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成眷屬[英國莎士比亞創作戲劇作品]

終成眷屬[英國莎士比亞創作戲劇作品]

《終成眷屬》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首次出版於1623年。 該劇描寫美麗而有才幹的女主人公如何費盡心機去爭取一個出身高貴、狂妄膚淺的紈絝子弟的愛情。該劇情節簡單,但人物對白豐富多樣、細膩生動。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海麗娜是一位名醫的女兒,自父親去世後,一直由羅西昂伯爵夫人監護。後來,她愛上了伯爵夫人那勢利的兒子勃特拉姆。適逢國王患病,許下諾言,誰能治好他的病就給予重賞。於是海麗娜呈獻了一副治癒的藥方,讓國王下令勃特拉姆娶她為妻。剛舉辦完婚禮,勃特拉姆就攜帶隨從帕洛去義大利參戰。他寫了一封信給海麗娜,說,若她想讓他接受她為妻,就必須獲得他手上的一枚戒指,並懷上他的孩子——這兩件事,他認為她是無法辦到的。海麗娜遂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朝聖者,去了弗羅棱薩。她想在那裡找到勃特拉姆,不然就去當修女。恰巧她寄宿在勃特拉姆寄宿的一個寡婦人家,並同寡婦的女兒黛安娜交了朋友。其時,勃特拉姆正想引誘黛安娜,而黛安娜也假裝允諾,暗地裡讓海麗娜替代她與勃特拉姆上床,取了他手上的戒指。

勃特拉姆心想引誘黛安娜已經成功,又聽說海麗娜死在法國,於是打算返回家鄉。回到法國之後,勃特拉姆計畫迎娶老臣拉佛之女。關鍵時刻,黛安娜出現了,手上戴著一枚戒指(不過,它並非勃特拉姆的戒指,而是先前法國國王贈送給海麗娜的那枚。)她斥責勃特拉姆先是允諾同她結婚,後又將她遺棄。勃特拉姆憤怒地否認此事。正當黛安娜即將被捕時,海麗娜進來了。她不但手上戴著勃特拉姆的戒指,而且肚裡懷著他的孩子。信中的條件絲毫不差地實現。勃特拉姆別無選擇,只得接受海麗娜為妻。

創作背景

《終成眷屬》在1623年的第一對開本中首次印出。這也是流傳下來的唯一早期版本。大概是由於當時排印的手稿經過了反覆的修改,因此很難確定哪些對白代表了劇作家本人的原意。

劇中的故事取材於薄伽丘《十日談》第三天的第九個故事,莎士比亞本人則可能是從佩因特的英文故事集《娛樂之宮》中讀到這個故事的。

人物介紹

登場人物

人物簡介
法國國王
弗羅棱薩公爵
勃特拉姆羅西昂伯爵
拉佛法國宮廷中的老臣
帕洛勃特拉姆的侍從
羅西昂伯爵夫人的管家
拉瓦契伯爵夫人府中的小丑
侍童
羅西昂伯爵夫人勃特拉姆之母
海麗娜寄養於伯爵夫人府中的少女
弗羅棱薩老寡婦
黛安娜寡婦之女
薇奧蘭塔
瑪利安娜寡婦的鄰居女
法國及弗羅棱薩的群臣、差役、兵士等

