟

綿山鎮土地資源豐富,又有近郊的區位優勢。一直以來,都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線。在調產工作中,注重科技投入,加大開發力度,積極引導,強化服務,實現農業主輔換位。2003年,擴大以中藥材為主的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共種植蓮翹、黃芩、金銀花等藥材百餘畝,全鎮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500畝,生產核桃仁、紫木節及小雜糧等20餘種。
綿山鎮工業以煤焦企業為主,為保證煤礦的發展後勁,實行了煤礦之間的資源重組和加大煤礦技改,提升煤礦生產能力,增加企業實力。焦化行業按照“關小上大”和取締改良爐政策進行企業重組。2003年全鎮共生產原煤18噸,焦炭32.1萬噸,洗精煤13.8萬噸,機磚1.86億塊,碳素1.25萬噸。除此以外綿山鎮還生產煤炭、鋁釩土、石膏、粘土、石英礦、硫鐵、石灰岩、紫砂、蛭石、紫木節、水晶、硝石、磷礦、石棉等。

主要土特產

貫餡糖,麻糖,綿山白酒,大米,大棗,酸棗仁,元胡,大葉三七,荔枝草,野山參,陳醋等

文化教育

綿山鎮有一所中學,國小 23個 分別是:
綿山鎮第一初級中學
上城南國小 東內封國小 東歡國小 侯堡國小 保和國小 興地國小 後黨峪國小 四家窯國小 坂地國小 城寺國小 大靳國小 宋莊國小 常樂國小 梁家村國小 河底國小 焦家堡國小 秦樹國小 西內封國小 西歡國小 西靳屯國小 長壽國小 靳凌國小 馬堡國小

歷史文化

清明寒食文化,中國清明寒食的古老發源地。綿山鎮歷史久遠,據史料記載至少有2500年的歷史,綿山鎮因南部山巒綿山而得名!這片山脈深情的養育著綿山的子女!忠義,清廉,仁孝,節儉的美德,綿山人民一直傳承至今!

晉中八大文化品牌

“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

2009年清明節前,第二屆清明(寒食)文化節正式開幕,“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介休再擺文化盛宴。介休市參與錄製的央視節目《我們的節日·清明——中華長歌行》,奏中華長歌,祭先烈先賢;在綿山舉行的介子推公祭大典,將一份忠孝禮義文化印在人們心底;高層論壇上,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妙語如珠縱論傳統節日的文化意義;花費巨資打造的新編晉劇《介子推》緊扣時代脈搏,再現忠孝精神,引領社會風尚……清明(寒食)文化節,再一次印證了文化軟實力的巨大能量。有關部門統計,第二屆清明(寒食)文化節,雖然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文化節之後的4月至6月,介休綿山旅遊再次出現“井噴”,五一小長假首日,綿山旅遊人數就達4.8萬人次,門票收入62.4萬元。
2008年,介休市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成為我市文化品牌隊伍中的又一生力軍。“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的品牌魅力、傳統節日的深遠作用,不僅僅表現在它對介休市旅遊綜合收入的貢獻上,更表現在它對當地乃至全省文化、經濟、社會發展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實至名歸

