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狀激活系統

網狀激活系統,腦幹腹側中心部分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相混雜的結構。其神經核和纖維束有兩個特點:①沒有特異的感覺或運動功能;②各個核中發出的纖維散漫地投射到前腦(包括大腦皮層)、腦幹和脊髓的許多部分。

網狀激活系統

正文

腦幹腹側中心部分神經細胞神經纖維相混雜的結構。其狀如網,解剖學上稱其為“網狀結構”。此結構從脊髓上端伸延至間,實際上是許多神經核和上行及下行纖維組成的複雜混合體。其神經核和纖維束有兩個特點:①沒有特異的感覺或運動功能;②各個核中發出的纖維散漫地投射到前腦(包括大腦皮層)、腦幹和脊髓的許多部分。投射至大腦皮層者又稱上行網狀激活系統
1935年比利時神經生理學家F.布勒梅發現,在上丘下丘之間切斷前腦和下面的連線,排除除嗅覺和視覺以外所有通往前腦的感覺輸入,大腦皮層的腦電圖就變為永久性的睡眠模式,即一直呈現高電位慢波。若切斷的部位是在脊髓前端,保留著腦神經傳入大腦的感覺輸入,皮層上則仍然可以呈現清醒時的低電位快波。當時認為,感覺輸入是維持清醒狀態所必須的,大腦皮層像肌肉一樣,也需要有不斷的刺激才能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但是當時只知道這種刺激是由傳入神經供給的,不清楚網狀結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義大利生理學家G.莫魯齊美國解剖學家H.W.馬古恩於1949年發表了他們關於網狀結構的電生理學研究。他們發現通常在麻醉狀態下,的腦電圖模式類似睡眠時的樣子(高伏慢波),當用電刺激貓的網狀結構時,其腦電圖就變為清醒時的模式(低電位快波)。他們由此提出,網狀結構是控制睡眠和覺醒的一個激活系統。1950年,D.B.林斯利等人又發現,破壞了腦幹內的感覺通路並不產生睡眠,而損傷網狀結構,則產生昏迷不醒的後果。從此,網狀激活系統便被普遍地看作是一個維持“一般的清醒”或“意識”狀態的系統。新的研究發現,這個系統並不單純地控制睡眠和覺醒,其各種神經核還參與許多不同的功能。諸如複雜的運動模式的組織、情緒反應的完成、注意力的加強、感覺閾限的調節和學習、記憶的促進與鞏固等。所以,有人認為不能籠統地說它只是一個激活系統。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