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組織的治理邏輯

經濟組織的治理邏輯

《經濟組織的治理邏輯》,作者吳劍輝 ,由中國經濟出版社 於2005-8-1 出版。描述的是上篇主要內容:以私人所有權為基礎通過市場交易的形式而形成的企業治理理論邏輯。下篇主要內容:以國家所有權為交易基礎而形成的企業治理理論邏輯及其案例研究。對經濟組織治理邏輯問題研究,論文認為要回答四個問題:經濟組織治理生成機理、經濟組織治理本質、經濟組織治理演進規律、經濟組織治理實現機制。在此基礎上論文對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治理理論邏輯進行實證和案例分析。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經濟組織的治理邏輯經濟組織的治理邏輯
經濟組織是人們之間交易的一種契約聯結,其交易的對象為生產要素。這種交易為人們藉助生產要素的讓渡而進行的權利讓渡,而經濟組織治理的本質就是在權利讓渡過程中對剩餘控制權進行分割和界定,以達到激勵和約束等目的,從而實現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

本論文除導論外,主要為兩個部分,即上篇和下篇。上篇主要內容:以私人所有權為基礎通過市場交易的形式而形成的企業治理理論邏輯。下篇主要內容:以國家所有權為交易基礎而形成的企業治理理論邏輯及其案例研究。對經濟組織治理邏輯問題研究,論文認為要回答四個問題:經濟組織治理生成機理、經濟組織治理本質、經濟組織治理演進規律、經濟組織治理實現機制。在此基礎上論文對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治理理論邏輯進行實證和案例分析。

論文構建了一個經濟組織治理問題的基本理論分析框架:資本所有權與所有者——企業所有權與剩餘權利——參與者之間博弈——競爭規則與產權制度——企業產權結構與組織效率。由於人只具有有限行為能力,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的屬性特性和產權特性決定了所有者在交易過程中不可能達成完全契約,因而存在剩餘權利,當需要通過權威的方式達成對剩餘權利的分割時,經濟組織治理問題生成。而經濟組織治理本質是如何對經濟組織所有權(剩餘權利)進行有效的分割,經濟組織所有權本身就是一種稀缺資源,它必然成為參與者競爭的目標,參與者在競爭過程中所達成的博弈均衡就成為一種競爭規則,也同時是一種產權制度。在以私人所有權為交易基礎所形成的經濟組織中,其基本的競爭規則或產權制度為資本特性產權制度。資本所有權結構就成為這種所有權分割中的內生決定性因素。假定知識具有空間和時間上的互補性,知識的獲取需要個人耗費學習力資源去獲取,學習力資源具有稀缺性和個體擁有差異性,在保證認知主體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共同知識的支撐下,認知主體在知識積累的過程中將是一種專業化知識積累。在交易費用很高昂的情況下,認知主體進行人力資本積累中要獲得在空間和時間上互補性知識的支持將不再可能,而經濟組織就成為一種解決知識時間和空間互補性的一種重要制度安排,人們在經濟組織中進行著專業化知識積累。在經濟組織專業化分工生產中不斷地促進人力資本積累,這種專業化知識積累將改變經濟組織資本結構,從而決定著經濟組織治理演進的路徑。如何把資本特性產權制度更好地落實到參與者產權的有效行使上,這就需要一系列經濟組織治理實現機制。經濟組織治理實現機制分兩個部分:內部治理機制和外部治理機制。內部治理機制包括三個部分: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和經理層。外部治理機制也包括三個部分:經理市場、資本市場和產品市場。

國有企業按形成的原因不同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從技術上說,在界定成本約束下,技術層面上界定的物品有價值屬性的具體歸屬關係,即私人所有權和國家所有權。另一種是從政府行為因素上來說,政府通過暴力優勢把所有權區域中的私人所有權資源強行納入到了公共領域中,從而形成了國家所有權。它是一種模糊產權,是政府故意將私人物品的_些有價值屬性留在政府製造的公共領域中,致使物品的一些有價值的屬性的最終控制權具有不明確性。我國是一個從計畫經濟社會向市場經濟社會轉型的國家,在這個轉型時期,這種國家所有權中的資源在社會資源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論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第二種類型國有企業的研究。在以國家所有權為交易基礎形成的國有企業中,其基本的競爭規則為等級產權制度和身份產權制度。在轉軌經濟中,資本特性產權制度在國有企業中成為一種邊緣產權制度而起作用,推動企業績效改進,但在國家控股條件下,等級產權制度和身份產權制度的核心地位不會變。其治理實現機制包括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有兩種機制: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

不同的產權制度主要從兩個方面影響到經濟組織成本問題:(1)產權主體在獲取資源時的競爭方式不同。(2)產權主體面臨著不同的約束和激勵。國有企業比私營企業面臨著更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率也明顯的低於私營企業。論文通過案例研究也證明了這些。

本論文以經濟組織治理邏輯問題為切入點、制度為主線,結合現代經濟學的多種理論和方法,尤其是運用新制度經濟學中交易成本分析方法、產權分析方法、國家理論以及委託一代理理論分析方法,建立了“資本所有權——企業所有權與剩餘權利——參與者之間博弈——產權制度——組織效率”分析模型,提出了國有企業比私營企業面臨著更嚴重內部人控制問題的實質是一種不同的產權制度安排,從而決定著企業經濟績效差異,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案例研究。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具有廣泛的套用價值。

作者簡介

吳劍輝,男,博士。1973年3月出生於湖南沅江市。廣東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所講師。2001年在雲南師範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2004年在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在專業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主要研究領域為:制度經濟、資源經濟、產業經濟。

目錄

序言

內容提要

Abstract

1導論

1.1 背景與問題

1.2 邏輯思路與研究方法

1.3 理論與實踐的回顧

1.3.1 經濟組織治理理論思想淵源

1.3.2 現代企業契約理論

1.3.3 公司治理理論

1.4 研究對象界定

1.5 內容安排

上篇

2經濟組織治理生成

2.1 資本及資本特性

2.1.1 作為生產函式的經濟組織

2.1.2 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

2.1.3 人力資本特性

2.1.4 非人力資本特性

2.1.5 經濟組織含義

2.2 經濟組織治理生成

2.2.1 經濟組織治理生成框架圖

2.2.2 基本假設

2.2.3 框架說明(1):資本特性與交易

2.2.4 框架說明(2):交易屬性與契約的不完備性

2.2.5 框架說明(3):公共領域與剩餘權利

2.2.6 框架說明(4):交易屬性與隱含的簽約過程

2.2.7 框架說明(5):經濟組織治理問題

2.3 財產所有權、企業所有權和企業產權

2.3.1 概念上的比較

2.3.2 從治理角度的分析

2.3.3 經濟組織治理邏輯問題的基本分析框架

3經濟組織治理本質

3.1 權利的性質

3.1.1 早期學者的觀點

3.1.2 團隊生產理論

3.1.3 不完全契約理論

3.1.4 權利的性質

3.1.5 經濟組織治理的本質

3.2 剩餘權利和競爭規則

……

4經濟組織治理演進

5經濟組織治理實現機制

下篇

6國有資產特性

7國有企業治理

8經濟組織治理問題實證研究

9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