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資訊
作 者: 胥悅紅 著
出 版 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2-1
字 數: 200000
頁 數: 289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115189196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管理 >> 經營管理
定價:¥40.00
編輯推薦
網路化與信息化改變了工業經濟下的組織模式,由基於傳統組織的反應遲緩的模式向基於網路組織的彈性專精的模式轉變已經對現代企業的研發、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各個環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此,能否正確認識和適應這種轉變對各類組織和組織內外的關聯者所帶來的挑戰,不僅關係到企業能否成功地進行戰略轉型,從而具備隨需應變的能力,在劇烈變化的環境中獲得競爭優勢;還關係到人們能否正確認識網路和信息化對未來社會及人類發展的影響,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經濟帶來的變化,更好地把握機遇。
正是基於以上的思考,本書對企業的組織變革所涉及的戰略設計問題進行了以下有意義的探討。
從新經濟時代的經濟特徵入手,對知識經濟、虛擬經濟、網路經濟、創意經濟進行了分析,進而闡述了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及其對傳統產業的衝擊,並在對企業經營環境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剖析了網路時代的企業所面臨的各種挑戰。
從交易費用理論、規模經濟理論、核心能力理論、組織理論和博弈論層面進行了網路組織產生的理論考察,通過對網路組織內涵和外延的分析,對新經濟時代的企業組織形態進行了界定、分類、辨識與描述。
發展網路經濟已不單純是一個信息技術的運用或是商務模式的選擇問題,而是適應和順應國際潮流,融入全球經濟發展,不斷增強競爭力的戰略性選擇。
圍繞著新經濟時代的商業模式轉型問題,從搜尋力問題、數位化管理、協同(產品)商務、商務智慧型等方面入手,結合戴爾(DELL)公司和IBH公司商業模式轉型案例,探討了企業從傳統的商業模式向新經濟時代的電子商務模式的轉型問題。
從網際網路的發展對未來企業、未來社會及人類的影響進行了展望,對創意經濟時代的特徵和創意產業鏈的發展進行了基礎的理論研究,並對創意產業中比較典型的軟體產業鏈、遊戲產業鏈和動漫產業鏈分別進行了剖析。
本書是一本理論化和抽象術語的書。
內容簡介
本書從知識經濟、虛擬經濟、網路經濟、創意經濟的特徵入手,闡述了網際網路的發展對傳統產業的衝擊以及網路組織產生的理論基礎,進而探討了適應網路組織的、具備隨需應變能力的企業集成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轉型問題。最後探討了新經濟對未來企業、未來社會及人類的影響,分析了創意產業中比較典型的軟體產業鏈、遊戲產業鏈和動漫產業鏈,並結合我國企業的現狀和跨國公司在華的業務整合趨勢,為政府和企業提出對策與建議。
本書不僅對從事企業管理研究的理論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鑑意義,而且對從事各種企業管理工作的實踐工作者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未來組織的變革與發展有一定的啟發。
目錄
第1章 新經濟時代的企業環境
1.1 新經濟時代的特徵
1.1.1 知識經濟
1.1.2 虛擬經濟
1.1.3 網路經濟
1.1.4 創意經濟
1.2 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及其對傳統產業的衝擊
1.2.1 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1.2.2 網路經濟與傳統產業的關係
1.2.3 網際網路對傳統產業的衝擊
1.3 新經濟時代的企業經營環境
1.3.1 市場透明度越來越高
1.3.2 網際網路日益融入企業運營
1.3.3 傳統的企業經營模式面臨挑戰
1.3.4 經濟全球化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1.3.5 網際網路改變了傳統的商業系統論
1.4 新經濟時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新體現
1.4.1 對信息和知識的成功管理和運用能力
1.4.2 企業對項目管理套用的水平
