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德縣師範學校

綏德縣師範學校

陝西省綏德師範學校(榆林學院綏德師範校區)的前身是陝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1923年在李子洲等共產黨人的爭取下,由國民政府在原綏德雕山書院的基礎上創立。2002年校團委被團榆林市委授予"紅旗團委";2005年度被榆林市直機關工委授予"五型黨組織";2006年被榆林市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2007年度被榆林教育工會評為"先進單位"。綏德師範學校創立於1923年,原名“陝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1923年夏,革命先驅李子洲受中共北方區委負責人李大釗的派遣,回陝開展工作。1924年夏,他來到“四師”任校長,當年冬天,就在學校建立了中共黨團組織(是中國共產黨在西北地區最早的黨支部之一),開展革命活動,使學校成為陝北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為此,學校曾遭國民黨當局的三次封閉。1934年夏學校恢復招生,更名為“陝西省立綏德師範學校”。1941年2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接辦綏師,學校更名為“陝甘寧邊區綏德師範”,並把幹部培訓作為中心任務。1948年春,學校同綏德分區黨校合併;到1950年5月又分設,恢復了單一師範性質,進入“陝西省綏德師範學校”時期。文革期間,學校下放綏德縣管理,改招普通中學學生;直到1978年又收歸地區,並恢復招收普師專業學生,2006年在保留紅色老品牌陝西省綏德師範學校基礎上改制為榆林第二實驗中學,2017年與榆林學院再度融合依舊保留陝西省綏德師範學校校牌,2018年正式與榆林學院合併,加掛榆林學院綏德師範校區牌子再展綏德師範新輝煌。

基本信息

辦學歷史

綏師·革命的搖籃這是一所有著光輝革命歷史的學校,這裡是陝北共產黨的發源地,正是當年綏師的師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廣泛傳播,也徹底改變了這塊土地的命運。1923年5月,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簡稱四師)在綏德正式成立。1924年夏,李子洲就任四師校長,辭退了舊教職員工中的封建腐儒,從北大、北師大等處聘請共產黨員王懋廷、王復生和進步知識分子田伯蔭、楊明軒、常漢山等人到四師執教。他們大刀闊斧地改革舊的教育制度,以“求學勿忘革命,革命勿忘求學;如求學而忘革命非真求學,革命而忘求學非真革命”為宗旨,將馬列主義列為重要的教育內容。1924年11月,陝北第一個黨組織在四師成立,黨團組織的建立和發展,點燃了陝北革命的星星之火,四師成了陝北有志青年最嚮往的地方。這引起了反動派的恐慌和不安,短短几年時間,四師屢遭封閉,最長的一次,時間竟長達三年半之久。1934年,停辦三年半的學校恢復辦學,並更名為陝西省立綏德師範學校(簡稱綏師)。如今,綏師校史館就建在綏德師範學院的校園內,這所學校的前身就是綏德師範學校。除了傳播馬列主義,四師時期,學校強調要教學和實踐相結合,星期天要組織學生輪流到附近的農村做宣傳和調查工作,並且形成了制度,長久保留了下來。僅1943年到1945年,《解放日報》就對綏師學生的下鄉活動報導過5、6次。當年好多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今天依然有借鑑意義,依然不過時。進步的思想加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培養出了大批優秀人才,從綏師走出去的革命青年,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校史館裡一份1947年的統計資料表明,當時綏師自動報名參軍的學生有56名,占在校學生總數的40%,其中女生15名,占當時女生總數的86%。他們先後為解放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目前學校找到資料的烈士就有73名。一串串數字就是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他們幻化成一句句吶喊:“為了共產主義!為了美好的明天!”抗大·土窯洞裡的抗戰在前往郝家橋村的途中,沿路的山上有一排窯洞,是抗大在綏德的舊址。那些殘破的土窯洞,就是當年抗大學生自己動手打出的校舍,而就是這些土窯洞,培養了一大批民族精英,走上了抗戰前線。中國人民解放軍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創辦的培養軍事和政治幹部的學校。1942年春夏,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掃蕩,抗大成為日軍進攻的重點目標,為保存革命力量,抗大總校奉中央軍委之命遷至綏德,校部設在綏德城西山寺。抗大初到綏德時,沒有校舍,學員們只能靠自己挖窯洞、種糧、種菜、紡線、織布,邊生產、邊學習。總校與分校(清澗、瓦窯堡、子洲等)的學生們共自己動手挖土窯洞200多孔,新蓋了教室、開荒種田、辦作坊、捻毛線、養豬養羊、開辦合作社,全年收入達三百萬元,物質生活有了保障。1945年為了鞏固東北抗日根據地,抗大總校奉命開赴東北,籌建東北軍政大學。抗大在綏德的辦學時間雖然短暫,但他們艱苦創業、頑強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綏德。“紅色”就是中華民族坎坷之路、不平凡之路上流下的鮮血,也是中華兒女追求光明自由的腳印,紅色就是生命,紅色就是希望。

