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
秦、漢、唐、宋期的白狼夷、摩沙夷、磨些蠻,活躍在滇、川、藏交界的橫斷山脈地區。
木氏土司建立了古納西王國,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國時得到他們的協助。
東巴教吸納與融合了藏傳佛教與中原的儒、道教。
獨有的東巴文字正從圖畫文字向象形文字轉變中。
麗江古城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現在中國雲南麗江地區是他們主要的聚居地,他們被稱為 納西族 。
●納西印象分集介紹●
節目以中文旁白髮音,
電視播出版旁白分軌,字幕分簡體中文、繁體中文、無字幕版。
中文版納西印象系列專題節目共24集,每集內容實長為25分鐘。
◆24集分集介紹◆
第1集 納西人
著名學者方國瑜認為:納西族淵源於遠古時期,居住在西北河湟地帶的羌人,由北向南遷徙,經過岷江,雅礱江流域,最後定居在金沙江上游東西地帶。
納西族族源是多元的:有土著的成份,也有羌人的成份,但主體應屬於「夷系」,旄牛夷、白狼夷可能是構成納西族的主流。納西族先民大約在漢晉至唐期間活躍於川西的雅礱江、安寧河流域一帶,並逐步形成一個民族。雖然這是一個人數不多的民族,麗江地區也是一個區域不大的地方。然而這個民族不論從歷史、文化、宗教、文字語言等各方面,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點。
納西族,是個信守祖先傳承約定的民族。這一點,你可以從族人的生死觀念上看出來。因為民族的遷移是由北方而來,所以當族人們死亡後,要回歸到到祖靈居住的地方。對於納西族來說,死亡並非是一種結束,而是回到祖先遠古的居所。
第2集 納西事
宋代納西族區域是「酋寨星列,互不統攝」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元代。
元朝麗江壩子的酋長,是葉古年部落的阿琮阿良。忽必烈到麗江後,阿良成為統治麗江乃至雲南西北部的官員。阿良的後代阿得,較早歸附明朝。被朱元璋賜姓「木」,並封為「世襲土知府」。從元朝到清朝初年,木家一直統治著麗江長達460年。木氏土司統治麗江時期,「官姓木,民姓和」。今天,麗江納西人的姓氏仍以和姓為大宗,木姓、楊姓為次。
今天的麗江已是一個旅遊的城市,川流不息、來自海內外的觀光客,充斥古城的街面。朋友們,當您們再次蒞臨麗江後,請空出你心靈的一隅,去體會納西族的源遠流長吧!
第3集 探尋金沙江岩畫
湍急的金沙江,奔騰在遙遠的滇西北地區,傳說中的納西先民們,曾經在這裡留下足跡。
「蓽路藍縷,以啟山林」一直是人類戰勝自然,建立家園的生活智慧。
是否?在這些湮沒的小徑之中,在這些峭壁、山崖之間,透露出人類與大自然共處的證據?是否?幾千、幾萬年前,這裡曾是狩獵者的天堂?
來自亞洲的晚期智人,曾經在此穿梭、繁衍生息?
在這人跡罕至的絕壁山洞間,傳說有許多鮮艷動人的圖畫,究竟是誰人留下?
為何留下?什麼時候留下的?眾說紛雲。
「凡人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決定一探究竟。
經過探查前的推演、器材整備,隊伍從麗江縣城出發,經過鳴英與高寒,探查基地營設在花衣村。往夯桑柯明柯岩洞的路上,探查隊必須在湮沒的路徑中,攀岩辟路,匍匐前行,備極艱辛。
有人認為相較於有記載的歷史,在納西族還未抵達這裡以前,金沙江流域就已經存在著古老的河谷文明。
也有人相信納西族的東巴象形文字中,最核心的造字法則—象形,和這裡出現的岩畫內容中,必然有其人文地理上和人類學上的關聯和依據。
「尋找事實,確定證據」是探查隊設定的唯一目標。
期待解讀的,只是先民曾在此留下的古老紀錄:一種有文字記載前的人類最古老的紀錄片—岩畫。
第4集 古老的紀錄片
在寶山鄉花衣《夯桑柯明柯》岩畫點上,探查隊記錄到這裡80多幅岩畫的基本數據。這些豐富岩畫的圖案內容,包含了野生動物、人物和少量的幾何圖形與狩獵工具。
豐富的動物圖像,意味著以前這裡是許多動物出沒的地方。這裡的岩畫,反應著岩畫主人與動物之間,密不可分的狩獵文化。採集樣本,在進行碳14測定後,我們可以解開年代之謎。但我們仍然無法具體復原與描繪出金沙江畔,這些史前人類繪製岩畫的背後動機。
滔滔金沙江水,萬年的歲月匆匆地流逝。在這片險峻的大地上,人類生活的痕跡從來沒有停止過。
是誰?曾經進入到這些岩洞的時光隧道之中?
