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語倒灌

網語倒灌

網語倒灌,是指網路語言低俗化已向紙媒等傳統媒體滲透的現象,一些市場類報刊為了吸引眼球,頻頻使用網路低俗語言作為標題,失范之勢不容小覷。其中最需要關注的,是傳統媒體三大關口的“失守”:標準打折,格調下降,把關缺失。

現象

網語倒灌網語倒灌
一些傳統媒體受網路影響,竟然堂而皇之將“屌絲”“撕逼”“逼格”等網路粗鄙辭彙放上標題,加速了網路低俗化語言的擴散,造成了更壞的社會效果。調查顯示,根據檢索中文報刊媒體發現,媒體在標題中使用最多的三個用詞是“屌絲”、“逗比”和“叫獸”。而根據網民檢索情況分析,網路低俗用詞之間存在較高的關聯性,“尼瑪”“你妹”“蛋疼”“綠茶婊”“碧池”“小婊砸”有明顯的網民搜尋相關。如此種種,與把關有聯繫,但不是把關就能解決的。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研究報告表明,標題是新聞的“文眼”,新聞標題將鄙俗字眼“奉為上賓”,容易造成公眾對於鄙俗用語被官方話語體系接納並賦權傳播的誤讀,以及低俗風氣的蔓延。

為了顯得“緊跟時代”,傳統媒體不惜降低新聞的嚴謹度和規範性,用網路流行語甚至粗俗語言譁眾取寵,甚至還會造成烏龍事件,嚴重損害媒體品牌的外在形象和內在品質,直接衝擊作為媒體立身之本的公信力。

2015年12月2日,某報赫然刊文“《新華詞典》評出中國2015年度辭彙:狗帶”,聲稱“狗帶”一詞體現了中國文化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特點,《新華詞典》編委會認為其作為2015年的年度辭彙當之無愧。這條荒誕無稽的訊息,經過紙媒一本正經地轉載之後,令不少讀者大跌眼鏡。後經查證,這條新聞最初源自惡搞網站“洋蔥新聞”,內容純屬編造杜撰。而報紙采編人員缺乏基本的專業素養,對網路文化把握不清,竟將這樣粗俗的網路語言和假訊息予以傳播,淪為公眾笑柄。

原因

網語倒灌網語倒灌
1、定位媚俗“拿來”取向,低俗語竟成版面名稱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網路低俗語言調查報告》顯示,過分獵奇、求異、媚俗,令部分傳統媒體“城門失守”。文娛、體育、生活類資訊是傳統媒體引用網路低俗語言的“重災區”。如某報針對“屌絲”一詞刊發社會評論《我就一屌絲》,某報的人物採訪《我想做一款軟體讓天下屌絲都泡到妞》,某報的情感類文章《人到中年好蛋疼》,某報的文娛評論《離婚分手別“撕逼”》等,凸顯的都是部分傳統媒體新聞價值觀的缺失、新聞專業倫理的下降。

更有甚者,低俗網語不但上了標題,還用來為版面“命名”。例如,某報曾將第T20版面命名為“高逼格”,將第T05版面命名為“逗比”。陳曉冉認為,此類現象反映出,許多報刊已經從認知上賦予了網路低俗用語常態化的意義,在整體上降低了報紙的風範與“報格”。

這些現象,也催生了報紙內容對網路流行文化更加肆無忌憚地“拿來主義”。一些不規範又粗俗的網路語言在報紙上泛濫成災,讓傳統媒體“解疑釋惑”的優勢蕩然無存。一項針對南京市民的調查表明,700位被調查的市民中有七成稱廣播電視和報紙上的網路詞語“看不懂”。究其原因,在於部分所謂的“網路熱詞”甚至低俗語言被傳統媒體“追捧”,造成信息傳遞與讀者認知的時空錯位。

傳統媒體這種盲目跟風的做法,並不一定契合讀者口味,也不符合新聞報導語境,相反會導致傳統媒體注意力轉移到追求新奇形式上,停留在傳播的表層,以淺薄化、表面化逐漸解構傳統媒體內容為王、深度取勝的優勢。

用法不規範的流行語與低俗語言並存,不僅影響了漢語言的語法規範和語言的表情達意功能,同時也降低了語言文字的文化品位,污損公眾的視覺。

2、把關不嚴,生搬硬造,戲謔之風污染語言生態

2012年末,朝日新聞中文網發布微博“我們又雙叒叕要換首相了”。隨後,各路網路媒體跟風樂此不疲,“《射鵰》又雙叒叕要翻拍了!”“李世石又雙叒叕輸了!”今年年初,國內某報也以中國國奧隊“又雙叒叕跪了”為題,將這一用法正式展示在傳統媒體的讀者眼前。不少讀者表示,“越來越覺得這些年的漢語白學了”。

有網友就近幾年來傳統媒體在新聞標題製作中濫用網路流行語的現象發起投票評選,“都是……惹的禍”“且……且珍惜”“……根本停不下來”“……也是醉了”等被評為“最爛的新聞標題”以及“最惡俗的媒體語言”。最近風靡網路的“友誼的小船”體,也在傳統媒體上催生出了諸如“保單的小船”“食品安全的小船”“併購的小船”“知識保護的小船”“信用的小船”等等,同質化借勢傳播現象十分嚴重。

影響

網語倒灌網語倒灌
語言文字不僅承載歷史文化,同時也承載民族的情感認同,反映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因此,語言文字的規範化程度,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目前來看,低俗與不加規範的網路語言已經造成了語言污染;由於傳統媒體把關不嚴,又經由傳統媒體從網上蠶食到網下,無疑會對廣大客群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

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指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張華也表示,網路流行語在校園的影響很大,來華留學生們也常常以使用這類語言為時尚。如果傳統媒體沒有嚴格把關,任由低俗網路語言“倒灌”“綁架”,必然會對漢語教學傳播造成不良影響,也會干擾外國學生對於中文文化的正確認知。

語言是具有嚴謹性和文化邏輯性的。脫離規範的戲謔,勢必會玷污其純潔性,不利於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媒體與教師應當率先垂範,抵制網路用語對現實語言生態的污染與倒灌,促進中華語言向健康、規範、高雅的方向發展。

“網語倒灌”與低趣味的文化環境和時代精神粗鄙化有關,在一定意義上,“網語倒灌”並不僅僅是個語言低俗的問題,相反,是一個與時代精神症候和文化氣度密切相關的課題。僅僅就網路語言的低俗談問題是個死結。審美價值的偏離和社會價值觀的異化,讓粗鄙成為時尚,庸俗成為流行,語言、文化的格調品位下滑跌落。網路語言的粗鄙化、庸俗化與暴力化正是時下文化品位在網路社會的折射。

觀點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君超教授認為,網路語言的使用與傳播必須有底線,而傳統媒體在稿件選取、語言規範上標準應更加嚴格。追求用語親民無可厚非,適時更新、靈活運用一些新鮮生動、符合大眾口味的網路辭彙也未嘗不可,但低俗網語不可碰、粗俗之風不可長。網路語言泥沙俱下,對於那些污染社會人文環境、違背公序良俗的低俗語言,媒體從業者要慎之又慎,肩負起應有的把關責任。

語言交流不能沒有規則和規範,而說到規範,則要重申,規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死東西”,更不能從靜止的立場看待規範,不能讓規範把我們約束住。語言無時無刻不處在變異之中,在網路時代更是如此。如果我們承認了規範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認同了規範本身就是不斷演變和完善的結果,那么,在認識網路用語的時候,就能多一份理性和清醒。因此,在看到“三大關口失守”的同時,更要正視語言生態受到污染背後的精神底色和氣候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