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漢語詞語]

紫荊[漢語詞語]

紫荊,屬豆科植物,因“其木似黃荊而色紫,故名。”《本草綱目》俗名籮筐樹,又叫紫珠。原產我國,分布較廣,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圓心形,春開紅紫色花。供觀賞。樹皮、木材、根均可入藥。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花洋紫荊,亦名紫荊花,但與本種極不相同。香港區旗區徽上的紫荊花是白色的。

形態特徵

白紫荊 白紫荊

叢生或單生灌木,高2-5米;樹皮和小枝灰白色。葉紙質,近圓形或三角狀圓形,長5-10厘米,寬與長相若或略短於長,先端急尖,基部淺至深心形,兩面通常無毛,嫩葉綠色,僅葉柄略帶紫色,葉緣膜質透明,新鮮時明顯可見。花紫紅色或粉紅色,2-10餘朵成束,簇生於老枝和主幹上,尤以主幹上花束較多,越到上部幼嫩枝條則花越少,通常先於葉開放,但嫩枝或幼株上的花則與葉同時開放,花長1-1.3厘米;花梗長3-9毫米;龍骨瓣基部具深紫色斑紋;子房嫩綠色,花蕾時光亮無毛,後期則密被短柔毛,有胚珠6-7顆。莢果扁狹長形,綠色,長4-8厘米,寬1-1.2厘米,翅寬約1.5毫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喙細而彎曲,基部長漸尖,兩側縫線對稱或近對稱;果頸長2-4毫米;種子2-6顆,闊長圓形,長5-6毫米,寬約4毫米,黑褐色,光亮。花期3-4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

性喜歡光照,有一定的耐寒性。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淹。萌櫱性強,耐修剪。 野生的多為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左右,今在陝西太行山下和湖北神農架林區,還可以看到紫荊喬木的丰姿。而栽培於庭院中的紫荊,則多為叢生落葉灌木。葉微困,春季開花,先花後葉,一簇數朵,花冠如蝶。最奇持處是其開路無固定部位,上至頂端,下至根枝,甚至在蒼老的樹幹上也能開花,因而又有“滿條紅”的美稱。花除紫色外,還有一種較為罕見、觀賞價值極高的白花紫荊。

地理分布

紫荊原產於中國,在湖北西部、遼寧南部、河北、陝西、河南、甘肅、廣東、雲南、四川等省都有分布。 香港紫荊與大陸其它地區生長的紫荊不同,只能在熱帶和亞熱帶生長,只有在廣東、福建、台灣、廣西、海南、雲南等地生長。

主要價值

園藝價值

紫荊花朵漂亮,花量大,花色鮮艷,是春季重要的觀賞灌木。較好的適應範圍,移栽成活率好,價格低廉,綠化效果,深受各地的歡迎。

紫荊是在2年生以上的老枝上開花,故不可疏剪老枝。3年生以上植株越冬可不再壅土防寒,但應充分冬灌,以防根系損傷。

紫荊樹苗移栽在落葉後或萌芽前進行,根系發達的可直接栽植,根系不多的可先假植,翌年定植。大苗需帶土球,由於根系發達,不易截斷,移栽時可用利刀割斷,以免撕裂根皮。移栽時地上部適當修剪整形,叢栽植株每年萌發前應更新部分老枝。生長期施肥2~3次。

藥用價值

氣味:(木、皮)苦、平、無毒。

紫荊的花、樹皮和果實均可入藥。 具有清熱涼血、祛風解毒、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等功效。可治療風濕骨痛、跌打損傷、風寒濕痹、閉經、蛇蟲咬傷、血氣不和、狂犬等病症。木材紋理直,結構細,可供家具、建築等用。

主治:

癰疽發背,腫毒流注。用紫荊皮(炒)三兩、獨活(去節、炒)三兩、赤芍藥(炒)二兩、生白朮一兩、木蠟(炒)一兩,共研為末,用蔥湯調熱敷塗患處,瘡不甚熱煮,用酒調敷;痛得厲害或筋不能伸,藥中再加乳香。

鶴膝風。用紫荊皮,水煎。飯前服。

痔瘡腫痛。用紫荊皮、水煎,飯前服。

產後諸淋。用紫荊皮五錢,半酒半水煎,溫服。

1.

