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有“綠色黃金”之譽的屯溪綠茶,以“葉綠、湯清、香醇、味厚”四絕聞名天下。“屯綠”主要分布在古徽州,因為當時休、歙、婺茶商大部集中在屯溪開設茶號,毛茶都集中在屯溪精製,由新安江運往上海出口國外,故稱“屯溪綠茶”,簡稱“屯綠”。 屯綠製作可分三十七道工序,有幾百種變化,須經十四天方可製成。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典型代表,難為現代技術所代替,是一份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清末民初,“屯綠”工藝為全國綠茶之最。茶工們必須掌握好“好茶粗做,粗茶細做”的原則,配置好緊門篩(取料規格的號頭篩),才能做到“不屈料、不走料”。
工藝具有獨特性,主要表現在:
一、屯綠初制茶水份低,手工精製採用生做生取,所以湯色清澈;
二、屯綠精製由於採用低溫長火合, 多次火合茶,所以香氣高而持久;
三、屯綠由於精製工序多而細,所以各級分明,條形勻整,加之屯綠毛茶分批採摘,初制製作用火適當,所以色澤銀綠起霜,鮮活緊香;
四、屯綠初制揉捻時間較長,茶葉細胞破壞率高達75%以上,加上獨特的自然氣候,形成屯綠內含物豐富、味厚、耐泡,沖泡三到五次而味不減。 上世紀70年代以屯綠為代表的我國綠茶遠銷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81年屯溪茶廠生產的特珍一級茶獲得國家優質產品銀獎。1985年特珍一級、珍眉一級雙獲國家銀質獎,貢熙一級獲工業部優質獎。1988年屯溪茶廠生產的“中茶牌”特珍一級珍眉參加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名、特、優、新產品的評選,獲金獎。同年9月,在雅典舉行的第二十七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大會上,“屯綠” 特珍特級、特珍一級獲得銀質獎。
歷史淵源
清中葉以後,徽州及毗鄰的浙贛邊區出產之炒青綠茶,大部集中在屯溪精製、外銷,遂爾命名“屯綠”,即英文中所稱之“屯溪茶”(TwaikayTea)。當時的屯溪每逢茶季,行、號林立,故流傳有“未見屯溪面,十里聞茶香,踏進茶號門,神怡忘故鄉”之民謠,贏得“茶城”之譽。
“屯綠”飲譽海外,暢銷世界各地。清末民初,為“屯綠”外銷鼎盛時期。同治年間,“屯綠”年均外銷達10萬餘引(每引50公斤)。清兩江總督在屯溪置皖南茶厘局(系道台銜),年征茶稅達40萬元。其時珍眉、針眉銷北非、英國和美洲,珠茶銷歐洲,熙春主銷俄國。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福和昌”茶號老闆余伯陶試製成“抽珍”,深受外商歡迎。
建國後,國家重視“屯綠”的生產,“屯綠”銷往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突尼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法國、阿富汗、馬里、尼日、蘇聯、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西漢時中國已有茶葉,主要產在四川、甘肅一帶,以後逐步向東南濕溫地區發展。唐陸羽著《茶經》,提到歙州產茶。同時,敦煌石窟里所藏的王敷著《茶酒論》中,茶自誇為“浮梁歙州,萬國來求。舒城太湖,買婢買奴。”唐代歙州茶已進入國際市場。然唐宋制茶,多以蒸、碾、壓、焙工藝製作團茶、餅茶、錠茶、丸茶,號龍團鳳餅,研膏蠟面。宋代浙江紹興日鑄寺發明了炒青法製作的“日鑄茶”,改蒸為炒,改碾為揉,改研膏團茶為條形散茶,茶葉的外形與內質均為之一變,在綠茶製作和綠茶品質上創拓了新的途經,謂之炒青。陸放翁《安國院試茶》曰:“我是江南桑薴家,汲泉聞品故園茶,只應碧缶蒼鷹爪,可壓紅囊白雪芽”。其自注云:“曰鑄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曰蒼鷹爪,則撮泡矣。”