1.4.3 系統整合的能力
1.4.4 客戶管理能力
1.4.5 企業文化建設能力
1.4.6 創意能力
第2章 新經濟時代企業組織變革的理論闡釋
2.1 組織的發展過程
2.1.1 傳統組織的發展階段
2.1.2 組織結構的發展演變過程
2.1.3 網路組織的相關研究與回顧
2.2 網路組織產生的理論基礎
2.2.1 基於交易費用理論的解釋
2.2.2 基於分工的規模經濟理論解釋
2.2.3 基於核心能力理論的解釋
2.2.4 基於組織理論的解釋
2.2.5 基於博弈論的解釋
2.3 網路組織產生的經濟學與管理學認識之比較
2.4 網路組織的作用、優點、問題與風險
2.4.1 網路組織的作用
2.4.2 網路組織的優點
2.4.3 網路組織的問題
2.4.4 網路組織的風險
第3章 網路組織的組織形態
3.1 網路組織的概念
3.1.1 網路組織的定義與內涵
3.1.2 網路組織的外延
3.2 網路組織的基本構成要素
3.2.1 富有活力的節點
3.2.2 具有互動作用的網路關係
3.2.3 靈活多樣的協調機制
3.2.4 超越組織的學習模式
3.3 網路組織的分類與形態
3.3.1 根據組織成員的身份特徵以及相互關係
3.3.2 根據核心企業的特性
3.3.3 根據網路組織成員合作關係的變化性
3.3.4 根據成員企業在網路中所貢獻的資源情況
3.3.5 從組織協調的角度
3.3.6 按企業間的互動關係和潛在衝突的程度
3.3.7 根據價值鏈上前後經營環節間的經濟聯繫
3.3.8 根據契約時間性差異和契約完備性差異
3.3.9 按照網路組織中節點間關係的固定性
3.3.10 按照網路組織的相對穩定性
3.3.11 按企業網路組織的主要功能
3.3.12 其他分類
3.4 網路組織產生標誌的辨識
3.4.2 基於系統進化模型的辨識
3.4.3 基於西諾特模型的辨識
3.4.4 基於長城所漸進式企業信息化模型的辨識
3.4.5 基於米切模型的辨識
3.5 網路組織的特點
3.5.1 虛擬性
3.5.2 靈活性
3.5.3 控制、權威或影響模式靠知識和技能
3.5.4 以任務為基礎的項目導向性
3.5.5 信用、風險與衝突解決
3.5.6 信息密集性
3.5.7 新型的概念框架
3.5.8 勞動的不可分性
3.5.9 控制的間接性
第4章 網路組織的信息化管理
4.1 企業信息化的變遷
4.1.1 企業信息化的發展歷程
4.1.2 信息化構建中的高失敗率
4.2 網路組織的信息化服務
4.2.1 門戶服務
4.2.2 數據服務
4.2.3 套用服務
4.2.4 接入服務
4.3 網路組織信息化的總體戰略
4.3.1 關注重點,聚焦目標
4.3.2 實時回響,反應靈敏
4.3.3 隨機應變,變化靈活
4.3.4 堅固可靠,彈性運營
4.4 網路組織信息化的構建環境
4.4.1 集成化
4.4.2 自動化
4.4.3 虛擬化
4.5 網路組織信息化的構建過程
4.5.1 企業信息化構建的第一步——自我診斷
4.5.2 企業信息化構建的第二步——調整價值鏈
4.5.3 企業信息化構建的第三步——基於決策分析層的戰略選擇
4.5.4 企業信息化構建的第四步——基於管理控制層的系統規劃
4.5.5 企業信息化構建的第五步——基於業務處理層的系統設計
4.5.6 企業信息化構建的第六步——基於IT基礎平台支撐層的系統實施
4.5.7 企業信息化構建的第七步——貫穿各層的績效管理
4.5.8 企業信息化構建的第八步——縱向貫穿的知識管理
4.6 企業信息化下的組織協調運行機制
4.6.1 各層次間的有機聯繫
4.6.2 內部的協調運作
4.6.3 全面的整合過程
第5章 網路組織的集成管理模式
5.1 信息集成
5.1.1 信息集成的內容
5.1.2 信息集成的管理思想
5.2 套用集成
5.2.1 業務單元
5.2.2 企業資源規劃、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係管理間的聯繫
5.2.3 套用集成戰略
5.2.4 套用集成的步驟
5.2.5 套用集成的趨勢
5.3 過程集成
5.3.1 過程集成的思想
5.3.2 項目管理與業務流程再造在過程集成中的作用
5.3.3 過程集成的方法
5.3.4 過程集成的案例
5.4 知識集成
5.4.1 全球創新者
5.4.2 知識整合者
5.4.3 執行者
5.4.4 地區創新者
5.5 企業集成
5.6 集成管理模式的特點
第6章 網路組織的商業模式轉型
6.1 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商業模式發展
6.2 傳統企業的商業模式和網路組織的商業模式對比
6.3 新經濟時代企業的商業模式轉型
6.3.1 關注搜尋力
6.3.2 數位化管理
6.3.3 協同(產品)商務
6.3.4 商務智慧型
6.4 各產業網際網路商業模式轉型的敏感度
6.5 商業模式轉型案例
6.5.1 戴爾公司的商業模式
6.5.2 IBM向網路組織轉型的歷程
6.6 現有模式向隨需應變模式演進的步驟
第7章 網路社會的未來