寒食節是中華文明古國的傳統節日,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按國內最具權威的詞典《辭海》與《辭源》的釋義:寒食節是為紀念介之推而設。時事變遷中,清明時節與寒食節合二為一,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節日。清明寒食節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個節日的文化,她更是中華忠孝文化的載體。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說,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和情感記憶。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是要過這些節的,過的就是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
對清明寒食節日文化的認識和挖掘,早在數年前就已開始。2005年起,介休市政府組織當地文化界人士對清明節是否起源介休進行論證。他們查閱了大量史書,逐步探尋寒食文化是發軔於介休嗎?兩千多年來寒食節是怎么過的?寒食節和清明節到底有怎樣的淵源?最後得出結論:介休綿山當然是清明節的發源地!介子推歸隱和被焚地綿山,也聘請地方文化工作者10餘人,對綿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並履行“發掘與運用結合,運用與保護結合”的保護戰略,不僅使綿山的這些精品文化得到有效保護,而且在市場化運作中廣泛傳播,受到了各方認可。
論證之後,介休市開始了向中國民協申報“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之路。2008年4月,在國家調整法定節假日之後的第一個清明節到來之際,中央文明辦、中國文聯、山西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了“我們的節日——清明節系列活動”,本次活動的重頭戲——介休綿山中國清明(寒食)節,在清明(寒食)節的發源地介休隆重舉行。清明(寒食)文化節開幕式上,介休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稱號,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向介休市市長秦太明頒發了認證牌匾。馮驥才表示,介休是我國寒食民俗文化的重要留存地,介休的綿山與我國清明文化的來源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在介休綿山能夠感受到清明、寒食傳統文化的魅力,是清明文化的集大成之所在,經反覆考察與研究,中國民協決定授予山西介休“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稱號,同時授予介休綿山“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稱號。

傳統節日的特殊 情感內涵和價值

弘揚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保護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根脈,這是國家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定為法定節假日的初衷。這些節日除了有計時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人們賦予了這些節日一種特殊的價值、情感內涵和需求。
因為介子推,一種精神、一種美德,綿延了兩千六百餘年一直傳承至今,這就是忠烈愛國的精神和孝親敬老的美德。
在2009年全市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市委書記李永宏指出:“忠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基石,我們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繼承和弘揚忠孝文化。”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志宏也對此作了精闢的闡釋:“誠信文化和忠孝文化是晉商精神、太行精神、大寨精神和時代精神‘四種精神’的精髓,是推動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四德’建設的很好教材。”
秦太明深有感觸:“清明 (寒食)節發源地介休綿山,舉辦清明(寒食)文化節,並且舉行一系列紀念介子推的活動,就是要傳承我國這一傳統的民俗節日。在新時期,繼承和發揚介子推這種忠烈的精神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繼續探索和挖掘這種忠烈精神的深刻內涵也是舉辦清明(寒食)文化節的一項主要內容。”
介休已連續舉辦了兩屆清明(寒食)文化節,並通過文化節,達到了探詢清明(寒食)節的起源、展示古老文化內涵、傳承與發展優良傳統之目的。兩屆文化節匯聚了中國文化界的各路精英,吸引了海內外大批觀光遊客。中國傳統節日暨清明文化論壇藉機開設相關主題的文藝創作層出不窮,民俗活動讓人流連忘返,尤其是介休市投資200萬元、耗時一年,先後修改14次而打造出的新編晉劇《介子推》一再上演,藝術地再現了介子推形象,弘揚了忠孝美德。成為我市近年來生產創作的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綿山

