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都皇宮紫微宮
隋朝東都紫微宮,即唐改稱的洛陽宮,在東都洛陽城西北角。宮城東西寬2080米,南北深1052米,主要分三部分。中部為大內,寬1030米,面積為1.08平方公里。東部為東宮,西部為西隔城,均寬340米。它們之外側各有夾城,分別寬190米和180米。大內前為朝區,後為寢區。朝區最前為大內正門則天門,上建高兩層的門樓,門外左右建闕,形制與大興宮承天門近似,而規模過之。朝區主殿為乾陽殿,是面闊十三間、高約50米的巨大殿宇,四周有廊廡,四面開門,形成全宮最大的宮院。南門乾陽門南對則天門。東西門外各有東西向街,東門街北為文成殿,西門街北為武安殿,二殿與乾陽殿東西並列,也各有門廡,形成獨立宮院。東西門南側為官署,東為門下省,西為中書省。在乾陽、文成、武安三殿之北是宮中第一橫街,東西端分別通入東西隔城,街北即寢區,是朝寢兩區分界線。寢區中為主殿大業殿,南有大業門,是皇帝隔日見群臣聽政之處。大業殿左右各有若干殿與之並列,均為獨立宮院。大業殿之北為宮中第二橫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寢宮,外臣不得進入。寢宮中軸線上主殿名徽猷殿,它的左右和後方又有若干殿。大業、徽猷兩組宮院前後相同,加上周圍各殿,用圍牆封閉,共同組成寢區。大內之西,在西隔牆內北部有九洲池,也是苑囿區。池北為皇子住所,池南有舉行大宴會的五殿,是由五座殿聚合成的巨大樓閣。綜觀隋所建大興宮、東都宮的布局,和南北朝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宮牆由內外三環改為前後數重,自南而北分全宮為朝、寢、後苑三大部分;其二,朝區主殿只有太極殿一殿,取消了左右的東堂和西堂;其三,朝堂及尚書省由原在太極殿東南遷出宮外,自魏晉以來在朝區東側由朝堂、尚書省、司馬門形成的東側次要軸線從此取消;其四,魏晉以來在太極殿舉行的大典改在宮中正門承天門,在東堂和西堂舉行的日朝、常朝和日常起居活動改在太極殿和其後的兩儀殿,宮中象徵三朝的建築,由太極殿與東堂、西堂形成的東西三殿並列,改為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形成的一門二殿前後相重。這些不同表明中國宮殿布局在隋唐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王屋山紫微宮
道教宮觀。在河南省濟源市境內的王屋山中,創建於唐代聖歷二年(699),後歷代均有修葺,清末以後漸被廢圮。今宮之遺址上尚存宋、元、明、清時石碑三十餘通,是研究王屋山道教歷史與中國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屬道教金石文物。為王屋山道教三大宮之一。劉大觀《玉磬山房詩集》卷九《懷州二集》《紫微宮阻雨》詩云:“夢中磊磊插天壇,五載蹉跎一到難。今蠟吾屐撰游杖,籬菊搖風秋已寒。白澗西行度秦嶺,穿林跨壑升危境。紫微宮在尺五天,撐空始見天壇影。宮中道人著敝袍,神清骨秀年未高。深山不知世所貴,牧兒食器皆君窖 。寶物輕之等糞土,豈識人間珪與組?游山得遇此道人,受役吾甘執樵斧。宮門華蓋晚煙生,秋霖阻滯不得行。道人儲粟煮已盡,游侶漸聞嗟嘆聲。我擊唾壺發一粲,雄心無使有中變。從來風雨近重陽,節候無差詩可按。浸浸萬木成衰容,點綴蕭寒恃化工。應恐遊人意不愜,故澆沆瀣染丹楓。游侶聞之奮然起,笑語聲喧走山鬼 。石樓窗外雨瀟瀟,白隨尊深吾醉矣 。”
集安紫微宮
(一)原紫薇宮,位於現在集安市台上鎮老嶺村境內,當地居民稱之謂老齡廟或關帝廟。於1907年(光緒三年)竣工落成,廟宇氣勢宏偉,當時民間稱紫薇宮為東北第一廟宇,共建有三座大殿,殿與殿之間,用三寸厚,四米寬的紅松木板天橋相連。前為馬殿內有兩匹泥塑駿馬,紅、白色各,一匹馬高兩米,身長丈余,腰粗兩包,昂首屹立,威武雄壯。相傳:某曰,一農家麥苗一夜之間被牲畜一哏而光,農戶大怒,決議追查哏食牲畜,在田間看到碗口大蹄印,順著馬蹄印跡追至廟內,看見廟中馬嘴裡還銜有麥稻,出於對神靈的敬畏,農戶不再追查此事了。中殿為老爺殿,內供關公、關平、周昌、趙蕾、袁蒲等塑像,左側有香壇殿,內道旁有山神廟三間,並供有“二十八宿”神像。九間東廂房是老道的住宅和伙房;後殿為娘娘殿,殿中供有“三宵女”、“靈霄女”、“瓊宵女”“碧霄女”、“送子娘娘”、“沙豆娘娘”的塑像,“四不全”、“侯巴老爺”的塑像肅立在店門的兩側。秒內共有兩個伙房,一個為素食,一個為葷食。 (二)廟中共有7名老道,有鄭學士老道、劉俊星老道、蔡老道、孫老道等。廟內有十幾名長工(夥計),胡學慶是管家,負責耕種180畝地,管理九道溝的人參200餘簾。另在柳河、四平等有耕地千餘畝,年收地租300餘擔。另有山東人到本地打工的單身漢二十餘人,冬季到廟裡過冬,給廟裡打柴,清掃嶺上積雪,幹些零活,廟裡不收錢和宿費。由於當時交通不便,現在通化地區、白山地區的客商,賣糧的、賣山貨的必經此嶺去外岔溝(水路碼頭)乘船到安東、營口等地做生意。因民間沒有機動車輛,當時的交通工具全是馬車,凡屬經過此嶺的行人必須去廟裡燒香祈禱,保佑一路平安。雖然嶺路坡陡彎急,但是從沒有出現車翻人亡之事。特別是每年的是每年的四月十八趕廟會,熱鬧非凡。廟會開始前,首先敲鐘,鐘有兩抱多粗,人頭多高,鐘聲宏偉能傳出三里以外。方圓百里遠的民眾都匯集到廟中,大車小輛,人山人海,真可謂是生意興隆通四海。
(三)偽康德四年(1937年),駐紮在外岔溝日本憲兵隊聽奸細說老齡廟是抗聯和當地老百姓聯絡站,山十多名日本兵和一名翻譯官乘著三輛汽車,來到新開河片匪區(日本人將抗聯稱為匪)剿匪,到老嶺後就把廟放火燒了,翻譯官信迷信地說廟顯靈不能燒,而被日本官打了兩耳光。在回返的途中,在通天嶺上車翻人亡,除翻譯官外,剩餘的日本兵非死即傷。事後日本人在外岔溝後山修建了紀念碑,文革時被造反派給扒了。
鄭學士老道在寺廟被燒之後,因氣盤腿而坐而死,死後用坐棺埋葬在廟後山坡上。偽康德四年被日軍燒毀。廟址現在僅存部分建築石、土、殘瓦等遺物,原址已變成耕地。
現在擬建設集安市紫薇宮,占地面積8400平方米,建築面積5730平方米。建成後的紫薇宮,氣勢宏偉,堪稱東北第一大廟宇,將為廣大道教信眾提供固定活動場所,同時將成為集安市新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