7.1 網際網路的發展對未來社會的影響
7.2 網路社會的企業
7.2.1 企業的未來發展圖景
7.2.2 企業在未來的網路社會的發展趨勢
7.3 網路組織的發展對未來社會及人類的影響
7.4 知識社會的到來
7.5 創意經濟時代的來臨
7.5.1 創意產業概念的提出
7.5.2 各國的“創意產業”分類
7.5.3 創意產業鏈的發展階段模型
7.5.4 對創意產業幾個典型產業的產業鏈分析
7.6 我國企業的現狀
7.6.1 設備利用率低,人員富餘,企業資源缺乏保值增值的能力
7.6.2 盲目擴張,片面追求企業規模,導致成本大幅度上升
7.6.3 沒有明確的市場定位,導致企業之間無序的競爭
7.6.4 業務處理集成度低,使業務運作成本高、速度慢
7.7 跨國公司在華的業務整合趨勢
7.7.1 完善產業鏈條,打造中國“全球製造基地”
7.7.2 將業務重組納入全球生產體系
7.7.3 加強與內資企業的競爭與合作,積極應對進口衝擊
7.8 啟示、戰略思考與建議
7.8.1 面向企業的戰略思考與建議
7.8.2 政府面臨的戰略思考
參考文獻
書摘
第1章 新經濟時代的企業環境
1.1 新經濟時代的特徵
20世紀90年代以後,網際網路的急速發展及其在商業上廣泛而快速的套用令人驚嘆。僅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網際網路的使用人數就超過了5000萬,相比之下收音機、電視機及電腦達到這一規模則分別花了38年、13年和16年。這個覆蓋全球的網路以其無可比擬的優勢向人們預示了巨大和潛在的商業價值:與傳統的商業模式相比,網際網路既可迅速地為遍及世界每個角落的用戶提供海量的商業信息;也可以讓不起眼的小企業瞬間變成“跨國公司”。由此可見,網際網路的出現就像當年印刷術、蒸汽機、電話及裝配線的出現一樣,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嶄新的網路經濟時代。
對此,一些專家學者早就有所察覺,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及《大趨勢》的作者奈斯比特。他們在這兩本書中曾分別指出:“人類社會經過了幾千年的農業社會和幾百年的工業社會,即將進入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但對這個新經濟形態的命名,學者們看法不一: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和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稱之為“新經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稱之為“知識經濟”;美國國會及商務部在其報告中稱之為“數字經濟”;也有專家學者稱之為“信息經濟”、“網路經濟”或“網際網路經濟”。我國著名學者成思危教授對新經濟的含義和特點從以下三個側面進行了概括:知識經濟是新的社會經濟形態;虛擬經濟是新的經濟活動模式;網路經濟是新的經濟運行方式。本書補充一個側面,即創意經濟是新的社會經濟導向。
1.1.1 知識經濟
①企業從全能生產到專注於某個環節的生產、面向過程的生產或靈活生產,傳統的產權關係轉變為腦體產業分離的契約式合作方式,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②知識重複使用的邊際成本很低。出口產品中的技術含量越高,其實際利潤越大。因此,國際貿易中知識含量較高的產品所占比重越來越大。
③企業知識的集中程度代表了核心要素的集中程度。企業越是做大做強,就越是更加倚重於知識要素。在工業經濟時代是資本決定企業命運,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則是知識和思想決定企業命運。
1.1.2 虛擬經濟
①虛擬經濟系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系統中各組成成分問的非線性作用容易產生混沌現象,但系統本身的自組織作用卻可以呈現一定的有序性和穩定性。
②虛擬經濟系統是一個具有耗散結構的介穩系統,各組成成分必須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才能維持相對的穩定,在此過程中還存在反饋作用。
③虛擬經濟系統的風險很大,有時是難以預測和難以承受的。由於企業在虛擬化運作中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加之人們認識能力具有局限性,因此許多經濟活動都是一次性的、獨特的、無先例可借鑑的。
1.1.3 網路經濟
1.網路經濟的概念
從企業運行的角度來看,網路經濟可以定義為建立在國民經濟信息化基礎之上的各類企業利用信息和網路技術整合各式各樣的信息資源,並依託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信息網路進行動態的商務活動及管理活動所產生的經濟。
