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十二封信以有中學程度的青年為對象,並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誰是中學程度的青年,誰就是受信人,誰都應該讀一讀這十二封信。
每封信以青年們所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事項為題,如讀書、修身、作文、社會運動、愛戀、哲理,凡此種種。自朱光潛先生筆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長者勸導似的語重心長,如老友交談般的誠懇真摯,讀來親切自然,受益頗多。作者雖隨了個話題抒述其意見,統觀全體,卻似乎也有一貫的出發點可尋,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沉,要從根本上做工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
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修養》、《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作品目錄
作者自傳
一 談讀書
二 談動
三 談靜
四 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
五 談十字街頭
六 談多元宇宙
七 談升學與選課
八 談作文
九 談情與理
十 談擺脫
十一 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
十二 談人生與我
附錄一 無言之美
附錄二 悼夏孟剛
附錄三 序(夏丏尊)
代跋 “再說一句話”
經典論述
《序 - 夏丏尊》
各信以青年們所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事項為話題,作者雖隨了各話題抒述其意見,統觀全體,卻似乎也有一貫的出發點可尋。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
中國人在全世界是被推為最重實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懷一個極近視的目標:娶妻是為了生子,養兒是為了防老,行善是為了福報,讀書是為了做官……流弊所至,在中國,什麼都是吃飯的工具,什麼都實用,因之,就什麼都淺薄。
《一 談讀書》
你如果在讀書中尋出一種趣味,你將來抵抗引誘的能力比別人定要大些。這種興趣你現在不能尋出,將來永不會尋出的。……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常時節,便會萎謝。
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
讀書好比“探險”……我從來沒有聽見有人按照別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讀書十種”或“世界名著百種”讀下去,便成就一個學者。
《二 談動》
我只覺得憂來無方,不但人莫之知,連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裡有所謂哲學與人生觀!……外感偶來,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學,也抵擋不住。
流行語中又有“閒愁”的字樣,閒人大半易於發愁,就因為閒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
從前我很疑惑何以劇情愈悲而讀之愈覺其快意,近來才悟得這個泄與郁的道理。
一切道德學說都不免膚淺,如果不從“盡性”的基點出發。如果把“盡性”兩字懂得透徹,我以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人性固然是複雜的,可是人是動物,基本性不外乎動……當你起勁打球時,你還記得天地間有所謂煩惱么?
《三 談靜》
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
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於具有偉大的創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
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許多閒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閒。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你對著有趣味的人,你不必多談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神會,便可覺得朋友中間的無上至樂。
《四 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
這一代的青年,這一代的領袖,此時如果毫無準備,想將來理亂不問的書生一旦會變成措置鹹宜的社會改造者,也是痴人妄想。……蔡孑民先生說:“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這兩句話是青年人最穩妥的座右銘。
現在一般青年的心理大半都還沒根本改變。學生自成一種特殊階級,把社會看成待我改造的階級。這種學者的架子早已御人於千里之外,還談什麼社會運動?你儘管說運動,社會卻不敢高攀,受你的運動。
《五 談十字街頭》
昨日的殉道者,今日或成為市場偶像,而真純面目便不免因之污損了。到了市場而不成為偶像,成偶像而不至於破落,都是很難的事。
十字街頭握有最大權威的是習俗。習俗有兩種:一為傳統(Tradition),一為時尚(Fashion)。……傳說尊舊,時尚趨新,新舊雖不同, 而盲從附和,不假思索,則根本無二致。
習俗對於維持社會安寧,自有相當價值,我們是不能否認的。可是以維持安寧為社會唯一目的,則未免大錯特錯。習俗是守舊的,而社會則須時時翻新,才能增長茲大,所以習俗有時時打破的必要。
人是一種賤動物,只好模仿因襲,不樂改造創新。所以維持固有的風化,用不著你費力。你讓它去,世間自有一般庸人懶人去擔心。可是要打破一種習俗,卻不是一件易事。……習俗的背叛者比習俗的順從者較為難能可貴,從歷史看社會進化,都是靠著幾個站在十字街頭而能向十字街頭宣戰的人。這般人的報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斷頭台。可是世間只有他們才是不朽,倘若世界沒有他們這些殉道者,人類早已為烏煙瘴氣悶死了。
一種社會最可怕的不是民眾膚淺頑劣,因為民眾通常都是膚淺頑劣的。它所可怕的是沒有在膚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膚淺不卑劣的人。
你只有和它(膚淺頑劣)衝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現時這種狀況下,衝突就是煩惱,妥洽就是墮落。無論走哪一條路,結果都是悲劇。但是,朋友,你我正不必因此頹喪!
