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紅鳶是比較典型的鳶,身長60-66厘米,翼展145-165厘米,雌鳥體重950-1300克,雄鳥體重750-1050克,壽命26年。頭部具有白色的縱條紋和紅棕色的羽毛,有紅色的喙,魚鱗狀的羽毛疊成漂亮的翅膀,常成群作低空飛行。尋找獵物時,局部彎曲翅膀,尾部像船舵般經常使身體保持傾斜。狹長的翅膀展開以後有一定的角度。尾巴分叉呈鋸齒狀。從下面看,紅鳶的翅膀下有一個白色的“手”。胸部和腹部有紅褐色斑塊和黑色細條紋。嘴、眼睛周圍和腿根部是黃色;虹膜琥珀色;視力是人類的近8倍。
棲息環境
紅鳶喜歡開放的森林,林地,草地附近地區的小樹林,農田,濕地,規模有限的森林邊緣,連綿的鄉村,竹林,尤其是山區,也出現於平原,只要這些林地里有大樹可以支持築巢。紅鳶在歐洲看不到。
紅鳶的飛行方式是鳶類最普遍的方式,在低地的山坡上節奏緩慢,翅膀不知疲倦的在空中劃出各種軌跡,長尾巴作為它的方向舵使飛行這得輕鬆容易。飛行是根據氣候變化,選擇在明朗的天空飛行,陰天和雨天在樹上棲息。
生活習性
在冬天,南部的紅鳶飛往地中海北部,甚至遷移到非洲食物豐富地區。遷移的隊伍和鳥群可高達100隻以上。休息時通常單獨或成對的棲息。紅鳶最喜歡在開闊的水域上獲漁,低空盤鏇飛行。有時候在空中很平靜,翅膀一動不動,看到下方的獵物如果是屍體,它會變成慢慢降落在附近。但是,如果看到活的獵物,會突然下潛,腳落地前用爪抓住獵物。經常在飛行中吞食獵物。
紅鳶是雜食鳥類,表現出極大的靈活性以適應當地的條件。出於需要,它們會專注於捕捉地面的老鼠,蜥蜴,青蛙,甲蟲和蚯蚓。最喜歡的菜餚是螻蛄。其飲食的50%左右是無脊椎動物。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爾巴尼亞、安道爾、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法國、德國、直布羅陀、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義大利、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荷蘭、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 - 漂鳥)、瑞典、瑞士、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
可能滅絕:阿爾及利亞、埃及、希臘、突尼西亞。
區域性滅絕:維德角。
旅鳥:亞美尼亞、孟加拉國、賽普勒斯、愛沙尼亞、芬蘭、喬治亞、冰島、印度、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約旦、黎巴嫩、利比亞、馬爾他、茅利塔尼亞、尼泊爾、挪威、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來源不明:聖馬利諾。
繁殖方式
交配期在3月底前或4月初,雌雄共同飛往巢區,通常選擇和草原接壤的林地。有時兩個夥伴抱住對方鏇轉,再打開翅膀追逐。夫妻共同搭建設一個杯形的新巢,有時也重新使用一些往年或烏鴉的舊巢。巢通常建在樹上,離地面12-15米的高度。巢可能非常大,用短樹枝幹構築,內部襯乾燥的草和羽毛。平均每巢產4枚白色光澤的卵,上有紅色或紫色斑點。孵化由雌鳥擔綱,雄鳥偶爾更換很短的時間。孵化需31-32天,最多38天。
雛鳥具奶油色的頭,背部淺棕色,下體乳白色。28天后,羽毛長成。父母餵養45到46天時,小鳥開始起飛,48至50天離巢。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分布 | |
1 | 紅鳶維德角亞種 | Milvus milvus fasciicauda | 維德角群島 |
2 | 紅鳶指名亞種 | Milvus milvus milvus | 瑞典東部、烏克蘭、歐洲中南部、地中海盆地、威爾斯、高加索和加那利群島。 |
種群現狀
這個物種的分布主要局限於歐洲。而在東歐和東南亞,俄羅斯西部地區也有,但數量很少。該物種的主要威脅來自人類的迫害,狩獵,中毒和棲息地改造。較小程度的傷害是碰撞和電源線觸電,殺蟲劑污染所致的不孕症。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