建校以來,綏師為中國革命和教育事業培養了萬餘名優秀人才,享有“革命基地,教師搖籃”的美譽。全國解放前,培養的學生大多走上了革命道路,劉瀾濤、馬文瑞、安子文、張德生、白如冰、張達志、賀晉年、汪洋、白介夫、柳隨年等近30位同學,後來成為我黨、政、軍的高級幹部;白明善、王兆卿、賈拓夫、艾克藩等40名同學,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獻身。著名作家柳青,愛國女傑杜嵐,外交家安致遠和以劉森民為代表的大批藝術家,在不同的崗位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全國解放後,學校培養的學生大多從事教育行政管理及教學工作,為陝北地區,特別是榆林市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關心綏師的發展:毛澤東、習仲勛、劉瀾濤、馬文瑞曾為綏師題詞。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在任國務院總理期間,對綏師的發展也給予關注,曾作過批示。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長、國務委員遲浩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佩雲、許嘉璐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綏師80周年校慶題詞,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陳建平來綏德師範考察工作時為綏師題詞師範大學的光榮,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也為綏師提詞,稱綏師為綏德之光。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學校占地120畝,建築面積26018m2,擁有一流的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男女生公寓樓、大禮堂等。目前,校園各種教學場館功能設施齊全。現代化教學設施方面,現有閉路電視網、計算機網路教室、電子琴室、語音實驗室,開通了遠程教育網和校園網,教學設施日臻完善。學校擁有一流的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男女生公寓樓、大禮堂等。目前學校各種教學場館功能設施齊全。現代化教學設施方面,現有閉路電視網、計算機網路教室、電子琴室、語音教室,開通了遠程教育網和校園網,教學設施日臻完善。校園環境達到了美化、淨化、綠化、硬化。

師資力量

學校大門 學校大門

學校現有教職工142人,修完研究生課程者33人,特級教師1人,省級教學能手3人; 高級講師19人,講師48人,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21人。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2007年市政府授予學校市級標準化高中。特別是音樂、美術、體育學科師資力量雄厚,有豐富的教學培訓經驗,連年來向高等藝術、體育院校輸送了大批專業人才。

近年來,廣大教師在努力搞好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教研科研工作,有百餘篇教科研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其中在國家權威性期刊中轉載的十餘篇。自編輔助教材及教學參考書十餘種。

學校榮譽

1996年被陝西省體育運動委員會授予“民眾體育先進集體”,同年被陝西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石刻師魂

“衛生先進單位”;1999年評為“榆林市先進黨組織”,同年被中共榆林地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1年被綏德縣環保局授予“縣級綠色文明示範學校”;2002年校團委被團榆林市委授予“紅旗團委”;2005年度被榆林市直機關工委授予“五型黨組織”;2006年被榆林市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2007年度被榆林教育工會評為“先進單位”。

新時代,新氣象,新機遇,新挑戰。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全體師生決心站在時代的潮頭,紮實工作,勵精圖治,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辦學資源,堅持走質量效益的路子,使綏德縣師範學校(榆林第二實驗中學)這所具有“人才搖籃”美譽的學校,成為陝北黃土高原上的一顆明珠。

文化傳統

教學理念

學校努力構建一支具有遠見卓識和實幹精神的校領導班子,一支忠於職守,勇於開拓的中層幹部隊伍和一支團結爭先,樂於奉獻的教職工隊伍。由於全校上下同心協力,已經形成教風好、學風濃、校風正的良好的態勢。

校訓

讀書勿忘救國 救國勿忘讀書 “求學勿忘革命,革命勿忘求學。”是李子洲校長在我校初創時期所確立的辦學思想,並指出:“如求學而忘革命非真求學,革命而忘求學非真革命”(陝西人民出版社《楊明軒》第118頁)。從此,“讀書勿忘救國 救國勿忘讀書”便成為學校的靈魂——在革命時期,“革命”的目的是 “救國”;在建設時期,“革命”的目的是“強國”。時代在發展,但其靈魂是永恆的。

校風

和諧 務實 奉獻 進取

“和諧”是一種氛圍,是要實現人與人(乾群、教工、師生、學生)之間、人與物(與校園環境、辦學設施等)之間、學校與家庭和社會之間和諧相處、和諧發展;“務實”是一種作風,唯務實才能取得實效,事業才能發展;“奉獻”和“進取”突出的是一種精神,精神就是動力。要實現學校的發展和全體師生員工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倡導和營造“和諧 務實 奉獻 進取”的良好校風。

教風

尚德博識 教書育人

“教書”是手段、是途徑,“育人”是責任、是目的。培養學生的人格,更多的是靠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故要“尚德”;而培養學生的能力,則有賴於教師廣博的學識和教給學生知識技能的能力,所以必須“博識”。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就必須倡導和營造“尚德博識 教書育人”的良好教風。

學風

勤學 善思 協作 求真

學生的成長要實現全面發展,包括服務社會的能力和精神追求兩個方面。“勤學”和“善思”,是學習的精神和方法,是獲得服務社會的能力所必備的;“協作”和“ 求真”,則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因此,學生要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必須形成“勤學 善思 協作 求真”的良好學風。

學校領導

現任校長:王守文同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