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竹(原栽培型)

affin affin affin

形態特徵

竿高5-10米,梢端細長作弧形向外彎曲或幼時下垂如釣絲狀,全竿共30節左右,竿壁薄;節間圓筒形,長15-30 (60)厘米,徑粗3-6厘米,表面貼生灰白色或褐色疣基小刺毛,其長約2毫米,以後毛脫落則在節間留下小凹痕和小疣點;竿環平坦;籜環顯著;節內長約1厘米;竿基部數節有時在籜環的上下方均有貼生的銀白色絨毛環,環寬5-8毫米,在竿上部各節之籜環則無此絨毛環,或僅於竿芽周圍稍具絨毛。籜鞘革質,背部密生白色短柔毛和棕黑色刺毛(惟在其基部一側之下方即被另一側所包裹覆蓋的三角形地帶常無刺毛),腹面具光澤,但因幼時上下竿籜彼此緊裹之故,也會使腹面之上半部粘染上方籜鞘背部的刺毛(此系被刺入而折斷者),鞘口寬廣而下凹,略呈“山”字形;籜耳無;籜舌呈流蘇狀,連同繸毛高約1厘米許,緊接繸毛的基部處還疏被棕色小刺毛;籜片兩面均被白色小刺毛,具多脈,先端漸尖,基部向內收窄略呈圓形,僅為籜鞘鞘口或籜舌寬度之半,邊緣粗糙,內卷如舟狀。竿每節約有20條以上的分枝,呈半輪生狀簇聚,水平伸展,主枝稍顯著,其下部節間長可10厘米,徑粗5毫米。末級小枝具數葉乃至多葉;葉鞘長4-8厘米,無毛,具縱肋,無鞘口繸毛;葉舌截形,棕黑色,高1-1.5毫米,上緣齧蝕狀細裂;葉片窄披針形,大都長10-30厘米,寬1-3厘米,質薄,先端漸細尖,基部圓形或楔形,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細柔毛,次脈5-10對,小橫脈不存在,葉緣通常粗糙;葉柄長2-3毫米。花枝束生,常甚柔。彎曲下垂,長20-60厘米或更長,節間長1.5-5.5厘米;假小穗長達1.5厘米;小穗軸無毛,粗扁,上部節間長約2毫米;穎0-1,長約6-7毫米;外稃寬卵形,長8-10毫米,具多脈,頂端具小尖頭,邊緣生纖毛;內稃長7-9毫米,背部2脊上生纖毛,脊間無毛;鱗被3,有時4,形狀有變化,一般呈長圓兼披針形,前方的2片長2-3毫米,有時其先端可叉裂,後方1片長3-4毫米,均於邊緣生纖毛;雄蕊6,有時可具不發育者而數少,花絲長4-7毫米,花葯長4-6毫米,頂端生小刺毛或其毛不明顯;子房長1毫米,花柱長4毫米或更短,具微毛,向上呈各式的分裂而成為2-4枚柱頭,後者長為3-5毫米(彼此間長短不齊),羽毛狀。果實紡錘形,長7.5毫米,上端生微柔毛,腹溝較寬淺,果皮質薄,黃棕色,易與種子分離而為囊果狀。筍期6-9月或自12月至翌年3月,花期多在7-9月,但可持續數月之久。

分布範圍

本種廣泛分布在我國西南各省。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峨眉山。
慈竹在產區是最普遍生長的竹種之一現多見於農家栽培房前屋後的平地或低丘陵,野生者似已絕跡。

用途

用途廣泛,竿可劈篾編結竹器,用作絞口尤佳,亦可用於簡陋建築物的竹笆牆,以及利用其竹筋和拌石灰粉刷牆壁;籜鞘可作縫製布鞋底的填充物;經過科學加工可為制層竹原料。筍味較苦,但水煮後仍有供蔬食者。

相關的種

與“慈竹(原栽培型) Neo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Keng f. ' Affinis '”相關的變型有:
黃毛竹(栽培型)Neo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Keng f. ' Chrysotrichus affinis ' (Rendle) Keng f. form. chrysotrichus (Hsueh et Yi) Yi
大琴絲 (栽培型)Neo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Keng f. ' Flavidorivens '
綠竿花慈竹 (栽培型)Neo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Keng f. ' Striatus '
金絲慈 (栽培型)Neo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Keng f. ' Viridiflavus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