簡介

亦名綿上,後因春秋五霸之晉國霸主晉文公名臣介子推(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山光水色、文物勝跡、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清明(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
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登臨者絡繹不絕,在於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欏嚴會、李姑岩、蜂房泉、天橋、朱家凹、抱腹岩、小蜂房泉、銀公洞等數以百計的天然岩洞,堪稱奇觀。抱腹岩之“腹”大,抱二百餘間殿宇、館舍及一兩千名遊人於“腹”內,容兩千年歷史文明於其間,堪稱天下第一岩。兔橋、鹿橋、天橋、古雲梯、鐵索嶺、懾神崖等險道驚魂懾魄,令人讚嘆叫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述“綿山石桐水”千迴百轉,飛流激盪,依次開發形成了五龍瀑、水簾洞等形態各異的瀑布群。大小蜂房泉數百個,懸垂的天然石乳,“乳汁”清洌甘甜,如珍珠斷線,滴落有聲。此山、此水即使在名聲顯赫的三山五嶽也難尋、難覓。全國柏樹之冠——秦代古柏以及龍柏、虎柏、兔柏、鹿柏和原始柏林,組成了一個仙境般的“柏樹王國”。天下名碑──《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宋、金、元等歷代碑刻,以及雲峰寺石佛殿、馬鳴菩薩殿、明王殿和天橋須彌殿、五龍峰五龍寺的大量宋代之前及宋、元、明雕塑異彩紛呈,頗具文物價值。東漢古剎鐵瓦寺、三國曹魏抱腹寺、北魏鸞公岩和唐代迴鑾寺等諸多寺院,以及建築面積為三萬多平米的華夏第一觀──大羅宮,寺廟的古老、眾多和宏偉也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擬。奇岩、險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剎、巨宮和真神介之推、真佛空王佛,以及流傳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習俗,組成了綿山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使人目不暇接、思緒萬千而留連忘返。
綿山地勢險要,歷來兵家必爭。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綿山下雀鼠谷大敗宋金剛,收降尉遲恭。一百二十回《水滸傳》留下了田虎帶領農民起義軍與官兵對壘的故事。綿山還記載有南宋李武功、李實領導義軍抗擊金兵入侵的事跡。明末太原武總兵也曾依託綿山收復失地,以圖再起。抗戰初期,馮玉祥將軍所屬方振武部在綿山舉行了震驚中外的抗日誓師。之後介休縣長張德含、犧盟會特派員李志敏在綿山組建抗日民主政府,堅持了長期的敵後游擊戰爭。綿山又比其它名山多了一道“可藏甲上萬”和愛國主義的特殊風景線。
綿山開發,開始於原始人的群居生活。道家活動開始於春秋時期,此時介之推已攜母來綿山隱居。東漢建安年間,綿山已有佛教寺院──鐵瓦寺。《介休金石略》載:“摩斯塔下有寺,東漢建安年建,皆鐵瓦,悉鑄施者姓名”,據今已有一千八百餘年。以後規模較大的開發建設有五次:三國曹魏時,高僧迪公考察籌劃,魏明帝曹睿特詔建綿山抱腹寺;北魏高僧曇鸞於綿山抱腹寺及山之陰聚徒說法,弘揚淨土宗教義,並創建鸞公岩;唐代高僧志超擇地綿山,創立禪林,修煉成佛,後唐太宗李世民敕建雲峰寺;元末大火後,明晉恭王朱等人主持修復雲峰寺等寺院,之後歷代又有增修;1995年以來,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長閻吉英獨資修復開發綿山,除將1940年侵華日軍燒毀的寺廟逐一修復外,又新建了盤山公路和賓館、飯店等接待服務設施。已投資六億元。
目前已經形成龍頭寺、龍嵴嶺、李姑岩、蜂房泉、大羅宮、天橋、一斗泉、朱家凹、雲峰寺、正果寺、棲賢谷、介公嶺、水濤溝、古藤谷等十四個景區,全部遊覽一般需要3到5日。
綿山毗鄰平遙古城、雙林寺、鎮國寺,與靈石王家大院、資壽寺聯為一體;同時又是介休市區玄神樓、后土廟景區、張壁古堡、洪山源神泉及古陶瓷遺址、弘濟寺景區的“龍頭”,起著重要的影響輻射作用。
同時它又與沁源靈空山、靈石石膏山形成一個地域遼闊,各具特色的“旅遊金三角”。加之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接待服務設施日臻完善,冬夏溫差不大,一年四季皆宜遊覽,尤宜冬日雪霽,是一個有著廣闊開發前景並極具獨特個性的旅遊勝地。

