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浪村

納浪村是卓尼縣納浪鄉鄉政府所在行政村,位於洮河南岸,岷合二級公路穿村而而過。

村情概況

納浪村為藏語地名(青石山神山下面的寨子),因村子由大族和小族兩個自然村組成,故洮河北岸的民眾又稱納浪族。

建制沿革

納浪村古時為宕昌國納浪寨,明初歸附卓尼楊土司後成為土司納麻那旗的中心,解放後逐步成為納浪鄉鄉政府所在地。

行政區劃

納浪村屬於行政村,由大族和小族兩個自然村組成,分為一、二、三三個村民小組。

區域構成

納浪村由三部分構成:村落、山溝和河川地

村落由大小族兩個自然村組成:大族坐落於溝口東側台地,小族坐落於溝口西側台地,中間相隔納浪河。

山溝由納浪溝和沙蓋溝(藏語雄鷹)組成,是牧業、林業和旅遊業的主要基地;

川地由下川、上川、若龍川和沙蓋川組成,川地土壤以肥沃的黑壚土為主,靠近洮河水源便利,適合當歸、黃芪等中藥材和雜交油菜、 蠶豆、小麥等農作物的種植,是本村農業的集中區和精華區。

地理位置

納浪村位於卓尼縣東南部納浪鄉中心的洮河南岸河谷地,西起大壩川,東至石界子,南抵大峪溝桑布溝,北臨洮河綿延6公里。

氣候特徵

村子所在的洮河河谷區域內為溫帶半濕潤氣候,納浪溝所在的區域為高寒濕潤氣候。

植物資源

納浪村海拔從河川地的2450米到山溝山樑3600米,囊括了農田、灌木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和高山草甸等植被類型,動植物種類極為豐富。納浪溝豐富的森林資源為本村提供大量的木材、毛竹,支持房屋建設,經濟外匯和燒柴;林間盛產烏龍頭、蕨菜、鹿角菜、狼肚、野蘑菇等具有開發前景的山珍野味和貝母、桃兒七、野黨參等各種中藥材。

動物資源

納浪溝寬闊森林草甸和高山草甸成為本地區畜牧業基地。有優良畜種的氂牛、犏牛、藏羊、山羊、綿羊、黃牛等,生產出大量優良的酥油、肉和皮毛等畜產品。森林和草甸間生存著多種野生兩棲、爬行、哺乳類動物以及馬雞、磐羊、麝、梅花鹿等國家保護的珍禽異獸。山溝納浪河是該段洮河魚的重要產卵區。

礦藏資源

納浪村水力資源極為豐富,依託洮河和納浪河,可以更好的發展水電、灌溉和養殖。

人口民族

納浪村20世紀初期為純覺乃藏族村落,現今藏漢混居,納浪村總人口1300人左右,藏族占總人口的30%,藏族由全、楊、梁三大姓氏組成。

發展產業

納浪村主要產業為勞務輸出,其次是農業和財政供養,最後是牧業和服務業,最近幾年旅遊業和商業也逐步發展起來。

歷史文化

民族文化

納浪婚俗 納浪婚俗

納浪村藏族自稱“番子”,漢人稱其為“西番”或“三格毛”,傳統語言為藏語方言“番話”,為拉薩貴族後裔,保持著特有的拉薩古藏族的貴族傳統;信奉藏傳佛教格魯派和苯苯(苯教),有傳承久遠藏傳佛教格魯派靜修院一座,佛堂、白塔屹立村寨,每個藏族家族都有自己的經堂(苯教、格魯派),每當初一與十五,村寨桑煙裊裊,煙香陣陣。

納浪村藏族有傳統特有的覺乃藏族婚禮,華貴的服飾配飾和複雜的婚禮儀式,還有婚禮與祭祀的祝詞“善巴”、舞蹈“阿佳”傳承著古老的歷史;覺乃藏族有羌、氐、吐谷渾以及鮮卑等古代少數民族的融合,在納浪藏族中更為明顯。有白石崇拜的習俗,在房頂四角鑲嵌柱狀白色石頭,相傳有有辟邪之用;崇尚黑色,早時婦女不分年齡喜著黑色覺乃藏族腐蝕。這裡有獨特的“火葬”(貴族喪葬,其他地區只有活佛才有如此待遇)儀式,熟骨撒入洮河,回歸自然。

納浪百年土樓 納浪百年土樓

納浪藏族喜歡居住在土木結構的苫子房、傳統平方、四合院土樓,樓房人居住在一層,二樓為庫房。近年來由於小康村的建設,傳統房屋格局被打破,人們修起了新型的二層小洋樓和新型磚瓦房,傳統房屋只留下少量的一部分。

傳統節日

納浪村為藏漢文化的過渡帶和雜居區,傳統節日囊括了藏漢習俗。春節、賽馬會、元宵節、清明節(藏族不過)、插箭節、坐錄然(娘乃節)、中秋節、小年(藏族晚漢族一天)。

神山聖水

納浪村受到苯教萬物有靈思想的影響,神山聖水遍布,藏人又崇尚數字三,故形成三座神山、三眼神泉和三個天池,納浪村人每年都要各種形式的祭拜祈福活動。

地方特產

蕨菜、烏龍頭、鹿角菜、松花蜜、白梨、早酥梨、岷歸、野黨參等

風景名勝

納浪溝,以納浪河漂流,神泉天池祭祀,神山朝拜和避暑度假為主。

黨納蓋林以避暑休閒、懸崖攀登出名。

著名人物

納浪格西·阿旺丹巴(1895—1974),安多卓尼納浪村人,出生於納浪村小族梁氏家族。在拉薩正月傳昭大法會上,以優異的成績榮獲拉仁巴格西學位,受到三大寺僧眾的崇敬,故稱“阿熱格西仁寶欽”。受到十三世達賴喇嘛·圖丹加措的特別嘉獎。被麥扎倉赤欽活佛·達巴仁寶欽、喳阿活佛·外賽仁寶欽尊為上師,教授顯密諸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