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印度電影《流浪者》早在“文革”以前就已進入中國。《流浪者》和其主題曲“拉茲之歌",在中國最轟動的時期是在70年代末,那是在一代人遭受了苦難經歷之後。 納爾吉司.杜特正是片中“麗達”扮演者。
納爾吉司原名法吉瑪·卡尼茲,公元1929年生在印度加爾各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母親是印度著名的演唱家和電影演員。1934年,5歲的法吉瑪在由她母親主演的影片《尋求真理》中飾演了一個兒童。小法吉瑪的一雙明眸透出思索的眼神,柔弱纖小的身體裹著雪白的印度紗麗,顯得格外純潔和可愛。為此,她起了藝名“納爾吉司”(印地文“水仙花”的意思)。此後,剛滿15歲的納爾吉司即在影片《命運》中擔任了主角。她那優雅的氣質、富有生活實感的藝術風格,使她很快成為了印度影壇上富有特殊魅力的傑出演員。
演藝生涯
從1948年起,納爾吉司開始和男演員拉茲·卡普爾合作拍片。在長達8年的合作中,他們一起拍攝了近20部影片。他們共同拍片時,不僅各自的表演盡善盡美,達到“爐火純青”的水平,而且能相互激發對方的藝術才能。《流浪者》是他們倆主演的第三部影片。納爾吉司在影片中以抒情演員的細膩手法把麗達悲歡離合的經歷和內在情感的深刻變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銀幕上的合作,使他們相互間產生了很深的感情,但由於印度的封建門第觀念,拉茲的父親不願兒子娶一個女演員,致使拉茲和納爾吉司未能結為眷屬。
娜爾吉絲的戲路很寬,不論扮演喜劇角色還是悲劇人物,她都能賦予角色以鮮明的性格。1957年在拍攝《印度母親》中,娜爾吉絲所塑造的印度母親拉塔,滲透著印度勞動婦女特有的勤勞、善良的正直品德以及經得起折磨、痛苦的堅韌氣質。因而在印度電影節和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被評為最佳女演員。
在攝製《印度母親》過程中,曾發生過這樣的一支插曲:影片中有一場描寫拉塔和她兒子被仇人縱火燒著茅草屋的情景。拍這場景時,娜爾吉絲不慎身上著了火,幸而扮演她兒子的 演員蘇里爾·達特奮不顧身地將她從火海救出。蘇里爾是當時影壇的一名新手,他刻苦鑽研表演技巧,虛心向知名演員求教,演技得到迅速提高。在拍攝《印度母親》他飾演拉塔兒子逃跑幕時,腳踝關節不慎脫臼,但仍忍痛堅持到那組鏡頭拍攝完畢才休息。娜爾吉絲被蘇里爾捨身救人的精神和藝術嚴謹的態度所感動,產生愛慕之情。拍片結束不久,他們就結婚。婚後,娜爾吉絲從銀幕消失,她轉而全力支持丈夫蘇里爾從事電影事業。此外,她還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發展殘廢兒童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上。娜爾吉絲孟買創辦所能兒童學校,招收40名被般學校拒門智慧型遲鈍兒童入學。同時,她還擔任孟買殘廢兒童協主席等職。
1967年,在息影10年後,娜爾吉絲復出,擔任影片《白晝黑夜》主角。為把握人物形象她到一所神經病院去體驗生活。那裡,娜爾吉絲看見一個女孩朝她走來,極力想靠近她並向她說了些什麼。但看管人員不許女孩靠近娜爾吉絲,很快她將拖走。,娜爾吉絲從醫生那裡知道原委:兩年前,那個女孩子曾在街上向娜爾吉絲行乞討,並意外地從她們那裡得到愛不釋手的禮物,女孩因此竟高興得瘋了起來,以至喪失記憶力。這次她與娜爾吉絲再次相見,一下子又恢復了意識,產生了娜爾吉絲認識她,來看望她感覺。娜爾吉絲聽了醫生敘述,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她同情和愛憐這些被生活所拋棄的不幸者。後來,她把這些感受細緻入微地再現於影片《白晝黑夜》中。在這部影片裡,娜爾吉絲演技更加純熟精湛,影評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這是她藝術上的新高峰。娜爾吉絲又一次在印度電影節上贏得最佳女演員的桂冠,並獲得了印度電影界的最榮譽——烏爾瓦西金像獎。
演藝特點
在30餘年的電影藝術生涯中,納爾吉司拍攝了近百部風格迥異的影片,在這些影片中她不以光艷照人取悅觀眾,而是以真實、自然、清新、含蓄的獨特表演風格打動人心。她在一篇回憶錄中寫道:“我認為演員必須洞察現實生活的真諦。當我扮演醫生時,我首先了解醫生如何使用聽診器,醫生和病人講話的口吻,怎樣動手術……等。不幸的是,一些演員只顧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扮演農村姑娘卻描著眉毛,卷著高高的頭髮,指甲留得又細又長,還染上顏色。這是與所扮演的角色完全不相符的。表演藝術家應該盡力去再現生活的真實。”
由於在電影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所作的貢獻,納爾吉司於1980年4月當選為印度聯邦院議員。不幸此後不久她就患了胰腺癌,並且終因醫治無效,於公元1981年離別了人間。按照納爾吉司生前的遺願,死後把她埋葬在母親身旁,因為她一生所取得的成就都和她母親息息相關。1993年印度為她發行了紀念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