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與原栽培型的主要區別在於本栽培型竿的節間雖亦為綠色,但間有淡黃色縱條紋,有時葉片亦有淡黃色縱條紋。產地分布
四川梁平縣腰塘鄉栽培(模式標本產地)。簡介
種中文名:綠竿花慈竹種拉丁名:Neosinocalamusaffinis(Rendle)Kengf.cv.StriatusYi.etH.R.Qi
種別名: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慈竹屬
屬拉丁名:Neosinocalamus
國內分布:四川梁平縣腰塘鄉栽培(模式標本產地)。
命名來源:[Bull.Bot.Res.5(4):131.1985]
中國植物志:9(1):134
族中文名:牡竹族
族拉丁名:Dendrocalameae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本屬概述
地下莖合軸型。竿單叢,喬木狀,但梢端纖細而作弧形下垂;節間圓筒形,長度中等,表面常生有疣基小刺毛,毛落後則留下凹痕及疣基小點;竿環平坦;籜環較顯著,在其上下方(或僅在上方)均環生一圈絨毛環,尤以在竿基部各節最為明顯;竿芽單生,扁桃形,貼生於節內。籜鞘革質,頂端弧拱至下凹,或呈“山”字形,背部多少被棕色刺毛;籜耳及鞘口燧毛俱缺;籜舌邊緣呈流蘇狀;籜葉三角形至卵狀披針形,易外翻,基部寬約為籜鞘頂端的1/3—1/2。竿每節分多枝,叢生呈半輪狀,主枝顯著或不明顯的較粗壯。末級小枝具數葉至多數;葉鞘無毛或被毛;葉耳及鞘口燧毛均缺;葉舌截形,邊緣呈齧蝕狀;葉片的小橫脈在下表面微突出乃至不清晰。花枝常不具葉,成束而生,質地柔軟,彎曲下垂;假小穗1—4枚生於花枝各節,成熟時棕紫色或古銅色;先出葉有時儀具1脊;苞片2或3,上方1片無腋芽亦無次生假小穗;小穗含3—5朵小花,上方小花漸小而不孕,成熟時下穗整體脫落;小穗軸節間甚粗短,不易在諸小花間折斷;穎0—1,存在時形如外稃,具不明顯的多脈;內稃遠較小和較窄於外稃,背部具2脊,頂端裂為2短齒;鱗被1-4,彼此不同形,長圓狀披針形,基部具脈紋,邊緣可叉分叉並生纖毛;雄蕊6,有時可較少,花絲互相分離;子房被毛,花柱1,柱頭常有長短不一的2—4分枝,均作羽毛狀。果實紡錘形,上部生微毛,腹溝寬而淺,果皮薄,與種子易分離,使果實呈囊果狀。模式種:慈竹。
本屬現知僅有2種及若干栽培型,特產於我國西南各省及廣東,尤以四川盆地最為常見。
本族概述
性狀近似敕竹族,但位於假小穗上方的小穗部分所含小花排列較緊密,小花彼此不同大;小穗軸短縮而粗厚,其節間不淪有無關節均不易逐節折斷,故常是整個小穗(甚至是假小穗)自花枝上脫落,僅個別種待至極老熟後,始可在小花間折斷。果實多為穎果或囊果,壯竹屬則可為堅果狀。模式屬:牡竹屬DendrocalamusNees本族現計含有6屬,分布在亞、非兩洲之熱帶與亞熱帶,尤以南亞(包括印度)和東南亞的種類為多。除銳藥竹屬OxytenantheraMunro(限產於北非)及假銳藥竹屬PseudoxytenantheraSoderstrometEllis(僅1種,產印度極南端和斯里蘭卡)2屬外,我國計有下列4屬40餘種,分布在華東(浙江、福建、台灣)、華南和西南等地。超族概述
地下莖大都為合軸型,其竿柄可延伸成假鞭或不延伸,惟在倭竹族的屬種則都是具有真鞭的散生竹類;竿籜多為脫落性乃至早落(但有例外可宿存)。花枝有葉或無葉;假小穗(或其穗簇即花序)極大多數無柄,側生於花枝(甚至是主竿)的各節上,如為頂生時,則花枝最上方的一段節間可類似其柄。果實為穎果、漿果(此時可無胚乳)、堅果(果皮乾後堅硬)或囊果(果皮質薄,與種子易剝離)等類型。模式屬:筋竹屬BambusaRetz.corr.Schreb.(nom.cons.)本超族計含梨竹族MELOCANNEAE、筋竹族BAMBUSEAE、牡竹族DENDRO-_CALAMEAE、褐紋竹族NASTEAE及倭竹族SHIBATAEEAE等5族,其中僅褐紋竹族我國不產。前3族國產21屬240餘種,分布均在華南、西南各省區之熱帶、亞熱帶各處;而倭竹族則多生長在長江流域以南亞熱帶北緣至溫帶各地,西南省區較高海拔山嶽地帶亦有。亞科概述:植物體木質化,體中所含的SiO2可高達70%,常呈喬木或灌木狀。竿和各級分枝之節均可生1至數芽,以後芽萌發再成枝條,因而形成複雜的分枝系統;地下莖(rhizome)亦甚發達和木質化(指植株成長後而言),或成為竹鞭在地中橫走[此為單軸型(monopodium),又因竹鞭較竿徑為細,故亦稱細型(1eptomorph)],或以眾多竿(culm-base)和竿柄(culmneck)兩者堆聚而成為單叢[即合軸型(sympodium)或粗型(pachymorph)],竿柄有節而無芽,通常亦不在其上生根,它著作較長的延長時,稱之為假鞭(pseudorhizome),此時地面竿則為多叢兼疏稀散生,如同時兼有上述兩類型的地下莖,則稱為復軸型(amphipodium),其地面竿自然為多叢性的;新竿有其特殊的生長方式,即由地下莖(竹鞭或竿基)的芽向上出土而成新苗[俗稱shoot)),它最初有不分枝的短暫時期。