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街
地位意義
遵義市紅軍街是馳名中外的遵義會議會址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遵義會議會址毗鄰,與風景秀麗的遵義公園僅一牆之隔。,,全部為商業用房,可使用營業房176間。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恬靜舒適,是遵義市委、市政府打造的紅色旅遊精品工程。
遵義市紅軍街遵義會議會址、遵義會議陳列館、紅軍街、穿城而過的湘江河和紅軍山烈士陵園等景點,共同構成遵義紅色旅遊的一條主線。
紅軍街,是近年來遵義市憑藉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優勢,精心打造的“中國紅色旅遊第一街”,開街三年來,這裡先後推出與長征有關的系列展覽和陳列,增添了諸多紅色元素,豐富了紅色文化的內涵。
具體情況
從遵義會議會址所在的楊柳街向右拐,第一眼看見的是一座高大牌樓,上有張愛萍將軍題寫的“紅軍街”三個蒼勁灑脫的大字。跨過牌樓,放眼望去,兩旁是錯落有致的仿古小樓,木欄青瓦,雕花門窗,古色古香,體現出黔北民居特有的建築風格。街心一律青石板鋪地,更顯滄桑古樸,幽清整潔。沿街燈箱上的畫面,均是紅軍長征途經地方的照片。無數串精緻的紅燈籠,從家家戶戶的屋檐垂掛下來,匯成了一條紅色的河流。
這不僅是一條簡單的步行街,更是典型的融觀光、休閒、餐飲、娛樂、購物於一體的商業文化一條街。據說,許多“老字號”店鋪,紅軍時期就已在此經營,至今仍生意興隆,也不乏有新興的企業(如嶸晨酒業)。在這裡,貴州和遵義當地的名優土特產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最有名氣的貴州茅台酒、湄潭茶、蠟染布,都在此設定專賣店、專櫃。
被譽為“遵義第一風味小吃”的豆花面,門面就開在紅軍街的街口,據說這家豆花面最純正,最地道,吃後也最令人回味。天麻、杜仲、金銀花、野山參這些遵義產的中藥材,都有店面銷售。另外,四川、重慶、雲南的特產、小吃,也能在此找到它們的身影。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都可以在這裡挑選一份自己滿意的紀念品。
遵義住址
遵義會議期間秦邦憲住址位於遵義市老城楊柳街遵義會址後門處。如下所示
“遵義會議”期間秦邦憲(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的住處,當時秦邦憲(博古)住一樓,李德住二樓,陪同二人的有翻譯伍修權、王智濤以及警衛員黃英夫等人。
這裡原是國民黨黔軍第二十五軍第七師副師長侯之圭(侯小白)的私宅,修建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期,為木結構的前後兩進、四榀三間、上下兩層的走馬轉角樓。前進仿西式風格裝修,頗具當年盛極一時的中西合璧建築特點,後進為石灰粉牆、小青瓦、懸山頂,富有典型的黔北民居建築特點。
整幢建築占地704.04平方米,建築面積 541平方米。遵義會議期間,李德(奧托·布勞恩)住前樓二樓通間,秦邦憲(博古)往後樓一樓北側一間。
哈爾濱紅軍街
基本概述
紅軍街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建於清光緒24年(1898年),原名車站街,霍爾瓦特大街,它北起哈爾濱火車站廣場,南至馬家溝中山橋,全長1 266米。該街與大直街在博物館廣場交匯,構成市中心大十字交通要道,是哈爾濱中心區的中心。1949年,為紀念蘇聯紅軍解放全東北而改稱為紅軍街。
