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濱北有個李谷莊,有一位擁軍模範叫王桂芳,她今年二十單三歲,嫁給了莊稼漢子李文強……她先把傷員抬回家,又東鄰西舍的找藥方,請來了先生把病看, 又烙餅炒菜擀麵湯……”。這一段以描寫人民民眾擁護八路軍、軍民血肉相連、魚水情深為內容的西河大鼓,是57年前(1948年),濟南剛剛解放,全國半壁江山仍處於黎明前的黑暗之際,在剛剛接受軍管的濟南市廣播電台播放的第一個擁護共產黨的曲藝節目。詞作者是後來的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陶鈍,由當時濟南的西河大鼓藝人李積玉演唱,這個段子播放的背後還有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故事由來
1948年農曆8月14日,解放軍從濟南外圍向城裡發起了全面進攻。一時間,炮聲隆隆,大地顫動,彈射如雨,硝煙瀰漫,整個濟南籠罩在血雨腥風的戰火之中。當時28歲的李積玉攜家帶口隨難民跑到齊河避難。夜隔黃河遙望濟南,千年古城被戰火映照的亮如白晝,惦記著家和書場安全的李積玉,心中焦急不安。十天后, 解放軍拿下了濟南城。戰火剛剛停熄,思鄉心切的他就匆匆返家。待時局稍一穩定,為養家餬口又回到了西市場的振華書社參加演出。兩天后,在一次回家的路上,途經經二緯一路時,見牆上貼著一張戰時小報,有很多人在圍觀,他也湊了上去。報上主要登的是解放軍戰況,突然李積玉眼前一亮,一段名為《王桂芳擁軍》的鼓詞,深深地吸引了他。與以往的傳統段子截然不同,鼓詞說的是老百姓愛護八路軍的事。李積玉反覆看了好幾遍, 感到鼓詞寫得親切感人,十分新鮮。自幼家貧的他,只在私塾里學了兩年的《三字經》、《百家姓》,十四歲離家學藝,多少年來一直跟著師傅走街串巷的賣藝餬口,顧不上過問國家大事,也不知國軍共軍有什麼區別,只知自古以來兵匪一家、好人不當兵。可這次回城後,見到的兵與以前那些兵大不一樣,他們待人和氣,不搶不奪,還幫老百姓做事,受到老百姓的喜愛, 和這鼓詞上說得一模一樣。而且鼓詞寫得合轍壓韻,起承轉合恰到好處。李積玉立刻喜歡上了這個段子, 決心以這些詞創作一個鼓書新節目,不由自主地套上鼓曲哼唱起來, 全然不顧周圍人的詫異眼神。他苦於身上沒帶紙筆,靈機一動,忙走到旁邊站崗的解放軍戰士跟前,對他說明了想法。小戰士二話沒說,走上前去對眾人講明事由,當即揭下小報遞到了李積玉的手裡。李積玉如獲至寶,高興萬分。經過與琴師傅長林三天的推敲研究,套西河,揉新曲,反覆試唱,一個嶄新的西河大鼓段子誕生了。第四天李積玉就拿到書場上唱了起來。一曲唱罷,引起一片驚嘩。當時濟南戰役剛剛結束,中國半壁江山還在國民黨政府的控制之下,局勢不穩,人心不定,突然有人在這種情形下,反傳統唱新段,自然使得一些聽眾驚恐疑慮,議論紛紛:“這年頭, 唱這個是不是早點兒?”“江山屬誰,不還沒定嘛!”就連書場東家也為難地對他說:“積玉,這年頭能唱這個嗎?”那時,雖說不出更深的道理, 李積玉卻認準了一個死理:對老百姓好、聽書給錢的就是好兵。王桂芳一個柔弱女輩敢把八路軍傷員接回家治病,我堂堂一個漢子連唱都不敢嗎?他對場主說“別怕,有事我頂著!”振華書社有了新段子的訊息從此不脛而走,書場裡的聽眾反而比往常多了起來。
紅色歌曲