依照這個概念,網路經濟絕對不是網站經濟,也不等同於網路公司經濟。在網路經濟中唱主角的恰恰是通過對信息和網路技術的套用整合信息資源,從而進行研發、製造、銷售和管理活動的各類實體企業,自然也包括一切傳統產業中的各類企業。在網路經濟模式下,社會運行效率得以極大的提高,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壟斷和信息資源不均衡分布被打破,電子商務正日益成為人類經濟生活的主宰。
2.網路經濟的特徵
(1)信息技術是基礎
信息技術把遍布全球的企業、經營單位和業務職能悄無聲息且持續不斷地聯繫在一起,使得信息前所未有且不露痕跡地在不同的業務職能、不同的經營機構和地域界限問傳播。信息技術的運用在幫助企業降低庫存、減少核心業務流程的成本(即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方面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透明度高
由於網際網路為全球經濟系統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了直接聯繫的大量機會,消費者選擇生產企業的空間和自由度越來越大。無論何時何地,消費者只要進入網際網路就能得到所需要產品的各種信息,並可以通過對不同生產者所提供的信息的分析比較,直接選擇滿意的個性化商品與服務。這種方式大大消除了由於信息不對稱對市場經濟運行的不良影響。網路經濟使企業透明度大大增加,降低了市場進入障礙,留住客戶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這對企業的客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集成度高
網路經濟是一種集約型經濟,它通過信息將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及全部過程進行綜合集成,從而可以實現整體最佳化。虛擬企業有了其發展和成長的條件,企業只要構建起聯繫供應鏈各環節的網路,就可以由主導企業將先進技術規範設計的數位化圖紙通過網路分別傳輸到在技術、裝配、經濟等方面都最合適的節點處進行製造,並在地理位置合適的節點處組裝後直接交付給顧客。這樣,既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最佳化資源配置,提高質量並縮短交貨期,又可以節約大量的設備投資及人力資源,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1.1.4 創意經濟
1.創意經濟的概念
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首次對“創意產業”進行了定義:“源於個人創造力、技能與才華的活動,而透過智慧財產權的生成和取用,這些活動可以發揮創造財富與就業的成效。”根據這個定義,英國政府將廣告、設計、電影、出版等13個行業確認為“創意產業”。由此,以創意為基本動力的經濟形態和社會組織,就是創意經濟。
2.創意經濟的特徵
(1)創意力帶來價值
創意力包括再思考或從最基本的原理出發思考問題的方式,從似乎雜亂無章或截然不同的事物中發現共同線索的能力、實驗的能力、敢為人先的能力、修改規則的能力、想像未來方案的能力。早在20年前,著名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M.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創意會衍生出無窮的新產品、新市場和財富創造的新機會,所以新創意才是推動一國經濟成長的原動力。
(2)制創權至上
在全球智慧和勞動力合作無間的“扁平世界”,誰控制了“制創權”誰就能站在全球化產業鏈的頂端。有資料顯示,創意經濟現在每天能夠創造220億美元的產值,並以5%的速度遞增,在一些國家增長得更快,如美國為14%、英國為12%。例如,早在2000年,創意產業就已經成為英國的第二大產業,占其GDP的7.9%,僅次於金融服務業。
(3)占領價值鏈高端
創意立國、創意興國正是那些淪為“世界工廠”國家的最終夢想,占領價值鏈高端將成為國家競賽的核心戰。創意產業的發展已經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甚至是一個國家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對中國而言,持續至今的“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模式讓中國在世界商業版圖上占據一席之地,但也正是勞動密集型、經濟粗放型與微利增長型使中國長期以來處於“微笑曲線”的底端。所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口號的提出將是中國“走出去”戰略由量變到質變的重要一步。