《六 談多元宇宙》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發展到極點,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價值標準。我們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
人是社會的動物,而同時又秉有反社會的天性。想調劑社會的需要與利己的欲望,人與人中間的關係不能不有法律道德為之維護。……善惡便是“道德的宇宙”中的價值標準。
“道德的宇宙”決不是人生唯一的宇宙,而善惡也決不能算是一切價值的標準,這是我們中國人往往忽略的道理。……“科學的宇宙”中的適當價值標準只是真偽。……伽利略和達爾文是“科學的宇宙”中的人物,從“道德的宇宙”所發出的命令,他們則不敢奉命唯謹。
美術的標準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惡,只是美醜。……道德行為都是起於意志,而美術品只是直覺得來的意象,無關意志,所以無關道德。
在“戀愛的宇宙”里,我們只能問某人之愛某人是否真純,不能問某人之愛某人是否應該。……在這種境界,如果身家財產學業名譽道德等等觀念滲入一分,則戀愛真純的程度便須減少一分。
“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聖賢少,“科學的宇宙”里絕對真理不易得,“美術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戀愛的宇宙”里真正的戀愛人更是鳳毛麟角。
《七 談升學與選課》
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我最怕和談專門的書呆子在一起,你同他談話,他三句話就不離本行。談到本行之外,旁人所以為興味盎然的事物,他聽之則麻木不能感覺。
倘若先沒有多方面的寬大自由教育做根底,而職業教育的流弊,在個人方面,常使他生活單調乏味,在社會方面,常使文化膚淺褊狹。
倘若基礎樹得不寬廣,你就是“專”,也決不能專到多遠路。……學問這件東西,先要能博大而後能精深。
《八 談作文》
在一切藝術里,天資和人力都不可偏廢。……一般人也許以為這樣咬文嚼字近於迂腐。在青年心目中,這種訓練尤其不合胃口。他們總以為能倚馬千言不加點竄的才算好角色。這種念頭不知誤盡多少蒼生!
文章像其他藝術一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奧妙都不可言傳,所可言傳的全是糟粕。
學文如學畫,學畫可臨帖,又可寫生。……筆法和意境在初學時總須從臨帖中領會。……揣摩呻吟,至能背誦,然後執筆位文,手腕自然純熟。……所謂臨帖在多讀書。……讀書只是一步預備的工夫,真正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敘文。
《九 談情與理》
規範是應然,是以人的意志定出一種法則來支配人類生活的。事實是實然的,是受自然法則支配的。……但是一般人制定規範,往往不根據事實而根據自己的希望。
理智指示我們應該做的事甚多,而我們實在做到的還不及百分之一。所做到的那百分之一大半全是由於有情感在後面驅譴。……歷史上許多俠烈的事跡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純任理智的人縱然也說道德,可是他們的道德是問理的道德(morality according to principle),而不是問心的道德(morality according to heart),問理的道德迫於外力,問心的道德激於衷情,問理而不問心的道德,只能給人類以束縛而不能給人類以幸福。
許多人“孝順”父母,並不是因為激於情感,只因為他想凡是兒子都須得“孝順”父母,才成體統。禮至而情不至,孝的意義本已喪失。……我承認“養老”、“養小”都確是一種義務,我否認能盡這種義務就是孝慈。
生活是多方面的,我們不但要能夠知(know),我們更要能夠感(feel)。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沒有多大能力去支配,縱使理智慧型支配情感,而理勝於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十 談擺脫》
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儘管千差萬別,而實際上只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這是自然的道理。世間有許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顧慮,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間也有許多人既走上這一條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條路。結果也不免差誤時光。
“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業也不能成就。許多人的生命都是這樣模模糊糊地過去的。……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裡走,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秘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
斯蒂文森論文,說文章之術在知遺漏(the art of omitting),其實不獨文章如是,生活也要知所遺漏。……十年以來,說了許多廢話,看了許多廢書,做了許多不中用的事,走了許多沒有目標的路,多嘗試,少成功……為什麼天天做明知其無聊的工作,說明知其無聊的話,和明知其無聊的朋友假意周鏇?