癰疽發背,腫毒流注。用紫荊皮(炒)三兩、獨活(去節、炒)三兩、赤芍藥(炒)二兩、生白朮一兩、木蠟(炒)一兩,共研為末,用蔥湯調熱敷塗患處,瘡不甚熱煮,用酒調敷;痛得厲害或筋不能伸,藥中再加乳香。

2.

鶴膝風。用紫荊皮,水煎。飯前服。

3.

痔瘡腫痛。用紫荊皮、水煎,飯前服。

4.

產後諸淋。用紫荊皮五錢,半酒半水煎,溫服。

植物文化

民間傳說

在中國古代,紫荊花常被人們用來比擬親情,象徵兄弟和睦、家業興旺。它來源於這么一個典故:

傳說南朝時,京兆尹田真與兄弟田慶、田廣三人分家,當別的財產都已分置妥當時,最後才發現院子裡還有一株枝葉扶疏、花團錦簇的紫荊花樹不好處理。當晚,兄弟三人商量將這株紫荊花樹截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清早,兄弟三人前去砍樹時發現,這株紫荊花樹枝葉已全部枯萎,花朵也全部凋落。田真見此狀不禁對兩個兄弟感嘆道:“人不如木也”。後來,兄弟三人又把家合起來,並和睦相處。那株紫荊花樹好象頗通人性,也隨之又恢復了生機,且生長得花繁葉茂。

典故

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紫荊樹》載:田真兄弟三人析產,堂前有紫荊樹一株,議破為三,荊忽枯死。真謂諸弟:“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兄弟相感,不復分產,樹亦復榮。後因用“紫荊”為有關兄弟之典故。唐杜甫《得舍弟訊息》詩:“風吹紫荊樹,色與春庭暮。”清孫枝蔚《不得大兄訊息》詩:“又見紫荊發,曾無黃耳來。”黃耳,狗名,為寄遞家書之典故。

栽培技術

紫荊的繁殖常用播種、分株、壓條、扦插的方法,對於加拿大紅葉紫荊等優良品種,還可用嫁接的方法繁殖。

播種

9月至10月收集成熟莢果,取出種子,埋於乾沙中置陰涼處越冬。3月下旬到4月上旬播種,播前進行種子處理,這樣才做到苗齊苗壯。用60℃溫水浸泡種子,水涼後繼續泡3~5天。每天需要換涼水一次,種子吸水膨脹後,放在15℃環境中催芽,每天用溫水淋澆1~2次,待露白後播於苗床,2周可齊苗,出苗後適當間苗。4 片真葉時可移植苗圃中,畦地以疏鬆肥沃的壤土為好。為便於管理,栽植實行寬窄行,寬行6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30厘米至40厘米。幼苗期不耐寒,冬季需用塑膠拱棚保護越冬。

分株

紫荊根部易產生根櫱。秋季10月份或春季發芽前用利刀斷櫱苗和母株連線的側根另植,容易成活。秋季分株的應假植保護越冬,春季3月定植。一般第二年可開花。

壓條

生長季節都可進行,以春季3~4月較好。空中壓條法可選1~2年生枝條,用利刀刻傷並環剝樹皮1.5厘米左右,露出木質部,將生根粉液(按說明稀釋)塗在刻傷部位上方3厘米左右,待乾後用筒狀塑膠袋套在刻傷處,裝滿疏鬆園土,澆水後兩頭紮緊即可。一月後檢查,如土過乾可補水保濕,生根後剪下另植。灌叢型樹可選外圍較細軟、1~2年生枝條將基部刻傷,塗以生根粉液,急彎後埋入土中,上壓磚石固定,頂梢可用棍支撐扶正。一般第二年3月分割另植。有些枝條當年不生根,可繼續埋壓,第二年可生根。