歷史發展
民國時期的中東鐵路工程局先遣隊落腳在香坊的田家燒鍋,而工程局機關大批人馬是後來乘船拋錨在今小九站。他們用馬車拉運器材與築路材料往返於兩地之間,從現在的中央大街到秦家崗過馬家溝直達老哈爾濱(今香坊),來來往往的行人和車輛便踏壓出這條泥濘的土路。
後來隨著哈爾濱火車站和位於市中心的聖·尼古拉大教堂的落成,自然這條街便繁榮起來。他們圍繞博物館廣場(也稱喇嘛台廣場)規劃出放射性的交通道路格局,同時也在這個周邊大興土木,一座座俄式建築拔地而起,一片片鐵路住宅應運而生。
由於博物館廣場是全市的制高點,在這裡形成的街路和樓群又體現了歐洲傳統的城市規劃以教堂為中心的格局,在很長時間裡,紅軍街上的聖·尼古拉大教堂成為"東方莫斯科"的象徵。
景點介紹
莫斯科商場(現為 黑龍江省博物館 )
莫斯科商場是大街的最高處則,建於1906年,是反映新藝術運動思潮的建築。1922年改為東省文物研究會陳列館,現為黑龍江省博物館,位於紅軍街44號。
全館總占地面積12 645米,建築面積8 960平方米,其中陳列室面積為3 122平方米,館有藏品10萬餘件,其中岩石、礦物、土壤、動植物標本達7萬多件,此外還有大量的原始社會、遼、金、清時期的歷史文物,以及黑龍江流域的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赫哲等少數民族的文物,近現代史文物和資料,以及書法作品等萬餘件。
全館固定的基本陳列有《黑龍江古代歷史文物陳列》、《動物陳列》、《古生物陳列》、《鄧散木藝術陳列》,每年還有非固定的展覽多次。黑龍江省博物館現已成為展示龍江古老文明和近現代歷史的一個視窗,是國內外遊客到黑龍江參觀的必到地之一。
頤園街1號私邸(現為革命領袖視察黑龍江紀念館)
該私邸建於1909年,1923年落成,是一棟體現古典主義思潮的建築。其造型別致,布局合理有序,外觀氣勢宏偉,典雅豪華,外牆體輔以秋林斯巨型壁柱,孟沙式雙摺高屋頂,閣樓的老虎窗,檐口的內花烘托著整體建築。
院內配以花草樹木,水池花壇,圍牆為歐式鐵花欄桿,整個樓院融為一體,高雅別致,堪稱是世界建築精品。1950年2月27日,毛澤東主席率中國黨政代表團訪問蘇聯歸國途中,視察哈爾濱,曾住在此樓,現已開闢為"革命領袖視察黑龍江紀念館"。紀念館室內保持當年的原貌,陳列了毛澤東用過的板床、毯子、枕頭、書箱、書籍、辦公桌等及文物和圖片。
室內懸掛著毛澤東主席當年為松江省委的題詞:"學習"、"奮鬥"、"發展生產"、"不要沾染官僚主義作風"和"學習馬列主義"的複印件。一樓開闢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江澤民等三代領導人不同時期來我省視察時候的照片和文物等。目前該館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哈爾濱火車站老站舍(現為哈爾濱火車站)
該站位於紅軍街起點上的哈爾濱火車站老站舍建於1903年,1904年竣工。據記載,哈爾濱老火車站的設計是在俄國完成的。哈爾濱作為中東鐵路的重要樞紐,其站舍成為沙俄藉以炫耀其所謂進步文化及強大國力的手段,因而建築風格採用西歐及俄羅斯盛行的"新藝術"風格,也屬於埃爾諾貝建築風格。
其特點是在建築構造上普遍地採用鋼鐵、玻璃、混凝土結構。門窗的形式往往採用不規則的曲線,檐頭的處理常常採用斷續的形式,很強調垂直的劃分,女兒牆的形式也隨著檐頭的變化而斷開,多採用鋼鐵透空的花紋,形式輕巧多變。作為火車站建築,從功能上看,其布局嚴謹而合理,整個建築由五個大廳組成,各成一體又互相連線,既便於人流集散,又方便使用者工作。
