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柄白鵑梅

綠柄白鵑梅

綠柄白鵑梅(學名:Exochorda giraldii Hesse var. wilsonii (Rehder) Rehder)是落葉灌木,高達3-5米;小枝細弱,開展,圓柱形,無毛,幼時綠色,老時紅褐色;葉片橢圓形至長圓形,有時具鋸齒,總狀花序,有花6-10朵,苞片線狀披針形,全緣,萼筒淺鍾狀,花瓣倒卵形或長圓倒卵形,白色;蒴果倒圓錐形;花期5月,果期7-8月。 生於山谷多石地,海拔600-1300米。分布於中國安徽、浙江、湖北和四川。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原種)落葉灌木,高達3-5米;小枝細弱,開展,圓柱形,無毛,幼時綠色,老時紅褐色;冬芽卵形,先端鈍,紅褐色,邊緣微被短柔毛。葉片橢圓形、長橢圓形、稀長倒卵形,長3-4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急尖,突尖或圓鈍,基部楔形、寬楔形至圓形,稀偏斜,全緣,稀中部以上有鈍鋸齒,上下兩面均無毛或下面被柔毛;葉柄長1.5-2.5厘米,常紅色,無毛,不具托葉。

總狀花序,有花6-10朵,無毛,花梗短或近於無梗;苞片線狀披針形,全緣,長約3毫米,兩面均無毛;花直徑3-4.5厘米;萼筒淺鍾狀,內外兩面均無毛;萼片短而寬,近於半圓形,先端圓鈍,全緣;花瓣倒卵形或長圓倒卵形,長2-2.5厘米,寬約1.5厘米,先端圓鈍,基部有長爪,白色;雄蕊25-30,著生在花盤邊緣;心皮5,花柱分離。蒴果倒圓錐形,具5脊,無毛。花期5月,果期7-8月。

該變種葉片橢圓形至長圓形,有時具鋸齒,葉柄長1-2厘米,綠色;花直徑5厘米,有雄蕊20-25;蒴果長達1.5厘米。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600-1300米的山谷多石地。白鵑梅為陽性樹種,喜光,耐半蔭,耐寒,也耐較乾旱,對土壤要求不嚴,能耐瘠薄,但以肥沃、濕潤和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中生長最佳,忌在低洼積水地栽植,積水長會導致病害和植株死亡。明孽性強,耐修剪。

分布範圍

產自中國安徽、浙江、湖北、四川。模式標本采自湖北興山。

繁殖方式

播種

播種可在秋季的八九月採種,日曬脫粒,挑選取淨,密藏至次年2月至3月條播。行距20厘米,覆焦泥灰厚1厘米,蓋草保濕。一個月後可出苗,發芽率20%。4月上旬發芽出土,出苗比較整齊,及時揭草,苗高3厘米至4厘米時分次間苗,最好在雨後進行,晴天間苗須先灑水。苗期除拔草、鬆土外,5月至6月間施追肥兩三次。盛夏蓋草防旱,久旱要經常澆水,年終苗高約30厘米,最高可達60厘米。翌年春分栽,株行距20×30厘米,培育兩三年即可用於綠化。

扦插

扦插以休眠枝作為插穗,早春萌芽前,插穗選取上年的粗壯枝,齊節剪下,長12厘米左右。扦插前用ABT2號生根粉處理,然後插入插床,插入深度為插穗長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株行距為6×8厘米。插後充分澆水,用塑膠薄膜蓋保濕並搭陰棚,保持濕潤。夏季可用嫩枝扦插,成活率高。

分株

春季進行最佳,挖起母株,保持根系完整,用利刀劈成兩三根枝條一叢,分栽即成,成活率較高。

栽培技術

種植

白鵑梅耐旱,不耐水濕,種植地點應選擇向陽的高地,挖坑單植或群植。操作時,挖坑要大,坑內適當填入廄肥,或堆積的乾雜肥,上面再填一層砂質菜園土。

管理

華北地區露地栽植,可選擇白鵑梅落葉後的晚秋或早春萌動前的3月上中旬進行,此時栽植成活率最高。過早移栽土壤尚未化凍,挖苗時易過多傷害鬚根;過遲移栽,葉芽及花芽生長發育比較快,地上部分由於過分蒸發而影響樹勢的恢復,甚至影響第二年的正常生長和開花。小苗可裸根蘸泥漿或帶隨根土移栽,大苗最好帶土球,土球直徑以樹冠直徑的1/2為宜,土球需進行包紮。