扦插

在夏季的生長季節進行,剪去當年生的嫩枝做插穗,插於沙土中也可成活,但生產中不常用。

嫁接

可用長勢強健的普通紫荊、巨紫荊做砧木,但由於巨紫荊的耐寒性不強,故北方地區不宜使用。以加拿大紅葉紫荊等優良品種的芽或枝做接穗,接穗要求品種純正、長勢旺盛,選擇無病蟲害或少病蟲害的植株向陽面外圍的充實枝條,接穗採集後剪除葉片,及時嫁接。可在4~5月和8~9月用枝接的方法,7月用芽接的方法進行。如果天氣乾旱,嫁接前1~2天應灌一次透水,以提高嫁接成活率。

在紫荊嫁接後3周左右應檢查接穗是否成活,若不成活應及時進行補接。嫁接成活的植株要及時抹去砧木上萌發的枝芽,以免與接穗爭奪養分,影響其正常生長。

病害防治

角斑病

症狀:主要發生在葉片上,病斑呈多角形,黃褐色至深紅褐色,後期著生黑褐色小霉點。嚴重時葉片上布滿病斑,常連線成片,導致葉片枯死脫落。

發病規律: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為尾孢菌、粗尾孢菌兩種。一般在7~9月發生此病。多從下部葉片先感病,逐漸向上蔓延擴展。植株生長不良,多雨季節發病重,病原在病葉及殘體上越冬。

防治:秋季清除病落葉,集中燒毀,減少侵染源。發病時可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1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80%代森鋅鋅500倍。10天噴1次,連噴3~4 次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枯萎病

症狀:葉片多從病枝頂端開始出現發黃、脫落,一般先從個別枝條發病,後逐漸發展至整叢枯死。剝開樹皮,可見木質部有黃褐色縱條紋,其橫斷面可見到黃褐色輪紋狀壞死斑。

發病規律:該病由地下傷口侵入植株根部,破壞植株的維管束組織,造成植株枯萎死亡。此病由真菌中的鐮刀菌侵染所致。病菌可在土壤中或病株殘體上越冬,存活時間較長。主要通過土壤、地下害蟲、灌溉水傳播。一般6至7月發病較重。

防治:加強養護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苗圃地注意輪作,避免連作,或在播種前條施70%五氯硝基苯粉劑3~5斤/畝。及時剪除枯死的病枝、病株,集中燒毀,並用70%五氯硝基苯或3%硫酸亞鐵消毒處理。可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00倍或50%多菌靈可濕粉400倍,或用抗黴菌素120水劑100ppm藥液灌根。

葉枯病

症狀:主要危害葉片。初病斑紅褐色圓形,多在葉片邊緣,連片並擴展成不規則形大斑,至大半或整個葉片呈紅褐色枯死。後期病部產生黑色小點。

發病規律:為真菌病害,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葉上越冬。植株過密,易發此病。一般6月開始發病。

防治:秋季清除落地病葉,集中燒毀。展葉後用50%多菌靈800~1000倍,或50%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噴霧,10~15天噴一次,連噴2~3次。

蟲害

1.大蓑蛾:防治:秋冬摘除樹枝上越冬蟲囊。6月下旬至7月,在幼蟲孵化危害初期噴敵百蟲800~1200倍。保護寄生蜂,寄生蠅等天敵。

2.褐邊綠刺蛾:防治:秋、冬結合澆封凍水、施在植株周圍淺土層挖滅越冬繭。少量發生時及時剪除蟲葉。幼蟲發生早期,以敵敵畏、敵百蟲、殺螟松、甲胺磷等殺蟲劑1000倍噴殺。

3.蚜蟲:可噴40%樂果乳油1000倍噴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