葉二型,有莖生葉與營養葉之分;莖生葉單生在竿和大枝條的各節,相應地稱為竿籜(culm-sheath)、枝籜(branehsheath),它們有頗為發達的籜鞘和較瘦小而無明顯中脈的籜片,在兩者間的聯結處之向軸面還生有籜舌,此外籜耳和鞘口燧毛亦常存在,惟籜片絕對無柄;營養葉二行排列互生於枝系中末級分枝(常稱具葉小枝)的各節,並可形成類似複葉形式的同一面,其葉鞘常彼此重疊覆蓋,相互包卷,葉鞘頂端還可生有葉舌、葉耳和鞘口燧毛等附屬物,葉片具葉柄,中脈極顯著,次脈及再次脈亦均明顯,小橫脈易見或否,葉柄簡短,位於葉鞘頂端由內外兩個葉舌所形成的杯狀凹穴之內,因基部具關節,故嗣後葉片能連同葉柄一齊從鞘上脫落,而葉鞘則在枝條上存留較久。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長(數年、數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種終生只有一次開花期,花期常可延續數月之久。竹類花序有兩種基本類型,一為有如普通禾草那樣,植株上的具花部分(在禾本科中,習慣上以小穗為一單位)可形成各種式樣的花序,它們的發育是一次性完成的,術語上稱為單次發生花序(semelauctantinflorescence),其著生部位都是在植株營養體某些部分最上方的一片營養葉[稱旗葉(flagleaf或uppermostleaf)]之上,花序軸及其分枝(包括小穗柄)均常實心,即內部結構上下均勻一致,分枝處(包括小穗柄著生處)無明顯的節,偶可有小形的鱗片狀苞片,其腋內無芽,僅在枝腋有時可具枕瘤(tubereule),在竹類中稱為真花(genuineinflorescence),以便與另一類型即假花序(falseinflorescence)相對應;後一類型的基本結構是假小穗(pseudospikelet),它是l枚小穗頂生於極為短縮的小枝上所形成,而此小枝除其基部之內側照例有1片先出葉外,其上方的葉器官均減退呈穎狀或外稃狀的苞片,且連同頂生的小穗在外觀上混為一體而類似“小穗”,但此實為一複合性的構造物,其下方屬於小枝的部分之苞片腋內常有小枝芽[此時該苞片稱具芽苞片(bud-subtendingbract)],如果此腋芽發育,則可成長為次生假小穗,後者的腋芽也有可能發育成另一再生的假小穗,如此重複,最後可形成一團假小穗叢,這是由各級假小穗依次發育生長而成的,故稱此假小穗叢為續次發生(interauctantinflorescence),它們著生在營養枝甚至在主竿的各節以形成穗狀、圓錐狀或球形的頭狀等式樣的花枝,惟其主軸及分枝均並不特化,仍與營養枝無異,還是有著明顯的節和中空的節間,因此也有人常將此花枝誤稱為“花序”。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穎l至數片或可無穎,有時將穎及小穗下部的不孕小花之外稃合稱為過渡穎(transitionalglumes),惟不孕外稃之內常含不同程度退化的花器官而可與真正的穎有所區別;外稃具(3)5脈乃至多脈,先端無芒或有小尖頭,罕可具l短直芒如刺,而從不為膝曲芒;內稃具2脈或更多脈,背部具2脊或呈圓弧形而無脊,先端有時可分裂或下凹;鱗被多為3片,稀可無或多至6片,甚至更多片;雄蕊(2)3—6,稀可為多數(例如我國不產的群蕊竹屬OchlandraThwait.)花絲彼此分離或有部分的連合,甚至相互連成管狀或片狀而成為單體雄蕊(monadelphousstamen);雌蕊1,花柱l-3,柱頭(1)2—3稀或更多,子房卵圓形、長橢圓形或近於球形,有時基部乾縮而作具柄狀。果實有各種類型,穎果較常見,易與稃片相分離,果皮乾燥或新鮮時稀可肉質,有時為碩大型,此時則較子房原來體積增大許多倍(例如梨竹屬MelocannaTrin.),種臍線形,幾與果實同長,胚小,多為F+PP型或略變為其他類型,胚乳多為單粒澱粉質(梨竹屬等可無胚乳)。染色體基數X=12。模式屬:?竹屬BambusaRetz.Corr.Schreb.(nom.cons.)mbosRetz.(nom.rej.)竹亞科(不包括我國不產的草本竹類)就狹義而言計有70餘屬1000種左右,一般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尤以季風盛行的地區為多,但也有一些種類可分布到溫寒地帶和高海拔的山嶽上部;亞洲和中、南美洲屬種數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很少,歐洲除栽培外則無野生的竹類。在產地通常與其他植物伴生,但亦可形成純群。我國除引種栽培者外,已知有37屬500餘種,分隸6族;其自然分布限於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少數種類還可向北延伸至秦嶺、漢水及黃河流域各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