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乾燥果實橢圓球形,長0.8~1.5厘米,直徑0.7~1厘米。一端有一小凹點(果柄痕),另一端冠以殘留的淡黃色花被,長可達5毫米。外皮紅棕色或棗紅色,略皺縮,質薄,手捻之即碎。內含6粒種子,呈扁圓四面形或三角狀多面形,黑棕色或紅棕色,微有光澤,外附一層白色薄膜,破開內為灰白色。有香氣,味辛辣。以顆粒飽滿、氣味辛辣者為佳。顯微鑑定:果皮橫切面:外果皮為2列切向延長的細胞,壁厚;外被角質層。中果皮寬厚,毗鄰外果皮的1列為石細胞;外韌型維管束1輪;有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內果皮為1列薄壁細胞。種子橫切面:假種皮細胞多列。種皮表皮細胞1列,類圓形或長圓形,壁厚;外有角質層。下皮細胞1列,內含紅棕色物。油細胞1列,切向延長,內含油滴。色素層細胞4~5列,內含棕色或棕黃色物。內種子皮厚壁細胞棕色或棕黃色,柵狀排佇列,內壁較厚,非木化,胞腔位於上端,內含矽質塊,直徑11~32μm。外胚乳細胞充滿由微小澱粉粒集結而成的澱粉團,有的尚含細小草酸鈣方晶。內胚乳及胚細胞含糊粉粒,後者並含脂肪油滴。本品以粒大、飽滿、不破碎、氣味濃者為佳。中藥說明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實。
【功效】溫中散寒,燥濕,消食。
【性味歸經】辛,溫。①《藥性論》:““味苦辛。”②《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③《綱目》:“辛,熱。” 入胃、大腸經。《綱目》:“入手、足太陰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8~1.5錢。外用:研末搐鼻或調搽。
【用藥忌宜】 陰虛有熱者忌服。①《藥性論》:“多食令人舌粗,不思飲食。”②《生生編》:“最能動火傷目,致衄,食料不宜用之。”③《綱目》:“脾肺素有伏火者禁用。”
【炮製方法】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考證】出自《藥性論》①《海藥本草》:“紅豆蔻,擇嫩者加入鹽,櫐櫐作朵不散落,須以朱槿染令色深。善醒於醉,解酒毒,此外無諸要使也。”②《開寶本草》:“紅豆蔻,雲是高良姜子,其苗如蘆,葉似姜,花作穗,嫩葉卷而生,微帶紅色,生南海諸谷。”
化學成分
種子含揮髮油、黃酮、皂甙和脂肪酸等。揮髮油中含有1’-乙醯氧基胡椒酚乙酸酯(1’-acetoaychavicolacetate)、1’-乙醯氧基丁香酚乙酸酯(1’-acetoxyeugenolacetate)、1’丁得烯環氧物(caryophylleneoxide)、丁香醇Ⅰ、Ⅱ(caryophyllenolⅠ,Ⅱ)、十五烷、7-十七碳烯。
藥理作用
紅蔻為肉豆蔻植物肉豆蔻Myristicafragranshoutt.的乾燥種仁。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溫中行氣,澀腸止瀉。用於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
主產地區
主主產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等國,此外西印度群島亦產,另外,中國過去僅在台灣、雲南等地栽培紅蔻,近年在海南大面積引種成功,但藥材多以進口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