明朝炒青綠茶的製作工藝得到普及、提高,新品名茶迭出。隆慶年間(1567~1573年)徽州休寧創製的“松蘿茶”,即是安徽名茶中最早著名的炒青綠茶,也是全國名茶之一。明代馮時可《茶錄》中稱:“……近出松蘿最為時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採制法。其後於徽之松蘿結庵,采諸山茶於庵焙制,遠邇爭市,價倏翔誦,人因稱松蘿茶。”松蘿茶的創製,成為“屯綠”產制的基礎。
松蘿茶有其獨特的採制方法,明崇禎三年(1630年)聞龍著《茶箋》中載:“茶初摘時,須揀去枝梗、老葉,唯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松蘿法也。炒時,須一人從旁扇之,以祛熱氣;否,則黃,色、香、味俱減。余所親試,扇者色翠,不扇色黃,炒起鐺時,置大瓷盤中,仍需急扇,令熱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鐺,文火炒乾入焙。蓋揉則其津上浮,點時香味易出。”“屯綠”之制,法自松蘿。
基本內容
屯溪綠茶簡稱“屯綠”,又稱“眉茶”,是我國極品名茶之一。屯溪綠茶的集中產區在安徽省黃山腳下休寧、歙縣、施德、寧國、績溪以及祁門裡的東鄉等地。黃山茶鄉所產的各種綠茶由“屯溪”集散、輸出、因此,統稱“屯溪綠茶”。
屯溪綠茶為中國極品名茶之一。因歷史上在屯溪加工輸入出,故名“屯綠”。“屯綠”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即在國際市場上首露頭角,1913年已遠銷歐美各國。曾被譽為“首屈一指的好茶”、“綠色金子”。
1920年屯溪有100多家茶商經營綠茶,有“屯溪船上客,前渡去裝茶”之說。該茶條索緊密,勻正壯實,色澤綠潤,沖泡後湯色綠明,香氣清高,滋味濃厚醇和,是中國綠茶中的名品。“屯綠”屬炒青類,屯綠毛茶又稱“長炒青”。其做法起源於松羅匹茶的製法,品種有珍眉、貢熙、特針、雨茶、秀眉、綠片等6個花色18個不同級別,此外還可窖制茉莉、珠蘭、玉蘭、玳玳、桂花、玫瑰等花茶。
屬綠茶類,為歷史名茶。創製於清嘉、道年間,由松蘿茶精加工演化而來。產於休寧縣、歙縣、黟縣、祁門縣、績溪縣等。
屯綠產區的深山狹谷,水繞山轉,迂迴曲折,河彎和河川會合地段,長期沖積形成的河谷洲地,溪澗山塢深沖,土層深厚,透水性好,富含有機質,肥沃宜茶,“休寧四大名家”和“祁門四大名家”都是洲地茶園出產,河谷洲地茶園,茶樹長勢茂盛,優質高產,當地稱之為洲園茶。如祁門鳧溪口的楊樹林茶,休寧縣流口的茗洲茶等,醇濃鮮爽,幽香綿長,具有典型的栗香韻味,為屯溪名茶中的珍品。
屯溪綠茶之所以品質優異,主要是由於它們產地有優越的自然環境。除具備一般茶區氣候溫潤,雨水充足,土質松疏等條件外,還具有山高谷深雲霧多,溪澗遍布濕度大,林木茂盛水土好等特點。黃山山脈綿延150多公里,高山峻岭,層巒疊嶂,新安江、青弋江、昌江三條大河發源於此,千百條溪流縱橫交錯,四百多萬畝山林保土保水,形成一個“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的蔽蔭高濕的自然環境。茶樹大多生長在海拔300—1000米之間山坡上,天天處在雲滋霧潤之中,不受寒風烈日侵蝕,因而葉片肥厚,經久耐泡;再加上茶區遍生香花,採茶季節正是山花爛漫之時,花香薰染,所以,屯溪綠茶顯得特別清香。
作為“屯綠”中的極品,“鳧綠”產於祁門縣鳧峰鄉,茶園面積9000畝,茶園“地臨峭壁,灘環深溪,壁生雲海,溪連霧天”,是“屯綠”歷史上“四大名家”茶的主要產地。“鳧綠”是祁門縣鳧峰鄉炒青綠茶的簡稱,俗稱鳧峰炒青。“鳧綠”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結、勻整壯實、色澤綠潤、香高持久,帶熟板栗香或蘊藏蘭花香。滋味鮮濃回味無窮,湯色嫩黃明亮。葉底嫩綠厚實柔軟,比一般“屯綠”香高、味濃、耐沖泡、不澀嘴。
