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來源
紅龍纏柱源自清康熙年間,五節龍身代表五經魁首,龍身長九米,闔意“九五之尊”!十八個竹圈紮成龍珠代表少林功夫中 的十八羅漢,龍珠合體即寓意文武雙全!也象徵廟前片區客家人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烈烈家風!明清時期,科舉分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取士,每經第一名稱經魁,又稱魁首。同時取得各經第一名的人被稱為五魁首。另相傳明成祖朱棣自恃才高,想顯露一下,就改名換姓參加科舉考試,沒想到發榜時才得了第五名,朱棣十分惱怒,主考官非常害怕得罪皇上,但金榜已出不能更改,於是就在榜上加上註解:“第五名為前四名之魁首。”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這便是連南地區紅龍纏柱五節龍身和十八個竹圈構成龍珠的寓意。
整套舞龍的過程配在以六件鑼鼓組成“蘇州鑼鼓”的神韻節奏擊樂中,音樂與舞步的結合,把紅龍的靈活、威武表演到極致。
連南地區紅龍纏柱是中華客家民俗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已在2015年被評為龍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
舞蹈價值
紅龍纏柱是集武術.舞蹈於一體的藝術,有利於身心健康,增強體質,龍是一種吉祥物,也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會給百姓帶來無形的保佑和賜福。
舞龍要先練基本功,坐樁.弓步.套路.舞姿,還有打鑼,都要勤學苦練,下一番苦功。
在歷代舞龍的過程中,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培養了藝術人才,特別是在當代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共圓“中國夢”,必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
紅龍製作工藝
紅龍以生長3~5年的本地老竹為骨架,用上好的紅色宣紙或紅綢絲布包裹,工藝考究,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通體呈現紅色,象徵喜慶節日裡,紅龍降福,日子紅 紅火火,故稱紅龍。
歷史榮譽
1986年參加龍巖地區六縣山茶花節暨舞龍匯演.獲得二等獎。
2012年正月十四日特邀又參加連城縣“冠豸山客家民俗文化節”演出。
2014年被市.縣文聯推薦出席全國在蘇州舉辦的“全國山茶花節暨舞龍比賽”。
2017年4月15日"福建省全民健身運動會舞龍公開賽暨第13屆全國運動會舞龍項目福建選拔賽"上,在13名來自廟前鎮廟前村、平均年齡超過45歲的江氏農民舞龍運動員精彩演繹的“紅龍纏柱”表演後奪得此次比賽傳統套路一等獎殊榮!
2017年4月15日,在廈門集美大學參加第13屆全國運動會舞龍項目福建選拔賽中,廟前江氏“紅龍纏柱”舞龍隊榮獲傳統套路一等獎
這個在連南當地流傳了數白年、極具特色的客家傳統民俗舞龍活動,獲得了專家評審、廣大網民的高度認可,這也是連城客家民俗傳統舞龍項目首次登上全國大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