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網際網路金融監管基礎理論研究》一書主要是從網際網路金融投資者準入制度、網際網路金融風險與危機、網際網路金融監管理念、網際網路金融監管路徑等方面研究網際網路金融監管的基礎理論。
圖書目錄
總序
第一章 網際網路金融基礎理論概述
第一節 網際網路與金融的融合
一、從“金融”概念的演進重新審視“網際網路金融”
(一)“金融”概念之歷史演進
(二)“網際網路金融”概念之辯
(三)“網際網路金融”概念之重新審視
二、網際網路與金融業融合的不同階段
(一)電子金融階段
(二)網路金融階段
(三)大數據金融階段
(四)下一個風暴眼——人工智慧金融階段
三、網際網路背景下金融的特徵與發展
(一)從“無紙化與虛擬化”向“程式性與智慧型化”發展
(二)從“直接性與迅捷化”向“即時性與移動化”發展
(三)從“金融機構之間的交叉”向“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跨界融合”發展
(四)金融的 “普惠性”、“互助性”逐漸增強
第二節 網際網路背景下金融的基礎理論研究
一、網路經濟理論
(一)網路經濟學定律
(二)網路經濟理論對傳統經濟理論的衝擊
二、金融創新理論
(一)金融創新的理論解釋
(二)網際網路對傳統金融創新的衝擊
三、金融與數據的基因匹配理論
(一)網際網路金融可進一步最佳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二)網際網路金融可大幅提升金融的支付清算功能效率
(三)網際網路金融進一步完善了風險配置功能
(四)網際網路金融積極推動了金融提供價格信息的功能
第三節 中國語境下網際網路金融的模式與本質
一、我國網際網路金融的業務模式與運行機制
(一)電子金融階段
(二)網路金融階段
(三)大數據金融啟蒙階段
二、我國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質屬性及中國特色
(一)我國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質屬性還是金融
(二)我國網際網路金融的中國特色
第二章 網際網路金融投資者準入制度研究
第一節 傳統金融投資者準入的制度分析
一、傳統金融投資者準入限制的“三維度”標準
(一)信息可獲得性
(二)專業性
(三)經濟能力
二、傳統投資者準入限制的法律責任
第二節 網際網路金融對傳統金融投資者準入標準的影響分析
一、傳統投資者準入限制“三維度”標準的經濟分析
(一)理性人假設、信息成本與信息可獲得性標準
(二)不理智的投資者、行為金融學與專業性標準
(三)投資者經濟實力要求與風險承受能力標準
二、網際網路金融對準入限制經濟基礎的突破與變革
(一)信息成本降低,“信息可獲得性”增加
(二)數據分析使得投資人更為理性
(三)網際網路金融產品改變了風險承受能力需求
第三節 網際網路金融投資者準入的效率分析與制度重構
一、投資者準入限制影響資金配置的效率
二、投資者準入限制影響風險配置的效率
三、應實行網際網路金融投資者“開放準入”下的“額度限制”制度
(一)理想制度模式——取消資格限制,實行開放準入
(二)過渡制度模式——根據財產狀況限制投資額度
第四節 網際網路金融投資者開放準入的監管及制度條件
一、網際網路金融中的監管體系構建問題
(一)構建投資者信息資料庫
(二)構建網際網路金融數據統計監測體系
(三)構建線上糾紛解決機制
二、網際網路金融中的信息披露責任問題
三、網際網路金融中投資顧問認定的相關問題
四、網際網路金融中的投資者教育問題
第三章 網際網路金融對傳統金融監管理念的挑戰與完善
第一節 傳統金融監管理念的演化、內容及特點
一、傳統金融監管理念的演化
(一)早期的金融監管理念(20世紀30年代以前)
(二)全面控制的金融監管理念(20世紀30-70年代)
(三)放鬆的金融監管理念(20世紀70-90年代)
(四)重新加強的金融監管理念 (20世紀90年代至今)
二、傳統金融監管理念的主要內容
(一)“經濟人假設”理念的形成與填補
(二)金融脆弱性的監管理念
(三)“市場失靈”的金融監管理念
(四)“公共產品”與“監管失靈”的金融監管理念
(五)法律不完備的金融監管理念
三、傳統金融監管理念表現出的主要特徵
(一)傳統金融監管理念圍繞“有效監管”的主題辯證展開
(二)傳統金融監管的目標主要集中在商業銀行的監管上
(三)傳統金融監管理念大都在危機爆發後形成,起源具有“後發性”
(四)傳統金融監管理念的核心在於以“強幹預”的方式消除“信息不對稱”
第二節 網際網路金融對傳統金融監管理念提出的挑戰
一、在網際網路背景下,“經濟人假設”的理論基礎受到衝擊
(一)行為金融學對“經濟人假設”的挑戰
(二)信息傳播學對“經濟人假設”的挑戰
二、在網際網路背景下,“市場失靈”的結構發生了變化