詳細介紹

勃特拉姆

《終成眷屬》 《終成眷屬》

他既不是品行高尚的正面人物,也不是製造人間悲劇的歹徒惡棍。他只重門閥,閉眼不看海麗娜的優點。他口口聲聲講榮譽,可是乾的卻是不怎么名譽的事。他具有執拗的貴族偏見,非常高傲,生活在貴族的優越感中。當聽說國王把他賜給海麗娜做丈夫時,他感到不可思議和難以順從。儘管他懾於君命,成為法律上的海麗娜的丈夫,但在思想感情仍然蔑視自己的妻子,從精神上無情地折磨她。如果僅從這個意義上來分析,勃特拉姆不愛海麗娜是可以理解的,他不是一個壞人,他說自己早已愛上了大臣拉佛的女兒,所以對海麗娜從未萌發過愛情的枝芽,甚至到最後依然如此。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勃特拉姆同時是一個追求享樂,為滿足情慾而不擇手段的利已主義者。在佛羅倫斯他千方百計引誘黛安娜,想占有她,而他認為這不過是“逢場作戲”。作為一個貴族青年道德淪喪,自然有其自身的主觀因素,也同帕洛的引誘和挑唆這一客觀因素有關,因此勃特拉姆才墮落得如此執迷。到後來,他為了掩飾自己的罪過竟在大庭廣眾之中誣衊一個柔弱的少女是“隨軍的娼妓”,“人盡可夫”」顛倒黑白地反咬一口,充分暴露了他靈魂的卑鄙醜惡。

海麗娜

正像劇中伯爵夫人所說,海麗娜具有天賦淳厚優美的性格,並且受過良好的教育。她聰明機智,更具有一種勇往直前,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海麗娜十分注重愛情,愛勃特拉姆勝過愛父親。當她向伯爵夫人承認她愛上勃特拉姆時說:“愛他勝過愛您,僅次於上天。”可見,愛情在海麗嫏的心目中占據著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世上其他事物都不能與之相比,父母之情,恩主之誼,都在愛情之海麗娜也很聰明,對事物具有正確的判斷力。她明知對勃特拉姆的愛情是一種妄想,可是理性拗不過熾熱的感情,她要“為愛而死”,於是便深深地進了她早就知道毫無希望的愛情深淵之中。

帕洛

他在劇中雖是次要角色,但塑造得生動有趣。他是勃特拉姆的侍從,海麗娜說他“是一個出名愛造謠的人,是個傻子,也是一個儒夫”。他的典型特徵就是毫無道德,他是勃特拉姆墮落的酵素和外在因素。帕洛具有奴才的本性,善於討好主人,騙取主人的好感和信任。宮廷大臣說“他憑著那副吹吹拍拍的功夫,果然很討人喜歡”。他經常給勃特拉姆出壞主意。當勃特拉姆告訴帕洛他不準備同海麗娜同居時,帕洛立即煽風點火,慫恿勃特拉姆離開法國,促使主人在新婚當天便遺棄了海麗娜。在佛羅倫斯,他充當所謂的媟人,在勃特拉姆與黛安娜之間穿針引線。帕洛是勃特拉姆幹壞事時的一個不可缺少的伴侶。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首先該劇的主題是嚴肅的。它通過上述愛情故事反映了社會各自不平等問題。勃特拉姆和海麗娜在等級森嚴的階級社會裡,他們的愛情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這種不平等造成了人類社會中的種種不合理現象,它在人們中間築起了層層高牆。莎士比亞對此是有所批判的,他通過國王之口否定“高低貴賤”的等級觀念要是把人們的血液傾注在一起,那顏色、重量和熱度都難以區別,偏偏在人間的關係上,會劃分這樣清楚的鴻溝,真是一件怪事這清楚地表明莎士比亞認為,人的高貴與低賤,不在門第、地位、血統,而在於人的品德以及他本身具有的價值。