是誰?又悄悄地消逝在這些亘古的圖畫之外?
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代里,這些未知的答案,等待有心的您,去解開這個謎!
第5集 披星戴月
如果說:澗水滋潤了岩石,蝴蝶美麗了世界,那么,在中國雲南省西北邊,玉龍雪山下的納西婦女們,蘊育了這片大地。在那些山巔、水間、田間、家務的生產勞動上,我們不難發現納西婦女們無所不在的蹤跡,家庭的大小事務,離開了女人們則難以運轉,她們一年四季勞心又勞力,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圍繞著一個家庭繁衍生息的節奏在進行著。
走在麗江地區,納西婦女身上那特有的羊披,似乎隱含著獨特的意義和訊息。大家都稱呼那身羊披為「披星戴月」。
「披星戴月」確實反映了納西婦女們的勤勞能幹,納西女人就像正房中的火塘一樣,把一家人緊緊團在自己周圍,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性格,推動著家庭的運轉,從而受到了家庭和社會的尊重。
第6集 納西女人
過去,在麗江古城大街小巷做買賣的,大多數是納西女人,特別四方街的店鋪攤子,幾乎清一色是婦女們在坐鎮經營,因此四方街也被外面人稱為「女人街」。她們能說會算,甚至有些納西婦女,幾十年前飄洋過海,把生意做到了大理、昆明、乃至印度加爾各答、香港及美國,創造了納西婦女的輝煌。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新一代的納西女人,又在古城開辦起了旅館、食店、工藝品店,擺各種樣的小攤。
這裡開計程車的,有超過一半的司機是婦女,這是麗江街上特有的人文景觀。
在教育工作中,納西婦女們更是得心應手,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納西婦女們在面對商品經濟發展、外來文化的衝擊下,思想觀念、價值判斷、生活方式等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變化。她們更容易接受外來影響,思想更加活躍,性格更加開朗,年輕一代的納西女與她們的母親一輩有了明顯的變化。
第7集 耕讀傳家
對於納西男人的日常生活,外界多流傳為輕鬆自如、自由自在,其實這並不全面。
麗江納西族實行父系制家庭,按照傳統的性別分工,主持對外事務、定奪重大事情是男人份內的事。在麗江壩子,梨田耙地、放水理溝、砍材放牧、建房蓋屋也都是男人們的活計。
清雍正元年「改土歸流」以後,木氏勢力衰微,中央王朝派來的流官大興漢學。由於漢文化普及到了民間,客觀上起到了提高納西人的漢文化水平的作用。
昔日,納西人中父母靠賣柴賣草供子女上學,兄嫂含辛茹苦供弟妹讀書。出了個大學生,全家族共同供其完成學業等等事例層出不窮。如今「知書達禮、耕讀傳家」已成為納西人的人生追求之一。
市場經濟使納西男人們有了更寬廣的天地,促動著他們去拼搏於社會,男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清閒省心的日子正在減少,然而他們仍然利用工余之暇,上山打獵,養鳥種花,悠然自得之情,仍如他們的前輩。
第8集 詩書話古樂
納西男人在輕鬆中,也是有追求的,他們崇尚儒雅,追求一種和諧寧靜、超然自在的生活情趣。在納西城鄉,能文能詩、擅長書法、喜愛繪畫的男人,隨處可見。各種民間團體,比如書畫會、古樂隊層出不窮,且由來已久。除了詩書畫,納西社會中也熱衷於音樂,其中最盛行的就是「白沙細樂」和被稱為中原遺音的「洞經音樂」。
高山大川、皚皚白雪、瑩瑩玉泉培育了納西人酷愛音樂的天性,男人們具有的漢文化素養,崇尚安寧詳和、追求自然天籟的心境,正與古樂或如白雪清風、或若飄然世外的意境一拍即合,這些都為他們保存和發展這些古樂雅韻提供了條件。
陶醉於古樂的納西男人們,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來領略古樂的靈魂和意境,用納西民族的審美情趣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納西古樂,使得「崩時細里」與「洞經音樂」得以代代相傳、歷久不衰。
第9集 玉龍雪山
玉龍雪山坐落在納西族聚居的麗江壩子北端,海拔5596米,距麗江古城僅15公里,聳立在滇西北高原金沙江畔,呈南北走向。雪山主峰扇子陡,氣勢磅礴,雄奇壯觀。山頂終年積雪,皎潔晶瑩,遠遠望去正如一條銀色的玉龍,故名玉龍山。
麗江的納西族,把雄偉的玉龍雪山當作是「保護神」三多的化身。