(一)市場主體間的“信息不對稱”減弱
(二)防範操作性風險帶來的負外部性將成為金融監管的主要矛盾
(三)競爭不完全性將更加突出
三、在網際網路背景下,高傳染性導致的系統性風更難預防
四、在網際網路背景下,“卡特里娜效應”對金融監管理念起源的挑戰
五、政府直接干預的方式已經不能達到有效監管的目的
第三節 網際網路背景下金融監管理念的完善
一、在網際網路背景下,系統性金融風險監管的新理論架構與基礎
(一)“過度互聯”理論
(二)“正反饋”理論
(三)在複雜系統中,應以防範“過度互聯”和“正反饋”為監管理念
二、在網際網路背景下,金融監管應以“風險配置”取代“風險防範”理念
三、在網際網路背景下,激勵相容的金融監管理論將得到廣泛運用
第四章 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研究
第一節 網際網路背景下傳統金融風險的衍變
一、網際網路金融的流動性風險
(一)網際網路金融的資金期限錯配問題
(二)網際網路金融的資金集中贖回問題
(三)網際網路金融機構缺乏防範與應對機制
(四)我國網際網路金融特殊的流動性風險——“剛性兌付”
二、網際網路金融的市場風險
三、網際網路金融的信用風險
(一)貸前借款人信用審核問題
(二)貸款後資金用途及流向無法監控問題
(三)網際網路金融機構缺乏信用風險的防範機制
四、網際網路金融的操作風險
五、網際網路金融的法律風險
(一)違法違規導致的風險
(二)法律法規規定不足導致的風險
(三)國際法律法規衝突的風險
第二節 網際網路金融產生的新風險
一、網際網路金融機構的信譽風險
二、網際網路金融的技術風險
(一)系統性的安全風險
(二)技術選擇風險
(三)技術支持風險
三、網際網路金融的數據風險
(一)數據噪音風險
(二)資料庫安全風險
四、網際網路金融的大數據運用風險
五、網際網路金融的壟斷風險
第三節 網際網路背景下金融風險的特殊性
一、傳染性
二、快速轉化性
第四節 網際網路背景下的系統性金融危機爆發的新因素
一、太互聯而不能倒
二、太快而不能挽救
第五章 “金融互助”新型傳銷監管研究
第一節 “金融互助”傳銷的發展現狀與模式
一、“金融互助”傳銷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二、“金融互助”傳銷的模式
(一)“金融互助”傳銷的起源與傳入
(二)“金融互助社區”的模式
第二節 “金融互助”傳銷的特點與社會危害性
一、“金融互助”傳銷的特點
(一)“MMM”及類似主體不具備合法資質
(二)“MMM”及類似主體無經營實體、不具備理財產品發售資質
(三)“MMM”及類似主體的運作模式具有非法集資、傳銷特徵
(四)“MMM”及類似主體傳播速度快,迷惑性、利誘性和隱蔽性強
(五)“MMM”及類似主體的跨地區和跨國界性
(六)“MMM”及類似主體的偽網際網路金融性
(七)“MMM”及類似主體的參與者素質高,影響面廣
二、“金融互助”傳銷的社會危害性
(一)“金融互助”傳銷可能引發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
(二)“金融互助”傳銷擾亂網際網路金融市場秩序
(三)“金融互助”傳銷嚴重損害了社會公眾利益
(四)“金融互助”傳銷滋生了大量境內外犯罪活動
(五)“金融互助”傳銷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影響社會穩定
第三節 “金融互助”傳銷與相關概念的區別及其本質
一、“金融互助”傳銷與相關概念的區別與聯繫
(一)“金融互助”與互助金融
(二)“金融互助”與金融傳銷
(三)“金融互助”與社交金融
二、“金融互助”傳銷的金融本質和法律性質
(一)“金融互助”的金融本質
(二)“金融互助”的法律性質
第四節 “金融互助”傳銷的監管困境與監管路徑
一、“金融互助”傳銷泛濫和監管困難的原因
(一)關於金融傳銷的法律法規缺位,現有法律難以發揮作用
(二)我國金融市場發育不完善,投資渠道狹窄
(三)投資者相關法律和金融知識教育缺失,認知偏差,急功近利
(四)政府對“金融互助”行為的認識不足
(五)政府對金融投資者保護不足
(六)我國金融業監管側重機構而非功能監管
(七)傳統監管技術和監管手段落後,難以適應新的發展形式
(八)涉案因素複雜,監管責任劃分不明確
二、遏止“金融互助”傳銷的監管路徑
(一)採取終端打擊的方式
(二)採用協同監管的辦法
(三)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等高科技手段
(四)完善遏止“金融互助”傳銷的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
(五)完善遏止“金融互助”傳銷行為的工作制度和程式
(六)完善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