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莖黃芩[中藥]

紅莖黃芩[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莖黃芩,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紅莖黃芩Scutellaria yunnanensis Lévl的全草。分布於四川、雲南。具有清肝明目,涼血解毒之功效。常用於眩暈,目赤腫痛,翳障遮睛,肺熱咯血,暑熱煩渴,癰瘡腫毒。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肝、膽經。

功效

清肝明目,涼血解毒。

主治

眩暈,目赤腫痛,翳障遮睛,肺熱咯血,暑熱煩渴,癰瘡腫毒。

相關配伍

1、治肺熱咳血:紅莖黃芩30g,吉祥草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2、治疔瘡腫毒:紅莖黃芩(鮮品)適量。搗敷患處。(《四川中藥志》1982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

春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密生鬚根;莖高30-35cm,直立或斜傾狀,鈍四棱形,具槽,常呈粉紅色或淡紅色,近幾無毛或略被短柔毛。葉通常3-4對;葉柄長5-12mm,腹凹背凸,被腺毛及柔毛,常為水紅色;葉片長卵形、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圓形,長3-13cm,寬1.5-5.5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稀為楔形,邊緣疏生極不明顯的小齒或淺波狀或近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或水紅色,密生下凹腺點。花對生,排列成頂生或間有少數腋生的長9-15cm的總狀花序;總花梗長2.5-3.5mm,與序軸均淡紅色,密被微柔毛及具腺柔毛;苞片退化;花萼紫紅色,長約2mm,果時增大,長約3mm,外被微柔毛,盾片開展,半圓形,高1.5mm,果時高達4mm;花冠於冠檐紫紅色,但筒部色淡,白色,長1.5-1.7cm,外被微柔毛,冠筒長1-1.2cm,前方基部曲膝狀向上漸增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狀,兩側裂片卵圓形;二強雄蕊,花絲扁平,中部以下被纖毛;花盤肥厚,前方呈指狀伸長且超過子房;花柱細長,子房光滑。小堅果成熟時暗褐色,三棱狀卵圓形,具瘤。花期4月,果期5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林下或山谷溝邊。分布於四川、雲南。

相關論述

《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清熱解毒,涼血。用於癰瘡腫毒,疔癤,肺熱咳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