玉龍雪山是北半球離赤道最近的終年積雪的山峰,擁有現代冰川和奇怪的冰川地形,雪山的長年雪地風光與垂直分布的植物帶構成了「陽春白雪」的主體景觀。隨著麗江壩子的四季變化,玉龍雪山可以在一天之中,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天空放睛時,朝陽把雪山染成金黃,溫暖的感覺,讓雪山那千年冰川與人們拉近了不少距離。無論晴天、陰天,雪山上的玉帶圍腰,夕陽餘暉,永遠是吸引人的自然美景。
保護神「三多」有許多的傳說和故事,都和玉龍雪山有關。
納西話稱玉龍雪山為「五魯」。「五魯」的意思是「銀色的石頭」。
由於玉龍雪山鮮明的立體氣候,使其生態種類齊備,層層林海密布著雲南松、紅杉等,為我國大西南的著名林區。
第10集虎跳峽
位於麗江城北55公里處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間的虎跳峽,全長17公里,分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峽內有18處險灘,錯落排列,三個大跌水,從江灘到兩岸雪峰相對高差3900多米,落差達210米,江面最窄處不到30米,蘊藏著巨大的水能資源,是世界上集深、險、奇、秀為一體的大峽谷。
人們所稱的上虎跳石,是進入峽中遇到的第一個江中巨石,如砥柱般直臥中流,把激流劈為兩股,往中虎跳直瀉而去。
核桃園,這個富有詩意的地方,是中虎跳往下虎跳間一塊富庶的坡地。分散的農舍,點綴在山坡的梯田中,散發著濃濃的田園氣息,人們世代居住在這裡,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在下虎跳,金沙江水流到這裡,變得比較溫和平靜。但兩旁的峭壁依然陡直,深遂壯麗的峽谷中,古道蒼茫,不知已流淌多少年歲月。下虎跳東岸的大具壩是個富庶的平壩,居民以農牧業為主,至今在公路和山坡上還保有石棺墓的遺址,人們還保存了石棺墓中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
第11集白沙古鎮
白沙鄉位於麗江古城,北方8公里處的玉龍雪山腳下。這裡是納西族進入麗江盆地後的最早定居點。
隋末唐初,納西族的尤古年部落,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基礎。
白沙至今仍存有明清期的古建築群,極具特色,琉璃殿、大寶積宮與大定閣是這裡有名的宗教建築。
這些明代的宗教建築,在樑柱、檐檻、格扇、天花、藻井上,都使用浮雕、透雕的手法,各類雕飾圖案、造型精美、神態各異。三座寺廟都有明代壁畫留存至今,由壁畫的題材與內容中,反映出佛、道教融合的多元文化特點。
明清時,由於馬幫的興起,白沙銅器,品類繁多,做工精巧,這些產品除了在白沙本地販賣,也有遠銷到昆明、四川、西藏等地。
束河也是滇西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幾百年來吸納了無數的能工巧匠,因此束河也是麗江著名的皮革之鄉。幾百年來,束河居民大都以經商為主,亦商亦農,成為納西族最早從農耕文化進入商業文化的鄉村,但因大研鎮的崛起,束河從商業文化退回農耕文化,經歷了由繁榮走向衰落的過程。
白沙與束河是納西先民最早從這裡走下麗江壩,與現在的麗江古城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歷史發展脈絡。
第12集長江第一灣
長江的上游金沙江,在中國西南部向南走了二千五百公里後,到了滇西北的石鼓,卻突然來個急轉彎,在兩座雪山之間劈開一個口子,從此浩浩蕩蕩轉向東而去。這個灣從此便被稱作「長江第一灣」。
如今這一帶的江水,溫柔文靜,從側面看去,有如一彎藍色的新月,鑲嵌在萬山叢中,絲毫沒有透露出劈山造峽的偉大力量。水小時節,江中露出了大大小小的沙灘,沙灘上,就可以淘到沙金。有人說,《千字文》里的「金生麗水」指的就是這件事。
石鼓,的確有一個用石頭打製成的鼓,它已經有440年歷史。鼓的兩面都刻有文字,內容記述了木氏土司木公時代,為了擴大統治範圍而在北邊進行的兩次戰爭。納西族人,在這裡辛勤的勞作,昔日刀光劍影的戰場,被長江帶來的沃土所覆蓋,成為一畝畝的良田。
石鼓也是歷史上滇藏的重要通道,地靈人傑,過去許多納西文人墨客出身於此。
石鼓亭、鐵虹橋、紅軍紀念碑等古蹟,記載著石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純樸的民風、平沙、柳堤、名馳滇西北的農村集市,竹編、帽席、蘭花等許多地方性產業至今仍名聞於外。