《十一 談在盧浮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
凡是第一流美術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塵中見出大千,在剎那中見到終古。……(《蒙娜·麗莎》)雖則見歡愛而無留戀,雖則見罪孽而無畏懼。一切希冀和畏避的念頭在霎時間都渙然冰釋,只游心於和諧靜穆的意境。
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苦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我所知道的學生們、學者們和革命家們都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類似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了。
“效率”決不是唯一的估定價值的標準,尤其不是最高品的估定價值的標準。最高品估定價值的標準一定要著重人的成分(human element)。……我記得這幾句話(布朗寧的詩Rabbi Ben Ezva),所以能驚讚熱烈的失敗,能欣賞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氣和空想,能景仰不計成敗的堅苦卓絕的努力。
《十二 談人生與我》
我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裡,我把我自己擺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裡,我把我自己擺在後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前台)
人類比其他物類痛苦,就因為人類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類重要。人類中有一部分人比其餘的人苦痛,就因為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餘的人看得重要。……無量數人和無量數物都已生過來死過去了。一個小蟲讓車輪壓死了,或者一朵鮮花讓狂風吹落了,在蟲和花自己都決不值得計較或留戀,而在人類則生老病死以後偏要加上一個苦字。這無非是因為人們希望造物主宰待他們自己應該比草木蟲魚特別優待。
從草木蟲魚的生活,我覺得一個經驗。我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目的。
(後台)
我看匠人蓋屋也和我看鳥鵲營巢、螞蟻打洞一樣,我看戰爭也和我看鬥雞一樣,我看戀愛也和我看雄蜻蜓追雌蜻蜓一樣。
在閒靜寂寞的時候,我把這一類的小小事件從記憶中召回來,尋思玩味,覺得比抽菸飲茶還更有味。……我感謝劉姥姥、嚴貢生一流人物,更甚於我感謝錢塘的潮和匡盧的瀑。
悲劇也就是人生一種缺陷。它好比洪濤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見到莊嚴,在黑暗中見出光彩。假如荊軻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賈寶玉,也不過鬧個平凡收場,哪得叫千載以後的人唏噓讚嘆?
人生本來要有悲劇才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筆勾銷,不說你勾銷不去,就是勾銷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無論站在前台或站在後台時,對於失敗,對於罪孽,對於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讚。
《附錄一 無言之美 》
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在文學作品中,語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緒意旨所附麗的語言,都要盡美盡善,才能引起美感。
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全部傳達情緒意旨,假使能夠,也並非文學所應希求的。……梅氏(梅特林克)並且說:“口開則靈魂之門閉,口閉則靈魂之門開。”贊無言之美的話不能比此更透闢了。……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中國有一句諺語說,“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所謂怒目,便是流露;所謂低眉,便是含蓄。凡是低頭閉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別深刻。
美術是幫助我們超現實而求安慰於理想境界的。……我們處世有兩種態度,人力所能做到的時候,我們竭力征服現實。人力莫可奈何的時候,我們就要暫時超脫現實,儲蓄精力待將來再向他方面征服現實。……美術作品的價值高低,就看它能否借極少量的現實界的幫助,創造極大量的理想世界出來。
和自然逼真是要窺出自然的精髓所在,而表現出來;不是說要把自然當作一篇印版文字,很機械地抄寫下來。
同一美術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我去玩味有我的趣味。……同一美術作品,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凡是經不得時間淘汰的作品都不是上乘。上乘文學作品,百讀都令人不厭的。
英國詩人布萊克(Blake)有一首詩叫做《愛情之秘》(Love's Secret)裡面說:
一
切莫告訴你的愛情,
愛情是永遠不可以告訴的。
因為她像微風一樣,
不做聲不做氣地吹著。
二
我曾經把我的愛情告訴而又告訴,
我把一切都披肝瀝膽地告訴愛人了,
打著寒顫,聳頭髮地告訴,
然而她終於離我去了!
三
她離我去了,
不多時一個過客來了。
不做聲不做氣地,只微嘆一聲,
便把她帶去了。
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像的田地。換句話說,世界有缺陷,可能性(potentiality)才大。這種可能而未能的狀況就是無言之美。世間有許多奧妙,要留著不說出;世間有許多理想,也應該留著不實現。因為實現之後,跟著我“知道了!”的快慰便是“原來不過如是!”的失望。
《附錄二 悼夏孟剛》
生的自由倘若受環境剝奪了,死的自由誰也不能否認的。……自殺是偉大意志之消極的表現。
人生是最繁複而詭秘的,悲字樂字都不足以概其全。愚者拙者混混沌沌地過去,反倒覺庸庸多厚福。具有湛思慧解的人總不免苦多樂少。悲觀之極,總不出乎絕世絕我兩路。自殺是絕世而兼絕我。(另兩種——絕世而不絕我:分玩世或逃世;絕我而不絕世。)
持這個態度(絕我而不絕世)最顯明的要算釋迦牟尼,他一生都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佛教到了末流,只能絕世而不能絕我,與釋迦所走的路恰當背馳,這是釋迦始料不及的。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拼音題名
gei qing nian de shi er feng xin
責任者
朱光潛著
其他責任者
出版者
開明書店[發行]
出版地點
上海
出版時間
民國37[1948]
載體形態
116頁
叢編項
開明青年叢書
主題詞
青年修養
中圖分類號
B825
附註說明
書前冠:序 書末附:無言之美...等
摘要
12封信的主題為:談讀書,談靜。談吃,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談作文,談情與理,談擺脫,談在露弗爾宮得的一個感想、談人生與我。書末附錄《無言之美》、《悼夏孟剛》、代跋《再說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