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的成立:17-18世紀

貨幣經濟的制度結構1 經濟結構的變化2 德川經濟的循環結構模式1

內容介紹

本卷以17-18世紀為中心,考察了日本經濟社會的形成過程以及形成後的各方面的狀況。根據16世紀日本國內舊的統治機理既已瓦解崩潰,取而代之的新機理又尚未發現,而在國際上東亞地域已變成前所未有的各種勢力的活動舞台這一事實,把這個世紀看作是一個“危機”的時代,並試圖闡明新體制尋求擺脫危機直至確立的過程,還記述了在這種新的機理下,兵農分離,城下町建設,參觀交替等制度如何刺激經濟,使以往僅限於國家一部分的“經濟社會化”一舉在全國推廣。關於江戶時期的經濟發展則利用獲得的數量,數據勾畫出大致的輪廊,以人口,耕地面積,產量,村落數,物價等為變數,揭示出變數間的關係所內含的變化趨勢。

作品目錄

目錄
概述 17―18世紀
引言
一 從“中世”到“近世’
二 德川時代日本在世界史上的位置
三 德川日本比較史的探討
四 德川日本的年貢
五 江戶時期經濟發展的數量概觀
1 實物經濟各種變數的動向
2 17世紀的經濟發展――大開墾與人口爆炸
3 江戶中期――是“停滯社會”嗎?
4 19世紀――經濟成長的開始
六 江戶時期經濟發展的貨幣形勢
德川經濟的制度性框架
引言――何為制度性框架
一 德川和平制度的穩定
二 市場規模的擴大
1 國家的統一
2 兵農分離與商工農分離
3 度量衡的統一
三 經濟激勵的形成
1 貢租制與農民的生產熱情
2 農民對土地的權力
四 貨幣經濟的制度結構
1 近世前夜貨幣流通的實際狀況
2 小額通貨供給體制的實行
3 德川時代的貿易
一 “鎖國”的背景―― 生絲與銀幣
1 問題所在
2 生絲輸入與國內市場
3 從灰吹銀到銀幣
二 “鎖國”時代的長崎貿易
1 金銀的流出與對策
2 貿易定額的設定與會所貿易
3 經濟思想的確立與貿易
三 藩貿易的開展
1 對馬藩的朝鮮貿易
2 薩摩藩的琉球貿易
4 大開墾人口小農經濟
引言
一 問題所在
二 開發的進行
三 家族結構的變化
四 農家經營結構與人口的增加
五 小農經濟
商品生產和流通的動力
引言
一 16世紀的商品生產和流通
―― 進入江戶時代的先行條件
1 室町時期、戰國時期的商品流通
2 16世紀的產業結構
二 幕藩制與商品生產、流通
―― 為商品生產的制度框架
1 幕藩體制的結構
2 城市化的進展與大米市場的形成
3 三大中心城市的產生和發展
4 地方領國的市場
5 向“封閉體系”過渡
三 江戶時代前期的商品生產和流通
――地區分工的結構和本質特徵
1 17世紀前期的地區分工
2 18世紀前期的地區分工
3 1714(正德4)年大阪的運出入結構
四 作為轉形期的18世紀
――商品生產的深化與地域分工的重構
1 經濟結構的變化
2 地方特產的形成
3 “江戶周邊經濟圈’的形成
4 市場的擴大及其原因
5 小農家庭經營對市場經濟的參與
五 地方名特產的生產和流通結構
――――地方產業對中央市場的參與
1 地方特產的生產和流通的各種形態
2 地方醬油釀造業對中央市場的參與
――以龍野醬油為例
3 地方棉織業對中央市場的參與
――以姬路棉布為例
德川經濟的循環結構
引言
一 德川經濟的循環結構模式
1 經濟主體之間的循環結構
2 地區之間的循環結構
二 商品流通機構和運輸機構
1 大米市場和海上運輸船
(1)近世初期的大米市場
(2)大阪米市場的建立
(3)大米市場的機構
(4)全國市場成立的經濟效果
(5)海運的整備
2 一般商品市場和駁船
(1)問屋制的建立
(2)幕府的商業政策
(3)江戶、大阪幹線與商品流通
(4)北前船與地方駁船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