1.2 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及其對傳統產業的衝擊
在人類發展史上,每一次技術的突破都將人類文明帶入一個新的時代,如新石器時代、工業革命的蒸汽機時代等,而網際網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衝擊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項技術:從寬度維度波及到從人到組織以至於整個社會;從深度維度創造了虛擬空間;在時間維度上是從未有過的迅速和猛烈。網際網路正在創造神奇,而這些神奇的產生正是來自網際網路的結構所釋放出的能量,因為這種結構既具有很好的硬環境支持,同時又具備靈活獨特的軟技術特徵。在保證網路正常運行的前提下,通過虛擬性和有限感官體驗等,使人對民主和自由的嚮往在網際網路上得到比較充分的展現。換言之,網路順應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動規律,通過對網路的規範,就可能充分挖掘人的主觀能動性,協調意志與行為。網際網路的成功一是在於網路的開放性,二就是形成了新的為人們所接受的網路文化價值觀。
1.2.1 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探索階段
探索階段(1987-1994年)是中國網際網路的學術階段,從技術上和套用上都是初期的探索,還沒有開始商業化,主要是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網路設備和網路產品的自主開發生產、網路信息資源開發。1988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採用x.25協定使該單位的DECnet成為西歐中心DECnet的延伸,實現了計算機國際遠程聯網以及與歐洲和北美地區的電子郵件通信。1992年6月,在日本神戶舉行的INET92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錢華林研究員約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際聯網部負責人,第一次正式討論中國聯入網際網路的問題。1993年3月2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人美國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專線正式開通。這條專線仍是中國部分聯入網際網路的第一根專線,之後開始了以下四大網際網路主幹網的相繼建設,使我國的網際網路初具雛形。
(1)科技網
1995年4月,中國科學院啟動京外單位聯網工程(簡稱“百所聯網”工程)。隨後的l996年2月,中國科學院決定將以NCFC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科學院網際網路正式命名為“中國科技網(CSTNet)”。
(2)金橋網
1996年9月6日,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聯入美國的256K專線正式開通。中國金橋信息網宣布開始提供網際網路服務,主要提供專線集團用戶的接人和個人用戶的單點上網服務。
(3)公共服務平台
1995年1月,郵電部電信總局分別在北京和上海開通64K專線,開始向社會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形成了公共服務平台,即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CHINANET),從此中國網際網路進入商用化階段。
(4)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1994年7月初,由清華大學等六所高校建設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試驗網開通,並通過NCFC的國際出口與網際網路互聯。
2.推廣階段
在推廣階段(1996-1998年),中國網際網路進入了一個空前活躍的時期,套用和政府管理齊頭並進。
①1997年10月,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與中國科技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國金橋信息網實現了互聯互通。
②1996年2月1日,國務院第195號令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
