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風險

(1)金融風險。網路經濟在加強金融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的同時,也給金融系統帶來了巨大的風險。網路經濟的實時性、互動性特徵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強正反饋效應,使得各國的金融業務和客戶相互滲入和交叉,國與國之間的風險相關性加強,金融風險交叉“傳染”的可能性上升;網上交易量可能出現瞬間劇增,加大了因交易環節中斷而導致的支付、清算風險,並使補救成本增大,糾錯餘地縮小;由於電子貨幣流通速度快,其對基礎貨幣的衡量和貨幣乘數都造成很大影響;電子貨幣的跨國界流動,使一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金融監管受到嚴重的挑戰。
(2)財政風險。財政風險的加劇源於網路經濟的全球化特徵和信息的非對稱性。企業在網上經營,一方面由於傳統方式交易數量的減少,使現行稅基受到侵蝕;另一方面由於網路經濟是新生事物,稅務部門還無法適應,來不及制定相應的對策,造成網路空間中的“稅收盲區”,從而導致稅款的流失。同時,電子商務不可避免地引起稅收轉移,企業可以利用“避稅地”進行避稅。大量網上交易和貿易無紙化程度的提高,也加大了稅務稽查的難度。
(3)產業風險。由於強烈的不確定性和正反饋效應,使得網路經濟中的產業和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對著更大的風險,有著更大的波折。加之,網路經濟的快捷性特徵,使得產品生命周期和企業生存周期大大縮短。近年來產生的“網路泡沫”,使很多企業充分體會到,在網路經濟中,生與死、快樂與痛苦,只不過相隔咫尺之遙。網路經濟既充滿了機會,又暗含著殺機。對於任何個人或企業來說,只有擁有卓越智慧和超人膽識,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內在潛能,只有具備極強的適應能力,才有可能在網路經濟中如魚得水、一展身手。
管理風險
這裡的管理,是指企業的管理制度。據北美地區的統計,73%的網路非法行為是公司內部人員所為。網路經濟使經濟運行規律和一些基本法則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如果企業不能適應這種變化,不能相應調整自己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就會面臨著極大的風險。管理風險通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組織內部沒有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二是企業沒有真正實施已經建立的管理制度。由於組織對內部人員沒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內部人員延遲信息傳遞或泄密等類似現象的出現就很難避免,如企業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秘密的泄密等。
制度風險

技術風險
主要指網路硬體安全、網路運行安全、傳遞數據安全等方面的問題。網路伺服器常遭受到黑客的襲擊,個別網路中的信息系統受到攻擊後無法恢復正常運行;網路軟體常常被人篡改或破壞;網路中存儲或傳遞的數據常常被未經授權者篡改、增刪、複製或使用。更加令人擔憂的是,由於關鍵技術落後,很多國家的網路關鍵設備依靠國外進口,這就帶來了一些無法預知的隱患。
技術風險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IT Computer Economics 2001年9月3日發布的調查披露,2001年全球範圍內電腦病毒感染帶來的損失已達107億美元。統計顯示,變種數多達50種的愛蟲病毒是目前為止價值最高的病毒,自2000年5月份出現以來已感染,了4000萬台電腦,造成的損失達78億美元。此外,紅色代碼造成的損失達26億美元。
信息風險

網上欺詐行為愈演愈烈。據估算,2000年全球利用網上支付方式進
行欺詐所涉及的金額高達16億美元。據調查顯示,90%的消費者對網上使用信用卡表示不放心,只有5%的人對電子商務完全,信任。更有甚者,網上消費還有花了錢拿不到東西的可能。據研究發現,約有8%的商品在網上訂購後始終沒有送到消費者手中。不僅消費者深受虛假信息之苦,廠商也難逃這一厄運。網上商店在交易過程中也面臨著顧客出示假信用卡的危險。網路欺詐不僅使廠商和消費者在經濟上蒙受重大損失,更重要的是它使人們對網路經濟這種新的經濟形式失去信心,使市場陷入混亂直至最終癱瘓。
風險特徵