第13集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座落在四面環山的廣闊壩子中,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
談「古城」得先談古城的「水」。
古城的水源於黑龍潭,黑龍潭的水又源於玉龍雪山冰雪融化後滲入地下的泉水,水質清澈、甘冽透明。古城在漫長的建設發展過程中,每一階段都是先引玉龍河水,再沿河起屋、規劃建設。湍急的玉龍河水來到了古城雙石橋後,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岔入鎮,再分成無數股支流流淌窄街小巷,小河穿梭鎮中時隱時現,成為古城人們每日生活作息、緊密相依的一部份。
河邊尚存明清兩代建造石橋的斑駁古貌,沿岸垂柳拂水,如絲如帳。泉水甚至穿牆入院,形成水上有屋,院中有水,當你來到這個小鎮時,彷佛回到那久遠的年代裡。
1997年,麗江古城以其豐富多采的人文景觀、自然環境、神秘古老的東巴文化和傳統的納西族生活習俗,被聯合國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受到保護。它不僅是中國,而且也是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並且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世界文化遺產」稱號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城市。
第14集 納西民居
歷史上納西族夾處在漢、藏、白族之間,在與各民族的交往中,不斷的相容並蓄與融合。特別是在明代以後,全面接受中原文化的薰陶,在與其它民族工匠的交流、互動中,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套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建築文化。
麗江古城的納西民居,基本上是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有江南水鄉引水入戶,活水繞屋的風情。民居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多院等型式,房屋因地勢高低而建,庭院裡可以種果木,廊檐下能栽花草。納西民居六合門上,精雕細刻的四時花木、水禽鳥獸非常生動。寬敞的廈子是家人平日活動的場所。
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與社會發展水平的限制,在一些山區的納西族地區,仍有因地制宜,採用不同建築材料與型式的民居,例如:花衣的「木楞房」,屋頂覆蓋的是陶瓦或木板,而在塔城的木楞房屋頂覆蓋的則換成了葉岩石片,體現了納西族建築文化的多樣性。
第15集 百戶人家一石頭
寶山石頭城的位置,在麗江古城東北方向110公里處。它外圍有高大的群山環繞,它有金沙江做護城河!它有城牆將四周圍起來。
「百戶人家一石頭」的寶山石頭城內居住的百戶人家,全是納西族。因為古城就岩建成,居民充分利用石頭的特性,形成寶山石頭城所特有的建築風格。柱磉、石床、石枕、石桌、石灶、石臼、豬槽、水缸等等,都是一鑿一鑽打造而成,特有的「石文化」,吸引了許多遠道而來的探訪者,對納西先民勇於克服環境、艱苦製作的過程讚嘆不已。
石頭城民風純樸,實踐了理想的農村生活樣式,居民生活上親如一戶,親勝一戶。城中路上的石階,全都一錘一鏨鑿打而成,隨地勢而升降。這些石階路,人走、豬拱、馬踏,千百年到今天,仍是原貌。穿行在這些曲折狹窄的巷道間,兩旁民居里,隨時傳出屋內作息的聲響。
有些人家在古老的石臼腳碓上加工糧食,這些單調的聲響,讓人感到舒緩而踏實。
在古色古香的紡車上紡線、在陳舊的機架上織布,是這些老年婦女常做的事。
所有房屋都隨斜坡地勢而構築。按三層布局,人畜分層。上兩層住人,下一層畜養。家家朝陽,戶戶清風。根據史料上的考據,石頭城的形成,從元朝至今已有800年的歷史。
歷史上忽必烈進攻大理國所謂的革囊渡江就是在這裡太子關以外的江邊發生的。
第16集 寶山梯田文化
來到寶山石頭城,最令人映射深刻的,就數那翠綠綠的梯田景觀了。這裡的梯田,全都可以自流灌溉,種稻種麥,一年兩熟。別具一格的是他們的灌溉,不少田塊有明溝暗渠兩套系統,在構砌梯田時,就把暗渠埋在田中土層下面。這種設定,可以減少奪肥現象,還可隨意安排種植。