該劇雖被劃入喜劇范畤,但嚴格意義上說是一出悲喜劇。劇終雖帶有大團圓的色彩,但它並不是有情人的美滿結合,強顏歡笑難遮悲情苦淚,終成眷屬卻難以皆大歡喜。同莎士比亞的其他喜劇一樣,《終成眷屬》也美愛情,費美以海麗娜為代表的人的品德和才能,表現人文主義的人生理想。但也有與喜劇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美好的愛情不能變為現實,它只存在於幻想的追求之中。在該劇中愛情的力量表現得極其微弱,它依靠了權力的幫助才得以實現。海麗娜雖對愛情有美好的憧憬,但卻不知如何達到這一目的,而且深知這種愛情難以實現,因此常常以淚洗面,藉以排遣自己的痛苦和鬱悶,後來,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她オ產生了一個獲得愛情的“宏偉”計畫:靠國王的恩賜得到她晝夜愛慕的夫君。然而,“強扭的瓜不甜”,她所得到的只是冷冰凍的憎惡和敵意。權杖並不能播下愛情的種子,國王賞賜給海麗娜的只能是法律意義上的丈夫,絕非精神世界的愛情,而且她名義上的丈夫也很快地失去了。最後她再一次靠國王的裁決,使失去的丈夫重回身邊,但得到的仍然是沒有真正情意的丈夫,一個愛情的虛幻影子。在該劇中,愛情在聲聲嘆息,淒淒吸泣,它能感動人們,卻無法衝破門第地位的森嚴壁壘;它的最好結果是把自己所愛的人選為丈夫,而不能得到他的心,更不能獲得愛情帶來的歡樂和幸福。同其他喜劇相比較,氣氛壓抑,色澤暗淡,令人傷感當然,它畢竟還沒有造成更為慘痛的悲劇。該劇通過愛情主題曲折地邦擊了封建思想對愛情的破壞,也揭露了資產階級享樂思想對愛情的毒化,表明了莎土比亞戲劇創作中批判傾向的增強。《終成謄屬》的戲劇衝突及其獨特的情調顯示了該劇在藝術上有獨特之處。海麗娜與勃特拉姆之間的愛情婚姻糾葛構成了戲劇的基本衝突。在這一基本衝突中,兩個主要人物各自走者合乎自己生活邏輯的道路,展示出截然不同的性格風貌:海麗娜善良溫柔,痴情地迷戀著勃特拉姆,為此忍受了種種痛苦和屈辱,勃特拉姆做慢自大,蔑視海麗娜低微身世,對她毫無感情。他們兩人都在自己人生命運的軌道上運行著,儘管最終這兩條軌道被強“扳”到一起,但沒有真正地“合攏”,只是兩個主要人物充分地顯示了他們的面目,光彩愈益炫目,醜惡更顯可憎。海麗娜的悲慘命運沒有得到真正改變,帶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勃特拉姆的貴族偏見也未完全拋棄,因而又帶有諷刺喜劇的因素。兩方的衝突在“悲喜交加”地進行,使這種交雜的悲劇性和喜劇性藝術地凸現在人們的眼前。

藝術特色

該劇的語言頗具哲理,常有閃光精闢的思想火花,戲劇情節的安排也曲折迷離,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然而無庸諱言,劇情也有不少不合情理或交代不甚明朗的地方,如海麗娜給國王醫病的動機究竟是什麼;海麗娜的出走好像是做出的自我犧牲,可後來到處追蹤,並且代替黛安娜與勃特拉姆約會,迫使他承認她的妻子身份,似與海麗娜的先前性格不盡相符;再有勃特拉姆的懺悔和轉變更是不盡情理。劇中出現的有關帕洛的插曲也游離於主題之外,與主要情節沒有太大的關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戲劇結構的嚴謹性和完整性。

作品評價

近代文學家梁實秋:其實此劇最為詬病的一點是所謂的“ bed trick”,在床上李代桃僵的那一穿插。這是近代人所不能安然接受的一個情節,尤其是在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標準之下,這是駭人聽聞的。在莎士比亞時代,觀眾的態度不同,更何況這是中古浪漫故事裡常見的事。

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和詩人。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念過書,學習拉丁文、文學和修辭學。後來家道中落,曾幫助父親經商,1578年左右隻身到倫敦謀生,據說從事過馬夫或僕役一類當時被看作“最下等的職業”。後來當了演員和編劇,隨著劇團到各地巡迴演出,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在劇團里扮演過像《哈姆萊特》中的鬼魂之類的配角,也擔任過導演,但主要是編寫劇本,開始時不過是給舊劇本加工,逐漸由加工而改寫或自己創作。他後來成了劇團的股東,1613年左右從倫敦回到家鄉,1616年4月23日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