肥水

白鵑梅根系發達,生長旺盛,花繁葉茂,一年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養分。因此,要加強水肥管理。對於成活的植株,可在開花前進行第一次施肥,時間在3月上旬進行,這次施肥應以腐熟的餅類肥料為主,適當增加磷鉀肥料,促進白鵑梅花芽生長。第二次施肥,宜在5月中下旬進行,這次施肥應以腐熱的有機肥為主,磷鉀肥為輔,促進果實成長。第三次施肥,宜在進入冬季以前,結合冬灌開溝,施以磷二銨,增加土壤溫度,保證植株安全越冬。

夏季花芽分化初期不能過於乾旱,應適當澆水。冬季澆封凍水,春季及時澆灌返青水。生長期保持土壤濕潤,生長季節每20天至30天澆水1次。

修剪

栽植三四年生的大苗,栽植前可進行重剪,減少蒸騰量,把養分集中在30厘米至50厘米高的莖幹內。栽後加強管理,促成活後快速長出健壯枝條,使樹冠豐滿,第二年就可開出繁茂的花朵。

定植成活後,每年在白鵑梅的休眠期進行修剪為宜。落葉發芽前,以早春樹液流動前或剛開始流動時為好,即當葉芽或花芽剛開始膨大或剛吐綠時修剪。在華北地區,3月上旬為適宜修剪的時期。如果修剪過早,傷口易受凍害或旱害;修養過晚,植株新梢已抽出,同時花序也在迅速伸出,此時修剪會使養分消耗太大而影響樹勢。若植株要截乾更新,則以秋季落葉後進行為宜。

修剪時,注意剪除細弱枝、過密枝、徒長枝、枯枝和病蟲枝,及其他影響樹形的冗枝,使樹冠保持圓整。花後剪除殘花,以減少樹體養分消耗。落葉後整形修剪,對當年生較長的枝條實行短截,以促生側枝,形成樹冠圓整美觀,使來年開花繁茂。

病蟲防治

病害

白鵑梅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褐斑病、煤污病等。

對於白粉病,發病初期可噴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至1500倍液,或75%百菌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每隔7天至10天噴1次,連噴兩三次,均有良好防治效果。粉銹寧的殘效期可達20天25天,噴藥後受害部位的白粉層變暗灰色,乾縮並消失,是防治白粉病較理想的藥劑。

對於褐斑病,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至10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80%代森鋅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至1200倍液,每7天至10天噴一次,共噴三四次防效較好。

對於煤污病來說,主要由於是蚜蟲和介殼蟲等刺吸式害蟲分泌物所引起,防治好它們是關鍵。

蟲害

白鵑梅主要害蟲有黃刺蛾、大蓑蛾、蚜蟲、介殼蟲、紅蜘蛛等。

對於黃刺蛾、大蓑蛾等食葉害蟲,幼蟲低齡期,可採用1600IU/mg的Bt可濕性粉劑1000倍至1200倍液噴霧,讓害蟲中毒後在樹上慢慢死亡腐爛,不直接往下掉,可保護環境不受污染;也可採用1.2%的苦菸鹼800倍至1000倍液噴霧;或20%滅幼脲3號1500倍至2000倍液噴霧,或20%米滿懸浮劑1500倍至2000倍,或2.5%的敵殺死2500倍至3000倍液等,均可有效防治。

對於蚜蟲,可採用噴6%吡蟲啉乳油3000倍至4000倍液,或5%啶蟲脒乳油5000倍至10000倍液,或1.2%苦·煙乳油800倍至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至1000倍液。

對於介殼蟲等各種介殼蟲,在若蟲孵化盛期後7天內,未形成蠟質或剛開始形成蠟質層時,向枝葉噴施40%速蚧殺乳油1500倍至2000倍液,或6%吡蟲啉可溶性液劑2000倍液,或菊酯類農藥2500倍液。上述三種藥劑交替使用,每隔7天至10天噴灑一次,連續噴灑兩三次,可取得良好效果。噴藥關鍵在於抓住時機(若蟲期),一旦介殼形成,噴藥難以見效。

對於紅蜘蛛,夏季蟎量不影響樹木生長時,可噴清水沖洗;發生嚴重時,用1.8%阿維菌素乳油7000倍至9000倍液均勻噴霧防治;或使用15%噠蟎靈乳油2500倍至3000倍液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忌用敵敵畏殺滅蟎類,敵敵畏對蟎類有刺激增殖的作用。不要用菊脂類農藥,它對蟎類無效。

主要價值

白鵑梅姿態秀美,春日開花,滿樹雪白,如雪似梅,是美麗的觀賞樹,果形奇異,適應性廣。宜在草地、林緣、路邊及假山岩石間配植,在常綠樹叢邊緣群植,宛若層林點雪,饒有雅趣。在林間或建築物附近散植也極適宜,其老樹古樁,又是製作樹樁盆景的優良素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