關於古老的東巴圖畫象形文字的使用,過去除了大量用來寫經書以外,也曾多方面套用於日常生活里。在寶山石頭城,人們發現了幾塊記載田地灌溉用水界限的磚。
寶山建工希望國小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國小,它建在石頭城南門外約百多米處,這裡也是石頭城與外界保持連繫的地方。
石頭城寶山中學的學生們,在學校學習生活中,同儕間的貢獻與分享,另人敬佩。
在告別公元2000年的最後一天,居民們熱烈的慶祝通電典禮,迎接新世紀的到來。
第17集東巴文化
東巴文化是以納西族的原始宗教一東巴教為存在的形式,以東巴文化祭祀儀式為載體。凝結著納西族遠古社會的自然知識、藝術、思想觀念的一種古老精神文明。
一直到百年以前,納西族獨有的「東巴文化」仍然是納西族人生活中的主體文化。因此,東巴文化不僅是研究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珍貴資料,同時,東巴文化在世界人類文化史上將占有一定的地位。
東巴是納西歷史文化的傳承者,東巴一般世襲相傳,亦有投師學藝而成。大凡民間,起房蓋屋,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逢年過節,即受邀主持各種儀式,收取相應報酬,平時在家從事農牧勞動。
第18集 圖畫象形文字
納西族的東巴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圖畫性,每一個東巴文字幾乎都是從圖畫性的象形為基礎的。古文字學家用分析中國古代漢字造字法的《六書》來分析東巴文,仍然適用。
東巴文最多的字就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東巴文雖然是東巴教專用的文字,在古代也使用於民間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如用於山界界碑,土地界石,交易中的地契、房契、記賬、記事、等等。
歷史上每一個東巴都要在學習和傳承的過程中,按老經典傳抄一套自己使用的經書,傳給後代東巴。過去,每個納西族村寨都有幾位甚至多則幾十位東巴,他們都有自己使用的一套東巴經書。
東巴文的學術文化價值,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肯定和重視,但是東巴文字的起源問題,至今仍是一個爭論的問題。
第19集老君山
老君山是雲嶺山脈的主峰,海拔4,247米,被稱為「滇省眾山之祖」。
老君山景區內數十個高山冰蝕湖,如翠玉撒于山間,被稱之為「九十九龍潭」。這裡大大小小龍潭的水都非常清澈,永遠和天空一樣碧藍,甚至天空被雲彩遮住的時候,龍潭還是藍的。
老君山由於地形和氣候的複雜多樣,這裡成了南北植物交界過渡的地帶,無論是陽坡或陰坡面,都有豐富的種子植物和微形木本植物,其中也有地球上瀕臨絕種的孑遺植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黎明片區是以高山丹霞地貌為主要特色,這裡的紅色岩體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懸崖、險峰、溶洞和奇形怪狀的石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千龜山。
親身進入這些生物與人文多樣性的原始自然環境,除了感受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更能體會生活在這裡的少數民族,與大自然相處的淡然與無爭。
第20集 人與自然
納西族的自然觀被古老的圖畫文字記載,最終形成了一部神聖的經典《署古》。
《署古》告訴人們人類要有限制的去向自然神索取所需要的生產生活資源,而自然神也有責任給人類年歲、健康和長壽,提供人類能夠生存下來的生產生活資源,就這樣人與自然達成了共識,條約還規定了人們必須每年一次祭祀並回報自然神的恩賜。
生活在麗江壩子的納西族人,很早就體認到人的生存智慧,和取用自然的方式,必需符合自然的潛在規律。
他們相信只要有泉水源的地方就有署神靈。在東巴教里,署神管天管地,萬事都由署神主宰,人類一切都是署神賜予的。