基本特徵
外形纖細美觀,條索勻整壯實,色綠帶灰有光澤,香氣清高持久,滋味濃厚醇和。
工藝:此茶精彩巧制,工藝精湛。製作工藝流程可分三十七道工序,有幾百種變化,須經十四天方可製成。製作時,做到“現采現制”,鮮葉殺青,掌握“高溫勻殺,先高后低,透悶結合,多透少悶”和“嫩葉老殺,老葉嫩殺”的原則;揉捻時,嫩葉要“輕壓短揉”,老葉要“重壓長揉”;焙乾時,要掌握“分次,中間攤晾”的原則,採用“炒二青高溫快炒,輝鍋低溫高炒”的技術。
主要價值
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屯綠”就譽滿國內,並銷往歐洲和美國。1949年以後,“屯溪綠茶“的生產銷售進入了新的時期,品種不斷創新,暢銷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8年9月,在雅典舉行的第二十七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大會上,“屯綠“獲得銀質獎。
瀕危狀況
《清史稿·地理志》稱屯溪為“茶務都會”,徽州六縣、浙西、贛北之綠茶也在此集散,故稱“屯綠”,在國際茶市稱屯溪茶(Twailay Tea),“屯溪綠茶”是一個地域品牌,不是屯溪生產的綠茶產品的簡稱。屯溪綠茶的製作,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這種茶採制精細,鮮葉原料多為一芽二葉或三葉嫩梢,製作方法分炒青和烘青兩種。炒青是將鮮嫩葉揉捻以後,在茶鍋里炒製成茶,用這種方法製成的綠茶芬香馥郁,茶汁濃厚,湯色碧綠清新。烘青是鮮葉揉捻以後,在烘籠里用木炭烘製成茶。烘青的特點是顏色深厚,茶葉醇和,湯色明淨。“屯溪綠茶”是黃山市大宗出口產品,是中國炒青中出類拔萃的品種。
據《皖南茶葉概述》記載,太平天國時期(1851—1854),徽州的婺源東鄉俞德和、俞德昌、胡源馨、金泰隆四家茶號,各精製眉茶千百箱不等,運往香港出售,獲利優厚。光緒22年(1896),屯溪福和昌茶號改進精製技術,從眉茶中提取“抽心珍眉”,銷往歐洲各國,一舉蜚聲世界。另一家茶號應當時俄國客商的需要製成“特貢”試銷,也獲得好評。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屯綠”就譽滿國內,並銷往歐洲和美國。1949年以後,“屯溪綠茶”的生產銷售進入了新的時期,品種不斷創新,暢銷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1年和1985年,屯溪茶廠生產的特珍一級、珍眉一級榮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1988年,由屯溪茶廠、霍山茶廠生產拼配的“安徽綠茶”——特珍特級和屯溪茶廠生產的特珍一級,在希臘雅典第27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會上獲銀質獎。
自1980年代茶葉供過於求以來,屯綠產區產品結構發生變化,黃山毛峰等名優茶產銷量劇增,高中檔炒青毛茶減產。由於價格因素,高檔炒青綠毛茶已經無有,屯綠出口茶多為低檔貨,且造假著色加糊等陳規陋習捲土重來,進一步陷入產品質量和價格的惡性循環。處於貧困線下的茶農生產低檔炒青只是為了謀生;加工廠商降低質量是為了利潤;出口商面對質量問題也無可奈何。如何走出困境,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少生產或不生產外銷綠茶,可能是一條不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