③1996年4月9日,原郵電部發布《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國際聯網管理辦法》,並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④1997年4月18日至21日,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在深圳市召開。會議確定了國家信息化體系,並通過了“國家信息化九五規劃和2000年遠景目標”。
⑤1997年5月30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中國網際網路域名註冊暫行管理辦法》,授權中國科學院組建和管理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
⑥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發布了《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
⑦1998年3月6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
⑧1998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准成立信息產業部。
⑨1998年3月16日,163.net開通了容量為30萬用戶的中國第一個免費中文電子郵件系統。
網際網路在改變人們的工作、學習與交往習慣的同時正為當代中國的經濟生活催生著新的觀念、模式與力量。
3.網路大潮階段
網路大潮階段(1999年—2002年底)是中國網際網路進入普及和套用的快速增長期。
①電子政務、網路媒體、數字圖書館、網路教育、企業信息化以及電子商務、網上銀行、網上證券、網路遊戲、網上音樂視頻、網路廣告等網際網路服務業務領域的發展,尤其網上零售業開始受到關注,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引人矚目。
②從1998年開始,B2B(Business to Business)的電子商務開始突現出來。
③到1999年,主要的投資熱點實際上已經轉向業務重組。
對於目前占到中國企業總數95%的中小企業,《2007年中國中小企業B2B電子商務研究報告》顯示,2006年我國中小企業的828電子商務交易額為4809億元,未來幾年將有更大的發展,年增長率將保持在50%以上,至2012年交易規模有望突破7.5萬億元。
進入2000年,商業模式的創新處於一種“高潮”時期,這一階段主要是依靠網際網路自己的創新活力創造出許多傳統領域中沒有的商務模式,如網上零售、網上拍賣及各種從以往的“大而全”模式轉向專業細分的行業商務門戶,只是通過新的商業模式來進行“圈地運動”,它本身並沒有發展到一個很實質的階段。因為此時的網際網路還是一個窄帶的網際網路”。
2000年以後“無線網際網路”又創造出很多新的商業模式,它們與前面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寬頻互網”這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又在隨後的兩到三年間被推出來,它是傳統的電子加網際網路模式。隨著網際網路頻寬的增加,以文字、圖片、平面作業系統為主的二維網際網路虛擬世界開始向以視頻、聲音、三維套用系統為主的三維網際網路進化。
4.繁榮與未來階段
繁榮與未來階段(2003年至今)也是套用多元化到來的階段,網際網路逐步走向繁榮。
來自新華網的統計,全球網站總數已突破1億,如圖1—2所示。
有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國網民總人數達到2.1億人,僅以500萬人之差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CNNIC當時預計在2008年國中國將成為全球網民規模最大的國家。儘管網民數的增長使得網際網路普及率提高至16%,但仍低於19.1%的全球平均水平。
我國域名總數達到1193萬個,年增長率高達190.4%,增長的主要拉動來自國家頂級域名.CN:2007年CN域名數量已達到900萬個,比2006年同期增長了四倍;CN域名下網站數量首次突破百萬達到100.6萬個,在150萬的網站總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
CNNIC報告首次對新增網民構成進行了細化分析。2007年新增網民中,向各層次擴散的趨勢明顯:18歲以下的網民和30歲以上年齡較大的網民增長較快;國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網民增長較快;低收入人群開始越來越多地接觸網際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