在納西族的文化傳統中「水文化」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城人利用城內湧泉,規劃修建的許多座「三眼井」,是納西族人民,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典範傑作。三個眼井的用法都立有規矩,千百年來,人們在這裡汲水、洗菜、洗衣服,人人自覺遵守與維護這些道德準則。
走過麗江納西族這片大地,似乎一再透露出「人與自然」之間,尋求平衡的一種訊息。
第21集 納西殉情
在遙遠的中國雲南西北部,玉龍雪山下的麗江,有過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段「悲壯悽美」、「驚世駭俗」的情殤歷史。
在那長達二個世紀的歲月長河裡,在那特殊的歷史環境與文化背景中,曾有過許多無以數計的「殉情」悲劇。傳統上納西族的男女婚姻是自由的,但隨著漢文化的深入,尤其是清代「改土歸流」以後,在封建倫理觀念支配下,男女婚姻得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而自由婚姻的遺風猶存,表現為婚前允許自由談戀愛,婚姻則由父母包辦。結果有情人終不能成為眷屬,造成了尖銳的感情矛盾。於是為了追求婚姻自主,為了理想的愛情,有的青年男女以死相抗,表示了與這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誓不兩立,殉情悲劇因此發生。
聖潔的玉龍雪山,晝夜奔流的金沙江水,留下了這些「不自由,毋寧死」的男女青年的身影,留下了震撼人心的一曲愛情的千古絕唱。
第22集 民族的融合
滇西北美麗的瀘沽湖畔,母系大家庭、走婚、成年禮、木楞房,一樁樁、一件件都給外地人以新奇、神秘、美好、和諧的感覺。
永寧壩子的摩梭人家,是以母系家庭及走婚為特點的母系制為主,同時也有行娶妻婚嫁的父系家庭,不過數量沒有母系家庭多。
白水台不僅是一個風光秀麗的地方,也是納西文化的發祥地。
香格里拉縣,位於雲南迪慶州,與四川、西藏交界,自古以來就是雲南西藏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這裡的藏族人民熱情開朗、豪爽奔放。藏族民歌抑揚頓挫,合轍貼韻,悅耳動聽,唱時還伴以各種舞蹈,其中踢踏舞,鍋莊舞、弦子舞最為廣泛流傳。
噶丹松贊林寺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位居迪慶地區24個喇嘛寺院之首,是川滇一帶的黃教中心。
在塔城農村,流傳著許多民間歌舞,這些民間歌舞繼承了納西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藏文化的內容,形成了具有納西、藏交融特色的區域文化。
在永寧、在香格里拉、在塔城,納、藏兩個兄弟民族之間的交往與融合,無論在宗教上、在文化、風俗、服飾上,從古至今,都仍然不斷的、持續的進行著。
第23集 文化的傳承
由於老東巴們的凋零、母語的流失、旅遊產業的迅速發展,讓東巴文化趨向產業化,這些世界上少數民族通常必須面對的現代化衝擊,也是今日納西族要面對的嚴肅課題。
東巴文只有1300多個字形,但卻由它寫下了2萬多卷的東巴經書。過去多年來,這些東巴經書的釋讀,都由一些老東巴們在進行著。這些逐漸凋零的老東巴們,支撐著各種東巴文化的延續與傳承工作。
金山鄉的三元村的「東巴傳承班」,每周聚會一次,學習的課程從東巴經書的識讀、誦唱、到東巴舞蹈、法器、飾物等等祭祀儀規。而在麗江許多國小的技藝課程上,早已實施雙語教學。他們利用每周的興趣課學習東巴文的字、詞、句,以及東巴舞蹈的基本姿勢、動作。
在麗江西北邊塔城鄉的曙明村,是個寧靜的、與世無爭的原始東巴文化生態村。曙明村是麗江西部地區,納西東巴文化保存較完整的地方之一。
第24集 納西映象
走在納西這片大地,特別是在村野、田間的早上,我們不時會因為那些勤勞、能幹的身影而停下腳步 ,我們忍不住好奇的想知道:在納西婦女們瘦小的身上,在每片「披星戴月」的肩膀上,可以承載多少的松毛?
1999年以來,我們的足跡走過許多麗江納西族人生長、聚集的地方。每當駐足下來,靜下心來,我們會自問:你在找什麼?風景的範圍沒有定義,風景的美麗也因人而異。每趟回來總覺得還有些鏡頭給遺漏了,每次去了,總覺得又是一次全新的體驗。因此,不必頓足,也不需遺憾,浩瀚的大地,必將以純真的容顏,等待著每一個人。
外景工作三年半來,這裡人們的生活更迭,人文、環境的變遷,卻也點滴在心頭。而發展過程中,不斷淡薄的傳統,文化傳承的速度遠遠不及經濟產業發展的速度。這,是否也是另一種「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