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民國初期至二次世界大戰前,暹羅(泰國)客商訂製一批紫砂『獨鈕壺』,運到泰國後由工匠進行拋光,並將蓋鈕、壺嘴端部及口沿蓋沿部包上金屬(主要是銅,也用金、銀的)產生一種特殊的觀感效果。國內使用紫砂器一般不拋光,因為拋光後的紫砂器失卻了質樸的肌理,玻璃相的光澤不如自然的寶光溫潤可愛。
與宜興紫砂相反,我國雲南建水陶及廣西欽州陶的大部份產品均要經過拋光處理,因為兩地的泥料性能與紫砂泥截然不同,泥坯的工藝容納量太差,只能依靠成品加工。據說拋光的程式是先用研磨料製成的砂石均勻磨去製品表皮的粗糙面,使其達到一定的光潔度,然後用高速布輪或氈輪沾粘些拋光輔助劑進行拋光,即可達到光可鑑人的效果。
拋光缺點
國內使用紫砂器一般不拋光,因為拋光後的紫砂器失卻了質樸的肌理,玻璃相的光澤不如自然的寶光溫潤可愛。與宜興紫砂相反,我國雲南建水陶及廣西欽州陶的大部份產品均要經過拋光處理,因為兩地的泥料性能與紫砂截然不同,泥坯的工藝容納量太差,只能依靠成品加工。據說拋光的程式是先用研磨料製成的砂石均勻磨去製品表 皮的粗糙面,使其達到一定的光潔度,然後用高速布輪或氈輪沾粘些拋光輔助劑進行拋光,即可達到光可鑑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