綿山傳說

綿山地勢險要,歷來兵家必爭。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綿山下雀鼠谷大敗宋金剛,收降尉遲恭。一百二十回《水滸傳》留下了田虎帶領農民起義軍在此與官兵對壘的故事。綿山還記載有南宋李武功、李實領導義軍抗擊金兵入侵的事跡。明末太原武總兵也曾依託綿山收復失地,以圖再起。抗戰初期,馮玉祥將軍所屬方振武部在綿山舉行了震驚中外的抗日誓師。之後,介休縣長張德含、犧盟會特派員李志敏在綿山組建抗日民主政府,堅持了長期的敵後游擊戰爭。綿山又比其他名山多了一道愛國主義的特殊風景線。
但是綿山最廣為傳頌應該是介之推被焚的故事了。在我國悠久的民俗文化中,紀念歷史人物的節日只有兩個:一是五月端午節,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一是清明寒食節,為緬懷晉國大夫介之推。
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在最困難的時候,隨臣介之推“割股奉君”。19年後,重耳返國為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賞功臣,唯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認為自己順應天命輔君復國,不願再同那些邀功爭賞之人同朝為伍,便攜老母隱居到介休綿山之中。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便親自來到綿山尋而無果。文公無奈,下令一面放火燒山,本想把他逼出來,但是,奸臣卻故意陷害,四面燒山,直到大火熄滅,才發現介之推母子相擁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悼念介之推,文公下詔,在介之推忌日,禁菸寒食。
以寒食寄託哀思,是為了怕引火再燒了綿山。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原死難日乘龍舟往汨羅江丟粽子一樣,一來是為了紀念屈原,二來也怕魚類再糟蹋屈原的軀體。這是人民民眾懷念他們所熱愛的歷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時期的兩位賢哲,一南一北,雙星輝映;一水一火,赴義成仁;一江一山,永載史冊。
隨著時間的推移,唐朝時期寒食節已經成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寒食節本來是清明節的前一天,但發展到唐代後期,逐漸演變為一個節日。寒食節歷經兩千多年,最終發展為四海同祭,生者展孝,祖先享食的盛大節日

綿山交通

太原方向:沿大運高速一路南下至靈石出口下即可。下高速後約10公里左右。
西安方向:沿西禹高速過黃河龍門大橋至侯禹高速到大運高速北上至靈石出口下。

介休東嶽廟

東嶽廟位於介休市綿山鎮小靳村,小靳村位於綿山腳下,這是一座堡子村,600米左右的夯土牆包圍著村莊,土牆四五米高,厚有一米左右。東嶽廟位於小靳村村口。坐北向南,占地31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影壁、山門、戲樓、鐘鼓樓、獻殿、正殿、後寢殿等建築,為明、清遺構。廟內現存明清彩塑30餘尊,碑碣16通。另山門、正殿、寢殿內皆有完整、精美的壁畫。東嶽廟整組建築規模適中,布局緊湊,環境幽雅。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休東嶽廟曾經被盜竊兩次,最近的一次是2009年的5月31日,正是因為這次盜竊讓介休東嶽廟名聲大作!

秦柏

秦柏位於城西南15公里西歡村柏樹嶺上,相傳為秦朝遺物,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秦柏樹高15.06米,主幹高2.6米,腰周長11.8米,根部周長16.7米,主幹上分10個枝杈,每枝平均周長3。1米,最粗的東北枝周長4.75米。樹冠周長54.21米,樹陰覆蓋面積近300平方米。枝葉繁茂,生機盎然。比陝西黃陵柏(腰周長10米)粗1.8米,有“全國柏樹之王”美 據清乾隆(介休縣誌)記載:相傳為秦時物也,旁有村曰秦樹村。這株枝繁葉茂、常青永翠的古柏,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據目前國家公布的資料,秦柏腰圍比陝西黃陵古柏(黃帝手植柏)還粗1.8米,是全國柏樹之王,被譽為華夏第一柏。它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古樹的活檔案,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古樹,並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主要節日

春節 元宵節 清明節 寒食節 端午節 中秋節 中元節 臘八節 祭灶神 祭火神 祭祀關公 祭祀天地爺

民間特色

介休麵食 傳統面藝 山西面花 擔擔麵 碗坨子 陳醋 民間社火 元宵燈會

氣候條件

綿山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冬夏溫差較大,6月--10月平均氣溫為22℃。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