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文集中的一種。小說主人公呂西安是銀行家之子,但對繼承父業不感興趣,從軍當了騎兵團少尉,開進南錫城時不慎墜馬,偶遇看熱鬧的年輕美貌女子夏斯特萊夫人。夏斯特萊夫人年輕守寡,擁有百萬家產,是南錫上流社會中不少貴族青年獵取的對象。但夏斯特萊夫人卻對呂西安頗有意,於是兩人就開始了一場真誠而熱烈的戀愛。司湯達把這對年輕男女的感情糾葛,放到當時法國七月王朝各種社會力量互相矛盾、較量的背景中來描寫,因而寫得生動又深刻 。
本書前言
譯本序 時間是最有權威、最公正的文藝評論家。舊日文壇上多少煊赫一時、其實平庸無奇的作家,如今紛紛被時間的大浪淘汰了!經過時間的考驗,至今依舊得到廣大讀者喜愛的作家及其作品,不是依靠某種僥倖,而是依靠他們的才華,依靠他們豐富的經歷,依靠他們對當時社會生活鬥爭的參預,依靠他們當時深刻的觀察、思考與感受,才獲得這種成功的。他們的作品忠於生活,忠於現實。儘管他們寫的是過去年代的事情,但至今人們讀來,依然如在目前,仿佛親歷其境,親聞其聲,一種強烈的新鮮感不禁油然而生。司湯達這最後一部長篇小說《紅與白》,原名為《呂西安·勒萬》,像他的《紅與黑》和《巴馬修道院》一樣,也是一部經過時間考驗而在法國文學史上紮下根來的傳世之作。 《紅與白》是司湯達自一八三四年五月至一八三五年三月間寫成的。全書共六十八章,當時已定稿者有十七章。司湯達生前未及出版。作家逝世十餘年後,即一八五五年,才由司湯達的表弟高隆發表這部小說的前十七章。一八九四年有個叫讓·德·彌諦的人刊行過這部作品的全部手稿,但其中有多處被刪改。直到一九二七年才出現經亨利·德布拉伊校訂、由商皮翁出版社出版的可靠版本。現在的版本共分兩部:第一部寫本書主人公呂西安·勒萬作為騎兵團少尉到南錫後的經歷;第二部描寫呂西安回到巴黎後的從政生活。司湯達原計畫再寫第三部,但後來卻放棄了這個打算。儘管如此BB,這兩部六十八章,還是對呂西安的性格、思想、感情與抱負作了完整的藝術概括,在故事情節上也保持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生活是文學與藝術的源泉。一個作家本身的生活經歷、思想和抱負,對他的文學創作始終具有深遠的影響。《紅與白》誠然不是一部自傳體小說,但其中卻折射出司湯達生活經歷與思想活動的某些身影和閃光。 司湯達生於一七八三年。當時在朝統治的是國王路易十六。司湯達出生六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了。司湯達雖然出身於一個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反對革命的有產者家庭,但他從小在外祖父這個伏爾泰信徒的影響下,很早就受到新思想的薰陶。他熱烈擁護法國大革命。他曾回憶說:他在共和軍獲得勝利的日子裡,偷偷地縫製了一面小小的三色旗,就在他家大住宅的一個房間裡舉起這面旗子,表示慶祝。後來這面旗子給撕毀了,他就覺得自己好像一個殉國的勇士。 但是法國大革命幾經波折:這一陣子吉倫特派當權,下一陣子雅各賓派執政;後來又發生馬拉被暗殺,雅各賓派被推翻,羅伯斯比爾被送上斷頭台;於是保王派趁機在各地發動叛亂,甚至想奪取巴黎;但他們的陰謀被青年將領拿破崙一舉粉碎。這以後拿破崙稱帝,接著又把革命烽火燒向全歐洲,但是征俄一戰,慘遭失敗,拿破崙被放逐於厄爾巴島;再後來波旁王朝復辟;接著,拿破崙潛逃回來,重新登台,但他只支撐了一百天,波旁王朝第二次捲土重來,一度被趕下台的路易十八重新執政;以後又是查理十世統治,六年後引起七月革命,革命失敗,統治大又就轉到路易—菲力浦手裡。 ……
本書目錄
譯本序
原編者序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部
第二部
附錄一 社會地位
附錄二 亨利·貝爾
作者介紹
司湯達 (1783-1842),法國十九世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小說和文藝評價在法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書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文集中的一種。
電影信息
電影名:紅與白
製片國家:中國大陸
製片機構:峨嵋電影製片廠
上映年份:1987年
影片顏色:彩色片
影片類型:故事片
演職員表
職員表
陸小雅.... 導演
陸小雅.... 編劇
賀慈航.... 編劇
強軍.... 攝影
周青.... 美術(製作設計)
郭文景.... 作曲
羅國華... 錄音師(收音)
王愛春... 剪輯
鄧家慧 .... 剪輯
山歌 .... 副導演
楊焰凌.... 副攝影
高新春.... 美工
祝國榮.... 燈光(照明)
林寧.... 道具
游青淑 .... 化妝
鍾麗.... 化妝
馮桂蘭 .... 服裝指導
殷芹 .... 服裝指導
林學德 .... 配音
峨影樂團 .... 伴奏
唐青石 .... 指揮
安得力 .... 製片人
賀慈航.... 原著
演員表
許還山 .... 潘一丁
徐展 .... 潘大成
郭允泰 .... 龔凡
翁顯樵 .... 王艾
俞平 .... 閩淑芬
章非 .... 李彬文
趙悅 .... 陳潔
狄鳳臣 .... 老余
張良 .... 仲老
陸今龍 .... 張醫生
吳志遠 .... 惠真
耿忠 .... 趙小妹
姚輝錄 .... 趙父
毛瑞 .... 趙母
李宗華 .... 金金
根據賀慈航的小說《陷阱上的鮮花》改編。
內容介紹
長江醫科大學60周年校慶,前輩尊長、同窗校友共濟一堂。校慶大會上,校長龔凡把病員集體贈送的寫的"神醫聖手"四個大字的條幅送給了從教40年的潘一丁教授。潘教授激動地接過條幅,又轉身送給了他的老師仲老先生,以謝教育之恩。40年來的成就,飽含著許多從失誤中得來的血的教訓。面對榮譽,更促使潘一丁出版總結自己失誤的《歷年誤診病例剖析》一書,希望失敗的教訓同樣給人們帶來啟示。正當學校沉浸在校慶的喜悅中時,發生了一起誤診死亡事故。死者是舞蹈學校尖子學生趙小妹,主治大夫是潘一丁的兒子潘大成,他年輕有為,不免恃才傲物。這次他草率診斷,忽略了患者的某些症狀,造成誤診。即將卸任的校長龔凡,在這意味著自我總結的校慶日子裡不希望出現事故;他的接班人王艾也暗示大成,不要將未記入病案的情況講出來,打算以正常死亡平息此事。趙小妹父母也拒絕屍檢。為了弘揚求實精神,潘一丁教授不顧校方的阻攔和兒子進退兩難的處境,親自到趙家,說服其父母在屍檢單上籤了字。潘大成在父親的幫助下,鼓起勇氣,等待屍檢的結果。學校召開大型學術會議,潘一丁做了長篇學術報告,講述了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就在他講到自己誤診的最後一例時,在座的閔護士長突然暈倒。原來,潘大夫誤診的那位25歲的膽囊癌患者正是她當年新婚不久的丈夫。閔護士長深深愛著潘教授,潘教授不顧可能失去護士長的愛情,把這件事講出來,是為了剖析自己,教育後者。在他的啟發下,潘大成也講出了誤診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