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分布範圍: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庫頁島、阿留申群島及日本、遼寧、大連(冬候鳥)、台灣(迷鳥)。 我國僅分布於我國東北遼東半島柳家屯和台灣。
外貌特徵
紅臉鸕鶿為大型水鳥。夏羽主要為黑色,頭頂和枕部備有一簇彼此分離的冠羽、顏色為黑色,具銅綠色金屬光澤,腰股部有一簇長而窄的白色羽毛。頸基部和尾下有稀而窄的白色羽毛。飛羽11枚,黑色,第2枚飛羽最長,頸具紫色光彩,嘴具綠色光彩。冬羽亦為黑色而富有金屬光澤。頭和頸具綠色光澤,尾圓形,尾羽12枚。尾上和腹部綴有銅綠色,背和肩具紫綠色。虹膜褐色,嘴基、喉側和眼周裸露皮膚鮮紅色,腳短而粗,黑色。幼鳥黑褐色,肩和翅覆羽微綴紫色,頭和上背菸灰色。其餘似成鳥。大小量度為:體重2000克,體長700-760毫米,嘴峰53—57毫米。
棲息
棲息於沿海海岸和鄰近島嶼與海洋中。常成小群活動。除晚上和休息時上到岸上外,其他時候幾乎在海上活動。善游泳和潛水,亦善飛翔。起飛時需煽動兩翅和在海面助跑後才能飛離水面。通常在水面作低空飛行。
捕食
紅臉鸕鶿主要以魚類為食。也吃少量甲殼類等其他小型海洋動物。覓食方式主要通過潛水在水下追捕魚類。
繁殖
繁殖從堪察加半島沿海到阿留申群島和千島群島。越冬在繁殖地南部到日本和我國遼東半島沿海,偶爾到台灣。繁殖期5-8月。各個繁殖群和不同地區繁殖開始的早晚很不一致。早的在5月末6月初即已開始產卵,遲的到7月才產卵。幼鳥在7月末即有離巢的,但有的持續到9月才離巢。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赤裸無羽,未睜眼,幾天以後背中部即長出絨羽,一個半月左右即達到成鳥大小,但仍被絨羽,還不能離巢,直到飛羽長全後才離巢。
營巢
營巢于海岸和鄰近島嶼的懸岩峭壁上,特別是突出於海中的較為平坦和開闊的懸岩和岩石。常呈分散的小群營巢。巢通常由海草構成。親鳥通常在巢域附近海面就近潛入水下攝取海草作為營巢材料。巢內放有細而柔軟的海草和鳥類羽毛。巢的大小平均為直徑40—50厘米,高15厘米。如果繁殖成功,巢下年還繼續被利用,或許可利用若干年。每窩產卵3-4枚,卵為長卵圓形,顏色為淡藍色或白色。大小為53-66×33-42毫米,平均為60×38毫米。