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密生纖維狀鬚根。莖高25—50厘米,直立,鈍四棱形,具槽,常呈水紅色,幾無毛或略被短柔毛,大都不分枝或具少數短分枝。
葉通常4對,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圓形,長3—11厘米,寬2—4.5厘米,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邊緣疏生極不明顯的小齒或淺波狀或近全緣,兩面無毛,背面密生小凹腺點,側脈約4對;葉柄水紅色,長0.7—1.2厘米,被具腺柔毛。總狀花序頂生間或腋生,長9—15厘米,花對生,花梗長2—2.5毫米,與序軸密微柔毛及具腺柔毛;苞片退化。花萼於花時常呈紫紅色,長約2毫米,外被微柔毛,盾片開展,半圓形,高1.5毫米。
冠檐紫紅色,冠管淡紅或白色;花長1.5-1.7厘米,外被微柔毛;花冠管長1—1.2厘米,前方基部曲膝狀,向上增大;冠檐上唇盔狀,直伸,卵圓形,先端微凹,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先端微凹,側裂片卵圓形。花絲中部以下被纖毛。
花盤肥厚,前方呈指狀伸長且超過子房;子房柄明顯,長0.5毫米,子房光滑。小堅果成熟時暗褐色,腹面中央隆起,其上有一細小果臍。花期4月,果期5月。
楔葉變種
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葉基部楔形,邊緣有時具少數(2-6)疏淺鋸齒。
柳葉變種 血溝丹(四川江津), 土黃芩(四川合川), 一麻消(貴州赤水)
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葉狹長呈長圓形或披針形,長5-9.8厘米,寬1-1.6厘米,基部楔形,邊緣全緣或有少數(2-4)疏淺鋸齒。
生長環境
見於海拔900-1200米間山地林下或山谷溝邊。
分布範圍
產雲南東北部,四川西南及東南部。
主要價值
【藥 名】:紅莖黃芩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唇形科黃芩屬植物紅莖黃芩的全株。
【功 效】:清火明目、利膽退熱。
【主 治】:清肝明目;涼血解毒。主眩暈;目亦腫痛;翳障遮睛;肺熱咯血;暑熱煩渴;癰瘡腫毒等。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入肝、膽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株有清火明目的功能。用於目熱、生翳、發熱。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記載
Scutellaria yunnanensis Levl. in Pedde Rep ert. Sp. Nov. 9: 221. 1911; Dunn in Notes Bot. Gard. Edinburgh 6: 175. 1915; Rudo in Mem. Fac. Sci. Agr. Taihoku Univ. 2: 254. 1929.
栽培技術
1、選地 、整地
黃芩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宜選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鬆的砂土壤為好。每畝施農家肥2000~3000千克,配施過磷酸鈣50千克作基肥,然後深耕細耙,作成寬1.3米的畦。
2、繁殖方法
主要用種子繁殖,也可用扦插和分根繁殖。
(1)種子繁殖一般於3—4月間採用條播或直播。播前催芽:於播種前將種子用40—50℃的溫水浸泡5~6小時,撈出置於20~30℃的條件下保溫保濕催芽,待大部分種子裂口時即可播種。播種時按行距40厘米開淺溝播種,覆土3—4厘米,稍加鎮壓、噴水。每畝用種1千克。為加快出苗,可加蓋地膜,一般播後10—15天即可出苗。
(2)扦插繁殖選擇成年植株,在開花前,剪下部分枝條,截成具2~3個節的小段,用0.05毫升/升(ppm)ABT生根粉處理2小時,然後扦插於大田,立即澆水。株行距同種子繁殖。
(3)分根繁殖春季收刨黃芩時,將收穫的新鮮黃芩,剪下下部2/3的根曬jF乾入藥,上部有芽的根莖,按其自然分杈,分成3~4小株,用0.05毫升/升ABT生根粉處理2小時,按種子繁殖的株行距栽於大田,當年就可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