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
王劍28歲高校教師/戚悅28歲電台編輯
結婚成本清單
1、婚房80㎡,50萬,在威尼斯水城
2、裝修10萬
3、家具家電8萬
4、轎車8萬
5、辦喜酒等支出7萬,收到紅包7萬
6、度蜜月1萬
7、戀愛10年,花費12萬
總計:89萬,婚房支出占比56.2%
王燕28歲醫生/尚青29歲外貿公司市場業務員
結婚成本清單
1、婚房70㎡,總價90萬,位於夫子廟的秦虹小區
2、裝修8萬
3、家具家電5萬
4、轎車0元
5、辦喜酒等支出3.5萬,收到紅包3萬
6、度蜜月2萬
7、戀愛1年,花費3萬
總計:108.5萬,婚房支出占比82.9%
高成本危害
東莞的國家級心理諮詢師高飛認為,結婚成本不斷攀升,對婚姻本身是有負面影響的,“這種趨勢可能降低了婚姻的純度”,高飛對記者說,“物質基礎固然重要,但婚姻終究還是情感維度更關鍵,過度豪華的‘物質基礎’會反過來腐蝕婚姻純度和剛度,降低感情的持久性。”
專家建議
面對節節攀升的結婚成本,有識之士指出,在結婚問題上,年輕人不必總是追求“一步到位”或是盲目攀比,真正維繫愛情的不是一時的排場風光,而是兩人內心的相知相愛。越是物質豐盛,年輕人越該多思考結婚的真諦以及婚禮的意義,而不是盲目隨從潮流,給自己、給家人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
社會要負起責任而不只是讓年輕人來承擔照顧父母,首先應該延長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的工作時限,而不應該一刀切地實行所謂退休制度。同時,需要發展完善的社會保險網路,完善社會服務機制。
中國社會仍然要提倡“孝文化”,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主要是體現在精神文化和倫理道德的層面上,因為子女對老人的“精神慰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在物質層面上的家庭保障,必然要逐步為社會保障所取代,這就是要由政府和社會來“替天下兒女盡孝”。
相關事件
29歲的孫靜和老公都是北京人,2013年結婚。孫靜說,不包括結婚用房在內,他們結婚總共花費20多萬元。其中,在一家三星級酒店辦酒席花費7萬多元,給婚慶公司3萬多元,首飾鑽戒等3萬餘元,婚紗照6000元,婚服婚鞋大概5000元。蜜月旅行去的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花費2萬多元。
孫靜說,其實她個人不太在意結婚一定要辦酒席,“但是父母還是更希望他們舉行婚禮,覺得這是傳統。辦酒席為了滿足父母的心愿。”
在杭州某高校當老師的高琳玲,談起她在2012年的 “馬拉松”式婚禮,直說"婚不起’,真是‘婚不起’,把所有程式都走完,差不多像是被剝了一層皮”。
“一開始就為花銷發愁。”當時他們收入相對偏低,家庭資助有限,結婚主要靠兩個人自己。兩人粗粗做了一份預算,準備10萬元左右搞定這樁喜事。
喜事到頭來並不全是喜悅。“累!”這是琳玲總結的第一個關鍵字,因為兩人老家與工作地分屬三省,3個月裡,小兩口分別跑了山東日照、陝西鹹陽、浙江杭州三個地方,光單趟就要4000公里。而且在山東老家和杭州各走了一趟婚慶常規程式,在陝西則按當地風俗在村里熱鬧了幾天,都不是省事的活。
第二個關鍵字自然就是“貴”。光杭州擺的15桌婚宴就花了6萬多元,再加上5萬元的菸酒、近2萬元首飾、親戚來杭州參加婚禮加遊玩的近3萬元接待費,最後跑完這場婚禮“馬拉松”,小兩口整整花了21萬多元錢。
“相當於我們兩個人不吃不喝一年的收入!”在結婚過程中,兩人找朋友借婚車、沒有買鑽戒,一再告訴自己要省一點再省一點,但是另一方面,“畢竟一輩子就結這么一次婚”、“不體面的話,親戚、朋友、同事難免說閒話”等聲音一再充斥耳邊,最終,兩人的支出一次次超出預定範圍。
結婚時如果將婚房算在內,成本就會更高。在北京一家傳媒公司上班的王爽今年27歲,來自河北邢台農村,已在北京生活了11年,老公也是河北人。王爽2010年在河北農村老家結婚時,包括在農村自建的房子在內,總共花費35萬左右。在農村自己家辦酒席6萬多元,三金1萬元,彩禮3萬元。談到當年蜜月旅行去了哪兒時,王爽嘆了口氣:“沒有蜜月,因為要掙錢。”
據網友計算,中國人的結婚成本30年來增長了數千倍。在高昂的婚戀成本之下,年輕人結婚方式選擇的兩極分化日趨明顯。一部分人選擇啃老,另一部分則直接選擇裸婚。
“結婚錢父母出”已經成為很多新婚夫婦應對巨額花銷時的首要選擇。近年有關統計數據顯示,近一半新人結婚費用的20%至60%來源於父母支持;其中更有14%的新婚青年,其結婚消費的80%至100%靠父母資助。
有網友感慨:爺爺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媽媽只用了“半頭豬”,而我結婚卻要了爹娘“半條命”!
“當結婚逐漸成為一種奢侈,應該引起整個社會的警惕和反思。”有網友指出,面對暴漲的結婚成本,年輕人結婚要量力而行,有什麼條件就結什麼條件的婚,愛情不需要盛大的婚禮來證明,“瘦婚”、“裸婚”都是可行的;家長也不要盲目攀比,畢竟家庭和睦不在於一時排場,不要因為一場婚禮而給新人增加沉重的負擔。愛情珍貴,但婚姻不該真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