從竣工到拆毀,該站舍運營了半個世紀仍不落伍,可見其設計初衷之超前。火車站其外型優美而舒展,大方而不笨拙,配以適度的廣場,其優雅的丰姿則盡在眼前。
火車站和中心廣場的聖·尼古拉教堂遙遙相望,互為對襯,紅軍街將兩個優美的建築連成為一條景觀軸線,二者同時便成了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1988年6月由鐵道部和省、市政府投資4 300萬元修建了新站舍,新火車站建築面積為42 122平方米,為對稱式建築,氣勢宏偉,有明顯的中西合璧風格。
加之配以8.5萬平方米的站前廣場,各式燈飾,四季變換的盆栽花壇及2 000平方米的草坪,使整個廣場顯得寬敞、大氣、美觀而新潮。周邊的高層建築雄偉壯觀,其間點綴著尖頂紅帽的歐式建築,這畫龍點睛之筆,使人能領略到進入神話般的現代化大都市的魅力和感覺。
聖尼古拉大教堂
聖尼古拉大教堂是一座由圓木壘成的典型的哥德式八面體木結構建築。 位於哈爾濱南崗區黑龍江省博物館廣場中心。俗稱喇嘛台,東北淪陷時期稱“中央大寺院”,以其規模宏偉,造型優美,建築精巧而聞名。
設計方案是在俄國彼得堡專為建築這座教堂舉辦的“設計競賽會”上選中的。設計者是俄國彼得堡建築專家鮑德列夫斯基,負責施工的是民用工程師阿克?列夫吉夫等。1899年10月13日舉行奠基,1900年春開工,動工興建,同年12月7日建成。總耗資20萬盧布。
該教堂平面為南北向希臘十字式,集中對稱布局,全部為原木架井幹式構成。主體部分,酷似一座東西走向的帳篷,其上方高高豎起一座不等邊六角形尖樓,樓頂有一圓頭形裝飾物,其上為十字架。在它北面有連為一體的鐘樓,樓頂與主體均為相平行的帳篷型,其上有3個圓頭形裝飾物,中間的稍高大些,圓頭頂部各有一枝十字架。
教堂第三部分為祭壇,是面膨大部分。屋頂均由六角形魚鱗鐵覆蓋,圓頭均由四邊形黑白相間鐵皮相錯覆蓋。圓頭的頸部有鋸齒形圓裝飾,這種裝飾具有典型俄羅斯風格。教堂四周有鐵柵欄,並種有樹木和草坪。 教堂內有精美的神像油畫。
其中有畢業於彼得堡高等美術學院的格魯申考創作的聖父、聖子、聖靈油畫,阿穆爾軍區官兵贈予的聖母瑪利亞油畫,有專程從俄國運來的聖?尼古拉大聖像,俄國遠東司令官恩?格洛吉開贈送的耶穌聖像,此外,還有聖徒克娘等聖像和金質、銀質十字架鑽石等。
1934年由俄國工程師那·阿·烏拉索威次設計,在教堂院落北側,另建一個小禮拜堂,呈長方形。 1966年8月23日深夜,“該教堂被當成“四舊”拆除。省博物館廣場中間的紅博廣場,即教堂遺址。
蘇聯紅軍紀念碑
一座為"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1990年,哈站擴建改造時遷走),一座是"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該碑位於博物館廣場,是蘇聯紅軍指揮部於1945年為紀念對日本侵略者作戰中陣亡的蘇軍戰士修建的。2000年曾對紀念碑周圍環境進行了改造,修建了護欄,種植了花草樹木。前蘇聯總統葉爾欽來哈訪問時曾到此敬獻了花圈。每年2月的前蘇聯建軍節,地方黨、政、軍領導均來此祭掃。
頤園街3號(現為省老幹部活動中心)
頤園街3號是猶太巨商斯基德爾斯基私邸。該私邸建於1914年,具有古典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1950年,周恩來總理陪同毛澤東主席訪蘇歸來曾與同行的越南勞動黨主席胡志明同志下榻於此,現為省老幹部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