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厥論
文章出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即《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
篇名解釋 歷代注家論厥 原文 注釋 譯文 -
《素問》
《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古代漢族醫學著作之一,也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相傳為黃帝創作,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原來9卷,後經唐王冰訂補,改編為...
簡介 文化淵源 學術體系 思想理論 素問新解 -
厥
厥是一個漢字,讀作jué,本意是指憋氣發力,採石於崖,引申義是盡全力、憋氣發力、突然喘不過氣來而昏倒。該文字在《說文》和《山海經·海外北經》等文獻均有記載。
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 古籍解釋 相關詞語 字源演變 -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醫方著作。又名《宣明論方》。
簡介 目錄 作者簡介 -
氣厥論
《氣厥論》是戰國時期創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詳。本篇是討論寒熱之氣在臟腑之間互相移傳而發生的各種病變。它一方面說明寒熱之氣厥逆,可以為患多端;另一方面也說...
篇名解 本章要點 注釋 譯文 作者簡介 -
厥逆
厥逆,中醫病症病機名。此病症包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四肢逆冷(手冷可過肘,足冷可過膝)而能復甦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以及因氣機失常,氣逆上沖所致的其他疾病。
沿革 含義 -
氣厥病
厥多因邪所致,病性偏實,以昏厥為主症,脫之病因病性為髒氣衰絕,精血亡脫,以面白、氣微、脈絕等為主要表現。 厥病與脫病可以兼併存在,厥、脫且為辨證基本內容...
概述 相關搜尋 參考資料 -
素問[中醫古籍]
《素問》,醫經著作,9卷,81篇。與《黃帝內經靈樞》(即《靈樞經》)為姊妹篇,合之而為《黃帝內經》。具有比較完整之理論體系,內容廣博而深奧,為中醫理論之...
成書背景 流傳版本 校注、整理 作者簡介 書評、序言 -
薄厥
薄厥(báo jué),病證名。厥證之一。是指由於精神刺激,可使陽氣急亢,血隨氣逆,致使血液鬱積於頭部,發生卒然昏厥的病症。《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
-
素問識
《素問識》醫經著作。8卷。日本丹波元簡(廉夫)撰於日本文化三年(1806年)。作者擷取《素問》72篇(除7篇大論與刺法、本病論)之精要,摘錄王冰、馬蒔、...
簡介 作者 序跋 目錄 補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