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領巾水庫

紅領巾水庫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縣班莊鎮,抗日山西側。

往事記憶

紅領巾水庫的發起人叫丁芝秀。老人深情回憶了當年援建紅領巾水庫前前後後的事,一段塵封近50年的往事緩緩開啟。

捐款修水庫拍過電影

當與丁芝秀老人取得聯繫時,她清晰的思路立刻把我們帶入了50年前的往事。據她介紹,1957年的時候,她擔任雨花台區中心國小的大隊輔導員,同時還兼當年“盧志英中隊”的班主任。
在那個崇尚與民眾打成一片的年代,丁芝秀希望找到一種能將少先隊員勞動和祖國建設結合起來的方法,並以此來激發少先隊員的愛國熱情,於是丁芝秀先是發動自己班級的學生,帶動全校22箇中隊開展“我們也來支援四十條”的活動,用少先隊集體勞動收入的一部分錢集中上繳,在最有意義或者最需要的地方修建紅領巾水閘和水庫。當時,丁芝秀還是團省委的委員,她將自己的想法匯報給團省委的時候,得到了當時團省委書記的大力支持,於是就有了後來的449名少先隊員向全省少先隊員發出倡議,在江蘇省贛榆縣修建“紅領巾水庫”。
讓丁芝秀老人感到自豪的是,這件事情還上了電影。五十年代末在放電影之前,都要放映“簡明新聞”。“我們倡議建設紅領巾水庫的事情,在放電影前作為片頭播映了。”丁芝秀老人告訴記者。

小學生攢錢

故事讓人感動
談及當年小學生攢錢援建紅領巾水庫的事,丁芝秀的記憶很詳細。“孩子們勞動的細節至今還感染著我,現在的人們要從中受啟發。”丁芝秀老人介紹,孩子們有的是靠收集廢報紙、牙膏袋賣給收購站攢幾分錢;有的挖樹根,到紫金山挖草藥換錢;還有的給菜站剝毛豆。“經常一下課就看到學生在剝毛豆,問了才知道原來是靠這個掙錢,支持農業建設。”
老人介紹,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學生,除了學習語、數、外、音、體、美,還有很多課外活動。像她所在的雨花台區第一中心國小就有10畝地的紅領巾農場,學校還專門請老農來指導學生如何種地。而這些既鍛鍊了他們動手勞動的能力,又把勞動所得捐獻給需要幫助的人,需要支持的地方。

紅領巾水庫

紅領巾水庫地處行唐縣中部乾旱丘陵區,由於水庫流域面積小,地質結構複雜且大壩滲漏嚴重,建成後經常出現乾庫現象,2002年至今,水庫連續八年滴水未存。水庫無水,殃及下游。下游曲河兩岸陽關、玉亭等30餘個村莊地下水位連年下降,人畜飲水都很困難,生態環境、農村發展也受到嚴重影響。

永定縣紅領巾水庫

永定縣紅領巾水庫坐落於永定縣虎崗鄉,是福建省全體少年兒童集資,政府作部分補助和當地民眾投工興建的。紅領巾水庫於1958年9月開始動工,1959年底建成。水庫集水面積6平方公里,大壩高27.7米,蓄水52萬立方米,設計灌溉4800畝。1972年灌溉面積達2664畝,1987年實灌1680畝。水庫總投資56.7萬元,除少先隊員集資10.63萬元外,政府補助33.3萬元,其餘為縣、鄉自籌。

石家莊轄區內水庫及周邊

水庫一般的解釋為“攔洪蓄水和調節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築物,可以利用來灌溉、發電、防洪和養魚。”它是指在山溝或河流的狹口處建造攔河壩形成的人工湖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