新曲唱了沒幾天, 書詞工會(濟南曲藝界人士自發組織的行會)就傳信叫李積玉去一趟 。李積玉估計可能與新詞有關,心裡不由得惴惴不安。 一進工會,見一位從未謀面、年近四十且文質彬彬、身著便裝的男子含笑而立。師爺傅振海連忙向他介紹:“積玉,這位同志是政府……”沒等師爺說完,這位同志就走上前來握著李積玉的手說道:“李同志,看了您的演出,非常地喜歡 ......”師爺插話道:“積玉,你知道不,《王桂芳擁軍》的鼓詞就是這位同志寫的。” 李積玉驚喜地打量著面前這位親切似兄長的人,不知說啥是好。那人自我介紹說: “我是陶鈍,感謝您演唱我寫的鼓詞,寫得不好,難為你了。”李積玉激動地答到:“我唱得不好,屈了您的大作。當時從報上看到作者是陶鈍,可我從未聽說過,肯定不是我們濟南曲行的,不過看鼓詞合轍壓韻就知道是個行家。您寫的段子唱起來上口,詞也很抓人,我早就想見見您了。”師爺招呼他倆坐下來談。陶鈍同志說:“很出乎我的意料,這首詞本想只在戰報上宣傳宣傳,沒想到竟被您一下給唱出來了。” 李積玉興奮地答道:“是您這詞寫得動人,我在街上一看到就忍不住地哼唱起來,周圍人還以為我有毛病呢!”師爺笑著說: “好詞好曲,珠聯璧合,巧遇鼓詞巧成唱,這就是緣分。”二人同聲道是。陶鈍接著說道:“積玉同志,咱濟南雖說是解放了,可還有大半箇中國沒解放, 老蔣仍在南方重兵布陣,妄圖固守。剛獲得解放的老百姓對新政權和解放軍都不太了解。鞏固新政權,轉變百姓的觀念是我們當前的重要任務,我今天來找您的意思……”聽到這裡李積玉心有所悟地說“陶同志,您的意思 我明白了,是不是讓我用說書的法子,多多做好宣傳? 這好辦,我一天三場都上這個段子!”陶鈍笑著說:“一場聽不了多少人,我們要一下子讓千千萬萬個民眾都聽到。”“我哪有這個本事。”老陶神秘地笑道:“你有,上電台一播,不就使四面八方、千千萬萬個人都聽到了嗎?”這可是李積玉萬萬沒有想到的, 過去只有戲劇名家、曲界榜首才能上電台,一個鼓書藝人是做夢也不敢想的。李積玉心裡一陣子激動。此時,師爺一聽要讓李積玉上電台唱新段子,覺得這事非同小可,他憂心忡忡而又客氣地對陶鈍說:“陶同志,您先坐著,我有幾句話要對積玉說,怠慢了。”陶鈍欠身笑答:“不客氣,請便。”師爺領李積玉進了裡屋,壓低聲音對他說:“積玉,我吃的鹽比你喝的湯多,不可莽撞行事,凡事可要三思而後行。濟南是解放了,可天下歸誰,現在還說不清。你一上電台,那可是人人皆知了,萬一局勢有變,你想賴都賴不掉。膠東還鄉團禍害了多少八路軍的家屬你也不是沒聽過,這可是關係身家性命的大事,你可要思量清楚。” 這番話把李積玉說得心裡犯了嘀咕。師爺接著步出裡屋,報謙地對陶鈍說:“陶同志,你們先慢慢地啦,我到書場去一趟”。陶鈍看出了師爺和李積玉的憂慮,很理解地對李積玉說道:“今天只是來找您商量商量,不必勉強。”隨後他似乎很隨意地介紹起了戰場形勢和發展趨勢,從國民黨反動派的禍國殃民、腐敗政府的必然滅亡,到中國共產黨的濟世救民、人民政權的必定勝利,聲聲語重心長,句句推心置腹,使李積玉茅塞頓開,決定跟他去電台。陶鈍非常高興,但仍要李積玉再三考慮。李積玉堅決地說:“沒什麼可考慮的,我主意己定!”陶鈍緊緊握著李積玉的雙手:“謝謝你呀!積玉同志,你這可是紅色電波第一唱啊!”剛剛被軍事接管的廣播電台,內外戒備森嚴,李積玉與琴師傅長林在陶鈍的帶領下,走進這既陌生又新奇的地方。平生第一次面對著這么多電器設備和麥克風, 李積玉既緊張、興奮又膽怯、激動。陶鈍和電台的同志一再安慰他們,使他們的心情逐漸穩定下來,順利地完成了錄音。從此,一曲以擁軍抗戰為內容的《王桂芳擁軍》隨著電台的電波,飛向了四面八方。這段西河大鼓為打消當時民眾的疑慮、凝聚民心、提高士氣,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段塵封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