1.全球性
網路經濟風險具有全球性特徵。風險既可能來自國內,也可能來自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其根源在於網路經濟的虛擬性。四通八達的通訊網路,把世界各地都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這一點與傳統經濟大不相同,傳統經濟可以通過自然距離、關稅或非關稅壁壘、互不兼容的法律制度,來製造一道道牢固的屏障,以迴避可以預料到的風險。在虛擬空間中,國界已不復存在,任何自然的或人為的屏障都巴形同虛設。例如,技術風險就是這樣。當黑客發動攻擊時,遇到的唯一障礙就是技術上的可行性。
2.傳染性
網路經濟風險可以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傳播,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和廣泛的影響力,使人們很難進行有效防範。實時性和互動性是網路經濟的兩個基本特徵。一旦風險產生,它就會藉助信息的實時傳遞和市場交易主體之間的互動關係而迅速擴散。這就如同越是人群密集的城市,傳染病的流行就越是廣泛、越是快速一樣。經濟風險、技術風險就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例如,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先始於泰國的“銖危機”,然後是印度尼西亞、韓國、日本也發生危機,並很快波及到世界的其他國家和地區。
3.成長性
在一定條件下;網路經濟風險會迅速成長和壯大,具有一股強大的、摧毀一切的力量。這種異乎尋常的成長性,來自於網路經濟中所特有的不穩定均衡和正反饋效應。網路經濟中的均衡是不穩定均衡。如果企業正處於成長過程中,它就會在正反饋效應的刺激作用下,成長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強大,直至成為市場主流,占有決定性的市場份額。反之,一個企業即使是市場的主流,如果受到一些致命的打擊,則有可能在正反饋效應的作用下迅速衰退,甚至在很短時期內消逝得無影無蹤。同樣如此,不穩定均衡和正反饋效應可以使網路經濟風險成為“星星之火”,藉助少許風勢就可以迅速“燎原”。例如,美國的“網路泡沫”並不是發生在網路經濟潦倒之時,而是發生在網路經濟鋒頭最勁之時,發生在所有的人都為網路經濟歡呼,所有的風險資本家都向大大小小的網站投擲巨額資金之時。微軟敗訴是第一個信號,人們對政府的態度開始產生疑問:政府要干預了?網路經濟的發展要遇到障礙了?一些網站陸續倒閉,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視之當然,而是關注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幾乎所有的網站都在虧損?網路經濟是否還有前途?風險資本家也開始收縮投資,很多網站難以維持,於是如同多米諾骨牌,一個個網站紛紛倒閉,納斯達克指數從5000一下跳到2000。產業風險成長之迅速,由此可見一斑。
4.隱蔽性
網路經濟風險具有很強的隱蔽性。風險初起時可能不大容易覺察,當風險變得清晰可辨時,危機就無法避免了。這種隱蔽性,來自信息的非對稱性。在網路經濟中,信息的非對稱性又由網路經濟的虛擬性所派生出來的匿名性和非人化而得以強化。在網路中,人們可以自由遨遊,不需要提供真實的姓名和身份。在虛擬空間中,人們之間的交往既沒有責任也沒有義務。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一些不良心理就會得以引發和強化,投機行為、欺詐行為就會滋生。如果再缺少相關的法律進行約束,投機和欺詐就會泛濫,網路經濟就會趨向崩潰。
5.複雜性
在網路經濟中,風險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多種風險往往交叉在一起,它們相互影響和助長,使得風險防範的難度大大增加。“網路泡沫”無疑是一種產業風險。但是,“網路泡沫”的出現為什麼會那樣突然,那樣讓人措手不及?這裡牽涉到其他種類風險的助長作用。例如,由於企業還沒有建立適應網路經濟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而是依靠一些似是而非的理念,如“圈地經濟”、“創意經濟”、“燒錢經濟”等,只是拚命地“圈地”和“燒錢”。似乎只要有足夠的規模和足夠的支出,企業就能占領市場,享受“贏者通吃”的快樂了。至於企業是盈利還是虧損,全不在考慮的範圍之內。這就使網路經濟立足於非常脆弱的微觀基礎上,一有風吹草動,產業風險就會蓬勃生長、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