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現狀
據史志記載,紹興的採石始於南北朝的梁代。梁武帝篤信佛教,大造寺廟,出現“南朝四百八十寺,盡在煙雨樓台中”的寺廟大觀,造寺廟要用大量石料,如建於梁天監三年(504)的紹興大善寺大殿(已在文革其間拆除)的石柱、各種石荷佛欄,就采自箬簣山和吼山。至隋朝,越國公楊素鎮守越州,為鞏固城防,“采羊山之石以築羅城”。採石後“留下禿岩一塊,高八十餘丈”,靈鷲禪院寺僧募工匠鑿出一尊石佛,故稱“羊山石佛”。從此以後,採石成為紹興手工業中的一大行業。
在過去。紹興的路,無論是城市街衢還是四鄉通道,都用石板砌成,(有的房屋,弄牆也用大快石板砌成)有“天下紹興路”的美譽。紹興有數以萬計的石橋,數不清的石涼亭、石碑以及石制飾物如石獅、石人、石馬等。舊時還到處可見石牌坊。這些建築和裝飾石料,都產自紹興本地,紹興的一些著名風景點如東湖、吼山、柯岩、羊山等都是採石築城,鋪路後形成的。
隨著城市的改建,擴建市區的石板街以不多見,但鄉間小道,河邊塘路還到處可見石板砌成的石橋和石板路。
傳統習俗
紹興習慣上稱石塘老闆為“宕主”、採石工人為“宕師傅”。他們之間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據記載,清末東湖石宕倒宕時,有十六名宕師傅埋入宕底,宕主不僅不設法搶救,還令人投土填宕,名曰“封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